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给公管《行政伦理学》作业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2013给公管《行政伦理学》作业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88dd15c7cd184254b3535e9

思想,尤其要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因为,邓小平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方针,“三个代表”的思想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二是学习社会主义道德知识,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的道德理论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理解。不断提高善恶判断将在所难免,甚至导致行政功能失去,公共权力失去应有的伦理性。反之,如果道德自律充分则不仅可以帮助行政主体上升到更高的道德境界,还可以确保制度基本功能得到实现,从而使行政人员在行政领域充分发挥德性的创造性,使好的制度和好的体判的功能更完满、更透切地发挥出来。如果单纯靠外力的刚性制度来规范,不重视行政人员内在德性建设,行政腐败总能找到生长的空间,而最终导致制度构架的空泛全力甚而萎缩坝塌。因此,可以说,任何好的制度都赖于那些人格高尚,德行优良的行政人员去贯彻实施,任何好的制度和体制都离开行政人员的道德自律为其提供保障。制度都是人为的,制度的主体必须具有自律精神的内在涵养才能保证制度本身具有伦理的前提。

由此可见,行政人员自律在行政作理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 七、怎样理解行政人员的德性?

答:行政人员的德性是行政良心的外在形成,是指行政人员在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所应承担的行政责任的道德感和自我评价能力以及这种道德感和自我评价能力转化为自觉履行行政责任行为的道德内涵。行政人员的德性既包括行政人员主观的心理形成,即看到由于自己失职使人民利益受到损害而焦虑不安、深深自责;又包括把客观化的行政责任落到实处的行为。德性和良心是一体的和重合的,德性的实质是良心,而良心的外在显现就是德性。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按照良心的要求履行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按照良心的要求履行行政义务和承担行政责任,就使他的行政行为具有德性,同时,行政人员一切合手德性标准的行政行为也都必然反映了行政良心的状况,行政人员的良心,不但表现在他对自己的行政责任有道德感,对自己的失职有负罪感,更表现在他把这种道德感和负罪感转化为认真履行行政责任的行为。只有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称这个行政人员是有良心和有德性的能力和道德修养的基本功。

(一)树立典范的方法。所谓典范,是指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能够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理想,被人视作理想人格化身和道德选择楷模的杰出人物。历史上涌现出来的周恩来、雷锋、孔繁森等无数模范人物都表现出了高尚的道德风貌,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

5

范。这些典范都始终能成为行政人员塑造思想人格的楷模,行政人员可以时时事事以这些典范为镜,经常在心灵深处与他们对话,使自己的言行得到及时的自律、自鉴、自洁。

(二)省察克治的方法。“省察”是指经过反省找祟自己思想和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和习惯;“克治”是指整治和克服省察出来的不良倾向和习惯。人贵有自知之明,对自己应该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做到“严于解剖自己”,就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慎独的方法。“慎独”既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和道德品质,又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首先修养方法。如果说封建社会的思想家们对其统治者已经提出了慎独的要求的话,那么当代行政人员提出这种要求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在社会主义行政作风养成的过程中,做到慎独是对行政人员必然的道德要求。

八、如何理解人生修养是理想形成人格生成的关键

答:行政人员行政人格的生成过程也就是行政人员的自我修养过程。行政人员的人生修养是指行政人员个体基于行政实践活动在职业道德和品质等方面的自我教育、锻炼和改造过程以及由此达到的境界。“过程”即是动态的“下功夫”,即依照一定价值,道德原则所进行的学习、体验、对照、检查、反省等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境界”便是静态的“已达到的功夫”,即经过长期努力之后所形成的人格模式。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行政人格是行政人员自我不断实现和超越的现实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的经济状况、文化传统、制度规范等因素都会对行政人员产生重要影响,制度规范等因素都会对行政人员产生重要影响,但这些影响对行政人员而言都是外在的因素,真正对理想行政人格起作用的是行焉得虎子人员自己,是其理想人格形成的主体因素,是理想人格的现实承担者,因而也是关键因素。过分夸大理想行政人格形成生成的外部因素,就会把理想行政人格生成的自我责任推给社会,而违背推出辩证法,走向机械唯物论的道路。

在理想行政人格形成的过程中,行政人员作为人的特性得到充分发挥,人不同于其他动物,有着自觉的能动性,而且随着实践经验的逐渐丰富,其自觉能动性就越是增强。人的实践是在目的推动下,决定支配并且最终实现目的,设定新目的生生不息的活动。人的

6

本性就在于对现实的不断超越,对理想的不断追求。对行政人员而方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其价值导向在动态发展着,他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要求,结合自身已完成的人格化的现实将时代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并自觉地运用于行政管理的实践活动。这便是行政人员的人生修养过程,行政人员人生修养的过程是其理想形成人格生成的关键。

九、联系实际,谈谈行政管理者应该树立什么样的行政荣誉感观

答:行政荣誉是社会舆论对行政组织及其行政人员的行为做出的肯定性的道德评价以及行政人员的全体或个人对这种肯定评价的自我意识。行政荣誉观就是人们对行政荣誉的态度和观点的总结。

在行政管理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同的社会内容和表达形式。在统治行政时期,行政体系以行政权为核心,在管理行政时期,法律关系成为核心,在行政模式发展的新阶段即服务行政模式中,伦理关系成为核心,在这种演讲过程中,行政荣誉观也在发生变化。在统治行政时期,行政管理所追求的价值是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一切荣誉总是归入统治者的囊中;在管理行政时期,强势等级、权势、金钱成为荣誉产生的渊源,除了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进步人士能把荣誉和贡献联系起来外,在更多的情况下,行政荣誉失去了真正的道德内容,同行政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应尽的义务,应有的职责处于不相称的状态,人们无法分清个人主义的功名心,金钱欲与作为道德评价的荣誉感之间的差别。

随着服务行政时期的到来,全新的行政模式在成长过程中包含着“中心边缘化和边缘中心化的哲学意蕴”。统治行政和管理行政中心行政主体为中心的权力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化为以公众即行政管理的客体为中心运行机制;管理体系从以 力为中心转变为服务为中心;服务的成本与效率成为新模式的双向坐标,公众对这种服务的满意度成为评价这种服务的基本标准,行政体系的自我评价,自我判断,变成了公众的评价和判断;个体利益中心主义转化为公共利益中心主义,公共利益成为名副其实的价值目标。在这样的行政模式中,公共服务的质量、效率与成本。公共利益的增进,公众的满意度、个人的道德修养都成为行政荣誉产生与获得的前提基于这样的历史演讲过程,行政人员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正确处理集体荣誉与个人荣誉,社会赞誉与个人的尊严、自尊与谦逊的关系,树立服务行

7

政的荣誉观。

十、为什么说行政责任意识向行政责任制度的转化过程中,制度建设是关键

答:行政责任意识是行政人员在公共行政这一特殊的职业活动中所应拥有的职业意识,行政伦理学要求通过增强行政人员的行政责任意识去提高行政管理活动的道德水平。行政责任意识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行政人员的公正、仁爱、宽容、求实和节制的意识。

行政人员的行政责任意识是有效地开展行政管理活动的主观根据。在现实的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人员的行政责任意识和行政责任制度的建设,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行政人员需要将客观的、外在的行政责任内化为在于他的行政责任意识;另一方面,整个行政体系中的行政人员普通的行焉得虎子责任意识不会自动产生,需要外在的,客观的行政责任制度来促发。此外,由于行政组织的多样化和行政活动的多样化,使得维持行政责任在客观上面临一些难度要维护对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的监督,确保行政责任的落实,只有借助于制度建设才能够取得全面的功率。这是因为在我国一是行政人员的专业知识优势和信息优势,使得一般人员无法掌握和控制其行为;二是行政组织权力的分立,使得部门,组织及其人员有各自的职能、角色和利害关系,在实践中容易造成难以协调、监督缺位、职能不清、“多头行政”等问题,不便于追究行政责任;三是职务地位优势,我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人民监督 及其工作人员的方式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

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一系列明确的行政责任规范,让行政人员知道什么是应当做的和什么是不应当做的,使他有着正确的道德评价定位和价值取向。行政责任制度化建设最终实现行政责任意识的转化目标。

所以说普遍的行政责任意识的形成,关键在于行政责任制度的建设。 十一、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加强行政伦理监督的必要性

答:行政伦理监督是指行政管理活动中对行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否有关伦理道德原则与规范所进行的监察与督导。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行政伦理监督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经济体制、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 的时期,权力经济让位于责任经济产品经济,让位于商品经济,计划经济让位于市场经济,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