中国教育思潮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中国教育思潮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87363e4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41

中国主要课程流派

一、古代 儒家学派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孔子:

教育目的:培养“士”,其标准就是“君子”

“君子”有两个条件,第一是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即修养自己。第二是要是老百姓都得到安乐,既有治国安民之术。一是德,二是才,君子要德才兼备,以德为主。

教学科目: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教材: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政治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两部分,而已政治道德教育为重点。“行、忠、信”都属于政治道德教育范围,“文”一部分是政治道德教育,另一部分是文化知识教育。

教育内容中宗教成分较少,他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孔子不愿谈论鬼神和死后的问题,显示了对于宗教的冷淡态度,孔子以后,儒家继承了这一观点,形成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特点。 教育内容中自然知识比较匮乏,涉及生产技艺和理论性的自然知识的研究和传授比较少。孔子说“君子不器”。在孔子思想中,自然只是作为类比逻辑的借喻物,没有成为研究对象,这对中国古代教育史发生了深广的影响。中国古代教育内容和考试内容都排斥科技知识,这对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孔子对于中国古代课程的突出贡献就在于教材建设。他“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整理并发展了殷商以来的文化,编写了六经,为历时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学校的教材建设奠定了基础。他在教材建设上的成就确乃古代教育史上所罕见的。 孟子;

教育目的:1.培养“君子”、“圣贤”、“大丈夫”。也是要求以德为主,德才兼备。2.与孔子不同的是,孟子明确提出了办学校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即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教育内容:以伦理道德为主体

教材: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墨家学派

代表人物:墨子

教育目的:培养“兼士”或“贤士” 兼士必须具备三个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尚贤上》),及有德有才。所谓“厚乎德行”,这与儒家把德行的修养列在首位一样,但儒家偏重于自我的道德完善,而讳言功利,但是墨子则公开宣传,只有对全社会能产生实际利益的行为,才是道德的行为。所谓“辩乎言谈”,指善于辞令,能说服人,能言善辩,奔走教说,改变社会风气,实现其政治理想。所谓“博乎道术”,指通晓治国的道理和方法,不仅掌握墨家的中心思想,而且要掌握实用技术。总之,贤士或兼士必须具有“兼爱”的精神,长于辩论,明辨是非,又道术渊博,有益于世的人才。

教育内容:以兼爱的中心思想为教,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学习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生产劳动实用技术的传习。 墨子重视《诗》、《书》、《百国春秋》等教学,更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包括几何学、力学、光学、声学)的教学。从墨家留下的教学记录中,可以见到我国古代生产技术向科学理论飞跃的最早的优秀成果。 墨家的内容的是十分丰富的,大大突破了“六艺”的范围。不过墨子不适当的提出了“非乐”,不加分析地反对音乐和一切文娱活动,忽视音乐与没有在陶冶情感方面的作用以及健康的音乐对于形成优秀的音乐对形成道德品质所产生的巨大感染力,这当然是片面的,错误的。

道家学派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老子: 教育目的:培养“圣人”,(老师说这圣人用的不好,儒家也培养圣人,所以需要在斟酌)就是培养能够按照自然之道的规律来治理国家的执政者。

老子理想的执政者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他说:“我有三宝,持而守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故能器长。”(《老子》67章,以下引用《老子》只注章次),老子认为,“慈”、“俭”和退让三者是治理国家的三个法宝。 教育内容并无涉及

法家学派

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

教育目的:培养耕战“耕战之士”或“法术之士” 这种“士”能“远见而明察”“强势而劲直”。 教育内容:以法为教

儒墨道法的各家思想之比较 1.教育目的

儒家:君子墨家:兼士法家:法术之士道家:圣人

各家未来维护自己的教育目的,贬斥别家所追求的培养目的。如墨家主张培养“兼士”,便轻蔑地讥讽儒家的“君子”。儒家攻击墨家的“兼爱”是一视同仁,爱无差别,所以孟子辱骂“兼士”是无父无君,如同禽兽。法家斥责儒家的“君子”与墨家的“兼士”是虱子,蠢虫。儒家也“回敬”法家,说法家培养的“法术之士”是少仁义如同虎豹。 2.教育内容

儒家:以道德教育为主,但道德教育是通过知识教育进行的。孔子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教材。孔子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很重视总结,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他一生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尧舜禹以来的到夏商周三代的传统文化进行一番整理,做出了总结。

墨家:墨家的教育内容与孔子不同,虽然墨子也讲过《诗》《书》,给《诗》《书》保留了一定地位,但是孟子引用《诗》《书》是为了给他自己的学说作证。至于《礼》《乐》,墨子全盘否定它们的价值。墨家重视武艺的学习,墨子本人就“善守御”,这是为他的“非攻”学说服务的。“以毒攻毒,以战止战”。墨家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重视科技教育,在墨家后学所著的《墨经》中,涉及到几何学、物理学、光学、力学等方面的知识,为我国科技发展史和科技教育写下了极为难得的光辉篇章。这些都说明墨家的教育内容大大突破了儒家“六经”的范畴。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墨子也不同于孔子,墨子提出“述而且作”的思想。他说对于传统文化中好的东西应该述说它,而对于现代文化中好的应该自己去创作,希望好的东西越来越多。 法家:法家的教育内容突出“法”,即“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同时也重视军事教育,提高人民的实际作战能力,培养勇敢善战的精神。 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法家是断然否定的。商鞅说“反古者未必可非,

循礼者未必多是也”,商鞅从“反古”“循礼”思想出发,对传统文化“诗书礼乐”以及“仁义孝悌”等道德予以否定。

道家:道家的教育内容不同于儒、墨、法家。道家没有书本教材,因为道家不主张读书,要人们回到浑浑噩噩的原始自然状态。道家以自然之道即“天道”为教育内容,要去人们完全听凭与自然,所以重视贵“无”、知“常”、守“柔”,把这些当做教育内容。

对于传统文化,道家是持反对意见的。道家反对任义孝悌,也反对知识文化,反对礼乐,反对法律,反对一切技能技巧。总之道家否定传统文化,否定一切文明的价值。

二、近代 洋务教育思潮

洋务教育思潮是在洋务运动中勃然兴起的向西方学习西学、西艺的教育思想,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宏大的洋务教育运动。在这种教育思潮的推动下,中国创立了第一批新式学堂,派遣了第一批留学生,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学制,培养出了第一批科技知识人才,使中国教育有传统的儒学独尊向近代新式教育转化。 核心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派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但他们有不希望培养出来的人危及到封建专制统治。他们最为理想的教育目标是能够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既具有儒家伦理纲常名教的思想和品德,同时又能运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并能从事洋务的人才。因此,他们的培养目标是由其核心思想体系决定的。

“中体西用”主要特点在于以旧学为体,以新学为用;不改中学之旧,仅增西学之新,为“自强”“求福”的洋务新政服务。“旧学”是指‘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新学”就是指“西政、西艺、西史”。所谓旧学为体”就是把四书五经等作为政治思想的主体,也可以称之为“道”,是不可变更的;所谓“新学为用”就是用西政、西艺、西史,研究和处理办洋务出现的新事物,也可以称之为“器”是可以变更的。

教育目的:将培养目标由培养封建士大夫给为造就懂外语、会科技的洋务人才。

教育内容:首次引进了“西学”“西艺”教育内容,从以前只讲纲常名教为主的儒学之旧,而到洋务教育开始添设西方语言、科学技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