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京杭大运河沿线湖沼的变迁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历史时期京杭大运河沿线湖沼的变迁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8a184d149649b6648d74720

自然截弯取直,在原来弯曲河道上形成牛轭湖。 在黄河干流以南至徐州间的运河线上,有一条呈近南北向的狭长湖群,沿鲁南山区西侧断层线分布,此系1194年黄河南徙后,泗水下游被壅塞,流水渲泄不及,潴水形成的一系列湖泊,由北而南为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和微山湖,总称南四湖。黄河夺泗入淮不仅打乱了淮北水系,与此同时,也使得泗、淮二河渲泄不畅,再加上一系列人为因素的强烈影响,如借黄济运、人工筑堤等等,遂又在淮河中下游形成洪泽和高邮、宝应、邵伯诸湖。华北平原的海河流域,沿着

大运河两侧的,广阔地区,分布着众多的季节性洼淀和湖泊。这些洼淀和湖泊,系海河干支流在河流演变过程中因泥沙堆积不匀、河流改道,而在一些堤间洼地或被废弃的河槽中经潴水形成的。在历史时期,这些洼淀和湖泊的数量是相当多的,后因泥沙的不断淤积,使不少湖泊被淤为平地。

1、 鉴湖

鉴湖又称镜湖,还有南湖、长湖、大湖、贺监湖等别名。位于杭州湾之南的肖绍平原,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由于其对古代山会平原农田水利上的重要作用,因而成为我国东南地区历史上的著名湖泊。东汉永和五年(140年),会稽太守马臻于主持创建大型灌概工程,是与今安徽寿县的芍皮陂和河南息县以北的鸿隙陂齐名的我国古代最大的灌溉陂塘之一。古代鉴湖分布在山阴和会稽两县境内,古代的山、会两县,幅员略大于今日的绍兴县境。境内从东南到西北,为会稽山脉所盘踞。北部是广阔的冲积平原,即山会平原。东小江(曹娥江)掠过会稽东境,西小江(浦阳江)流震山阴西境和北境,二江均在北部的三江口附近注人后海(杭州湾)。稽北丘陵的广大集水面积和众多源流;曹娥、浦阳二江的山洪和潮汐的影响;而钱塘江江道的通过南大台,都是古鉴湖形成的基础。古代鉴湖形成以前,山会平原为一片泽国,越王勾践所说的“水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即是这种情况的生动写照。在这样的情况下,山会平原的农业生产就必须围堤筑塘,用以抗拒河湖泛滥,排斥内涝;也用以御咸蓄淡,进行灌溉。

2、 骆马湖

骆马湖又名乐马湖、落马湖、马乐湖,位于江苏省北部宿迁、新沂县境内。北汇沂、武等蒙沂诸水,是汇集沂、沭、泗水系面积最大的湖泊,对上游诸水有较大的消纳容量,具防洪涝患害之利;南有骆马湖口等闸坝与黄河、运河相通、对运河有济水调蓄之功。骆马湖盆地在大地构造上属于华北台块山东台背斜鲁中断裂带,著名的郯城一庐江深大断裂带从本区穿过。根据钻孔显示,在34000a—40000aBP左右,骆马湖洼地可能由于古水文网变化,使出口堰塞而一度成湖;而在11000a --17000aBP又有一次明显的成湖过程。这说明郯庐断裂带活动断层性质和强度造成了骆马湖盆地为一构造沉陷区,成为发源于沂蒙山区河流的汇水通道,当下游出口被堰塞或不畅时,积水成湖。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 黄河改道南徙袭泗夺淮后屡屡决口,尤其到了明代后,邳宿地区的泗、沂、沭、淮等水系均甚为紊乱,各河宣泄不畅,屡屡壅涨、漫溢。沂河下游因地壳沉陷而成的原骆马湖盆,其东有马陵山屏障,南因黄河夺泗之河道加积的情况下,黄河、蒙沂诸水屡屡涨溢壅塞,于是在湖盆洼地逐渐储积,汇集而成骆马湖。

3、 洪泽湖

是唐宋之前在淮河下游原已存在的一些小型湖荡基础上,经黄河长期南徙夺淮以及筑堤蓄水形成的水库型湖泊,故洪泽之名不见于古籍。唐宋之前,在淮河下游见诸于文字记载的湖荡有阜陵湖(富陵湖、麻湖),破釜塘(破釜洞)、白水塘、 泥墩湖和万家湖等,分布于淮河右岸。《宋史·李孟传》载:“湖西为淮,本不相连”。说明古时在淮河下游未有大的湖泊存在。十二世纪前,淮河独流人海,其下游从现在的盱眙龟山起,过淮阴而东,在涟水梯关注人黄海。龟山候潮,淮源顺归,畅出石梯,纲纪井然,很少

有泛滥现象发生。海潮也可溯河口而上,抵达盱眙。据记载,“洪泽”之名始得于隋,是破釜涧异名。唐《元和郡县志》载:“洪泽浦在盯胎县北三十里,本名破釜涧,炀帝幸江都,经此浦宿,时亢早,至是降雨流泛,因改破釜为洪泽”。由此可见,洪泽得名,迄今尚不过1400年。洪泽浦(破釜涧)等诸湖荡,自东汉建安年间(196年--220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大规模南泛之前,在将近1000年时间里,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北宋时,曾在淮阴、盱眙之间的淮河南岸开凿过洪泽运河和龟山运河,以避长淮之险,可见那时淮河和南岸诸湖泊是不相通连的。十二世纪,黄河夺泗入淮后,黄河泥沙垫高了淮河下游的入海故道,河、淮交会的清口淤塞,下流不畅,洪水倒灌,淮阴以上的洪泽浦等湖荡低洼地区,洪流汇聚,连成一片,洪泽湖由此形成。

4、 南四湖与北五湖

东部平原湖区的鲁中丘陵西侧沿运河线亦分布着一系列狭长的湖泊,在鲁中南山丘区与鲁西平原的接触带上,有西北--东南的带状湖群,通常称为鲁西湖带,南四湖和北五湖的形成是在鲁南断裂带基础上,由于黄河南徙,汶、泗河下游被塞潴水而成。以济宁为界,南面的称为南四湖,分别由南阳、独山、昭阳、微山等湖组成;北部称为北五湖,分别由东平、马踏、南旺、蜀山、马场等五湖组成。京杭大运河自北向南从湖群中穿过,把鲁西湖带同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五大水系沟通在一起。

南四湖,地处山东省西南部,沿大运河呈带状分布。北起济宁市南的小口门,南至徐州市北的蔺家坝,南北长约110km。四湖实为一体,是梁山泊消失后渐成的新湖。湖区处于山东古地台西南边缘的凹陷地带上,呈断裂构造发育,这一断裂带自新生代以来,以下陷作用占优势,尤其是近一百万年来下沉作用更为显著。但因上层堆积着深厚的沉积层,断裂构造在地表已消失殆尽。进入历史时期以后,发源于蒙山的古泗水河道,即经流于此南注入淮河。自金、元以后,黄河长期夺泗入淮,泗水下游河道即有所壅塞。最初黄河决于阳武,入梁山滦(泊)分流南北,及至明弘治八年(1495年)刘大夏筑断黄陵岗,大修太行堤,黄河北流断绝,全部沿汴水夺泗入淮。徐州以下的泗水成了黄河的正流,河床淤高,使徐州以上的泗水下泄不畅,便在鲁西南凹陷带的背河洼地上,壅塞成一片狭长湖带,即由南阳、独山、昭阳、微山四湖组成的南四湖。其中北部南阳、独山两湖形成较早,水系多集中于南阳湖四周,南部的微山湖形成最晚。

北五湖,相对于南四湖而得名。源于古代大野泽,五代到宋朝是梁山泊的一部分,元明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发利用相继形成,起着蓄水济运、调节运河水量的作用。安山湖,于元代开挖会通河“引汶绝济”致古济水与汶水交汇屯滞于安山脚下而形成,初时“萦回百里无一定湖界”。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黄河“决原武黑洋山”,“漫入东平之安山,淤安山湖”。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宋礼重浚运河时创筑安山湖堤,“引济渎入柳长河为湖源,蓄水最盛,并建两闸,出水济运”。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500年)“踏四界周长八十四里三分”。万历十六年至十七年(公元1588~1589年),“筑安山湖堤四千三百丈”。自明中叶,“许民耕种,然低洼之区周三十八里,湖形尚存”。明泰昌元年(1620年),重修水柜,“诸湖水柜已复,安山湖且复五十五里”,“建有八里湾、十里堡、蛇沟、通湖四闸济运。明末淤废”。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97年),“靳辅提请安山湖听民开垦佃种,输租充饷,此水柜遂废。凡开地九百余顷”。南旺湖,“湖即巨野泽之东端”,“宋时与梁山泺合而为一,亦名张泽泺(泺为泊之古体)”。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开挖济州河时南北穿湖而过,将南旺湖一分为二,运西部分称南旺湖,周45公里,运东部分称南旺东湖,周近50公里。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疏浚会通河筑戴村坝引汶水经小汶河至南旺分水济运,小汶河穿南旺东湖入运,又将南旺东湖一分为二,小汶河以北称马踏湖,周17公里,小汶河以南谓蜀山湖,周32.5公里。运河西岸的南旺西湖则独享南旺湖之名。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筑南旺湖堤,周25.05公里。因蜀山湖容纳不了小汶河水,经冯家坝滚

水入济宁西,沿运河洼地形成马场湖。“为蓄调济运水源,各堤线上都修有斗门和泄水闸,斗门用以收蓄余水,水闸用以放水济漕。”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北徙,夺大清河入海,将大运河在十里堡村北拦腰截断。至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漕运停罢,南运河弃置不用,具有济运功能的北五湖逐渐涸为农田。又由于黄河夺大清河入海,横截汶水归海之路,加之汶水济运功能已失而全部越过戴村坝西泄,在黄河南岸,汶河汇流入黄处,安山湖以北,腊山、昆山、金山一系列残丘和东北丘陵之间,形成了后来称为东平湖的新积水区。

第二节 历史时期湖沼的变迁

自古以来我国的湖泊就有天然和人工之分,史料记载中湖泊名称众多,较常见的有湖、池、荡、漾、淀、洼、潭、氿、泊、塘等。但由于文献记载通常比较简略,历史上的一些天然湖泊和人工湖泊,有时难以判别。而现代被称为“沼泽”的泥炭洼地,史料中也有如沮泽、沮洳、薮泽、斥泽、泽国、皋等名称,至于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沼泽这一名称,由于查阅的历史资料有限,还很难说出确切的时间,但从历代的史书记载来看,直到清代还没有查到沼泽这个名词。因此为了方便起见,将其统称为湖沼。

根据历史时期的资料,结合钻孔和孢粉的研究,可以看出,历史时期的运河流域湖沼密布,其中有全新世中期海浸时滨岸浅海因海退残留的产物,有废弃的河床和牛轭湖,有山前洪积--冲积扇和河道自然堤之间的洼地,也有河流之间的洼地等等。这些星罗棋布的湖沼,构成了与今日截然不同的地貌景观。按照现今水系的分布,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区域:海河流域湖沼区、黄淮下游湖沼区以及太湖流域(长江下游)湖沼区。而从时间历程上来看,这些湖沼随着不同时期运河的变迁而发生着相应的变迁。

1 运河存在之前的上古湖沼

早全新世时期,黄河冲积扇迅速向东北、东、东南三个方向推进,前缘已达今东明至宁陵一线,此线以东不少地方分布着代表湖沼环境的灰黑色淤泥质粘土层,如曹县、成武、单县、定陶、巨野等地。至中全新世前期,黄河冲积扇前缘已经延伸至鄄城县左荣--巨野县柳林--单县李丰庄一线。大量泥沙虽然掩埋了早全新世的部分古湖,但由于中全新世气候温湿多雨,我国东部沿海普遍发生海浸,黄河冲积扇的前缘地带,湖沼随之迅速扩展,当时的湖相地层分布广泛而且具有连续性。

长江下游有名的古泽薮震泽,又名具区、笠泽。它位于长江、钱塘江下游三角洲上。古震泽泻湖初形成时范围很大。根据历史及地质调查资料分析,它的北岸大致在常州经江阴至常熟一线,南达杭州湾北岸,东至昆山、金山一带,西临溧阳、宜兴、长兴的丘陵地区。以后,由于长江三角洲的不断东伸,大量泥沙沉积下来,使原来相连的古泻湖逐渐淤积,形成介于长江与钱塘江之间的太湖平原,也就是长江三角洲的主体。后来随着陆地的不断沉降,而沉降中心即在太湖及其周围地区,形成四面略高而中部低洼的盆地,接纳发源于茅山、天目山荆、苕二溪的来水,潴水成湖,并在与外海隔绝以后,转入湖水淡化过程,慢慢地形成为内陆淡水湖泊。震泽周围群星捧月一般分布着淀泖湖群、阳澄湖群、洮滆湖群等。纵横交织的江、河、溪、渎,把太湖与周围的大小湖荡串连起来,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江南湖群。

2 运河萌芽时期的湖沼分布

春秋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在扬州开凿邗沟,以通江淮。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这是运河开凿的第一阶段,也被称为京杭大运河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内,今运河流域地区分布着很多湖泊洼淀,平原地区的水面面积远较今天为大。这些广泛

分布的湖泊洼淀,与纵横交错的河网一起,形成了与今日明显不同的面貌。 2.1 海河流域

此时期内黄河下游流经现在的海河流域,在黄河下游冲积平原与太行山东麓冲击扇之间,是一个自西南向东北延伸的巨型洼地,有浩瀚的大湖和辽阔的水域。大量地质钻孔资料研究表明,在这个巨型洼地下,普遍存在着相当于中全新世沉积的湖沼相沉积物,说明在7000a--4500aBP时这一带曾是一个巨大的湖泊。由于当时气候温湿多雨,海平面上升,这一巨型洼地形成一个断续相联的统一湖群。后来,由于气候逐渐变干,海平面下降,湖沼变浅,并在滹沱河与永定河两大冲击扇向前推进的背景下,相对统一的湖群逐渐瓦解为三个大型湖群:大陆泽--宁晋泊湖群、白洋淀--文安洼湖群、七里海--黄庄洼湖群。

通过现存的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到,春秋战国时期海河流域共有莹泽、鸡泽、大陆泽、泜泽、皋泽、海泽、黄泽、大泽、澶渊等十多处湖泊洼淀。从表2-1可以看出先秦时代海河流域湖泊、沼泽分布的基本轮廓。它们都位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与太行山东麓冲积扇之间,处于自西南向东北延伸的巨型洼地范围之内。而实际数量应该远超过文献记载。例如,据地质钻探资料,在全新世中期距今一年,在今白洋淀、文安洼一带就是一个很大的湖泊洼淀区,遥感资料也印证当时湖泊洼地分布范围很宽泛。这在文献中没有记载的原因可能是当时这里土地尚未开发,人迹罕至,这里的地理、环境状况没有记录下来。由于文献记载过于简略,关于这些湖泊、沼泽的大小和水文状况很难确定。据钻井资料分析,大陆泽的范围很大,南北长约60公里,东西宽可达20余公里。《左传》等历史文献中都有描述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些湖泊洼淀旁诸侯狩猎麋鹿等野生动物的情景,因此可以肯定,当时的总体环境与现在差异很大。

表2-1 先秦文献记载海河流域湖泊、洼淀分布表

湖沼名称 大陆泽 荧泽 澶渊 黄泽 鸡泽 大陆泽 泜泽 皋泽 海泽 鸣泽 大泽 现今地址 河南修武、获嘉间 河南浚县西 河南濮阳西 河南内黄西 河北永年东 河北任县东 河北宁晋东南 河北宁晋东南 河北曲周北 河北徐水北 河北石家庄北 出处 《左转》定公元年 《左转》闵公二年 《左转》襄公二十年 《汉书·地理志》、《汉书·沟洫志》 《左转》襄公三年 《左转》定公元年、《禹贡》、《尔雅·释地》、 《汉书·地理志》 《山海经·北山经·北次三经》 《山海经·北山经·北次三经》 《山海经·北山经·北次三经》 《汉书·武帝纪》 《山海经·北山经·北次三经》

2.2 黄淮平原

春秋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广大平原上,湖泊众多。《尔雅·释地》中记载有所谓“十薮”:“鲁有大野,晋有大陆,秦有杨陓,宋有孟诸,楚有云梦,吴越之间有具区,齐有海隅,燕有昭余祁,郑有圃田,周有焦获”。“十薮”中除云梦、具区在长江流域外,其余均在黄河中、下游。《周礼·职方》作九薮,少大陆、海隅、焦获,多雍州的弦蒲、幽州的貕养。《吕氏春秋·有始览》及《淮南子·坠形训》亦作九薮。少大野、焦获,多赵的巨鹿。此外见于《左传》、《国语》以及诸子百家之书,称为湖、泽、浸、薮的,多至不可胜计。

此时期的淮河下游平原上,是一个湖荡纷歧的区域。在淮河及其支流泗、沂、沭等河下游,由于流速减缓,沉积加剧,河床增加高度,在泄水不畅的洼地,潴水而成许多小湖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