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湿地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西溪湿地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8b73ed56bd97f192379e988

项目概况 1/背景

明清时期,西溪就是一个著名的风景区,与杭州西湖、西冷并称为“杭州三西”,并且有“副西湖”的美誉。

2007年2月份,被国家林业局认定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003年,杭州市政府正式启动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2004年,《西溪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被杭州市政府正式批复。

西溪湿地位于杭州的西缘,与西湖仅一山之隔,以“野趣、清幽、闲逸”的意境和“一曲溪流一曲烟”的典型江南水乡风光而著称,曾是杭州最优美的画卷,水是西溪湿地公园的主角,稠密的水网形成西溪湿地公园的主题。水又造就西溪湿地公园的“荡”、“滩”、“堤”、“岛”、“洲”的独特景色。西溪除了具有迷人的江南水乡、田园风光以外,在历史上也曾是杭州著名的文化胜地。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沉淀深厚,被誉为杭州的“城市之肾”,是罕见的城市次生湿地。不过,西溪湿地在近现代的演化中受到了很大的人为破坏。这是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它既不同于湿地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水景公园,兼有生态修复、科研教育、旅游观光等功能,对改善杭州市生态环境,提高城西区域性生态质量,都有着极其重要作用

2/区位

交通 旅游

规划控制范围 湿地公园范围

东起紫金港路绿带西侧,西至绕城公路绿带东侧,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西路(不含西溪旅游服务中心用地),总面积约为10.64平方公里。

外围保护带

公园界限以外 东至紫金港,南至老和山麓,西至绕城公路西侧绿化带,北至余杭塘河,总面积15.7平方千米。

周边景观控制区

主要涉及五常乡/闲林镇的两湿地水网区域用地面积约为50平方千米,与历史记载的西溪位置范围基本吻合。

现状分析

公园内集中了河泽溪塘,山林田园,民俗风情,建筑遗迹,历史文化等多种类型的风景资源,资源的互补,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在众多的风景资源中尤以自然质朴的溪流河荡风光,历史悠久的文化遗迹,江南水乡特色的田园风情最为突出。 目前杭州对外的交通网络已经形成,西溪紧邻城市的地域特色,使公园的对外交通可以依附于城市交通便捷,同时公园用地受到城市扩展的威胁。

湿地公园中农居点布局与传统的生活方式对水体形成较大程度的污染,居民的现代住宅楼建设与传统民居风格样式不协调

公园中景观资源丰富,但由于长期的破坏历史建筑几乎无存,以遗址居多,重建以恢复其原有景观风貌难度较大,耗资较多,建设期长。

规划方案 1/总体规划

总平面图 游览路线图 功能分区

西溪湿地功能区

生态保护培育区 保育现有的池塘、湖泊、林地、植被、创造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形成各类生物的栖息之地

民俗文化游览区 以西溪民俗文化为主题的风情游览区

秋雪庵保护区 复建秋雪庵,恢复秋雪庵八景,复种西溪传统植物,体现西溪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景观风貌

曲水庵保护区 复建曲水庵,恢复曲水八景及传统植物景观,以文化风景游览为主题景观

湿地自然景观区 按湿地生态群落调整配置植物,从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群类意义配置物种群落,突出科普功能,兼顾五常民俗风情展示

2/分期规划

一期 一期保护工程约为3.46平方公里,总投资15亿元。主要包括生态保护区1.71平方

公里,生态恢复区1.54平方公里,历史遗存保护0.074平方公里,服务设施区0.136平方公里。

烟水渔庄

烟水渔庄位于烟水庵的南部,濒临朝天暮漾。这里展示了西溪农事鱼耕活动,也是游客休闲、餐饮的中心。 泊菴

此为明末清初钱塘人邹孝直(名师绩)的庄园。邹氏读书乐道,不求闻达,与两个弟弟在此耕读自娱,诗礼治家。当时这一带芦苇丛生,野趣盎然,从高处远远望去,整片庄园似仙岛泊于水上,故名“泊菴”。 西溪草堂

为明晚期国子监祭酒冯梦祯(字开之)(1546-1605)别业。梦祯工于诗词,喜好收藏,晚年慕西溪山水幽胜,乃于安乐山永兴寺旁(现留下西湖高级中学)置地筑山堂别业,名“西溪草堂”。现移建于此。

西溪水阁

西溪自古多文人。在这片土地留下了文人们许多的墨宝和足迹,西溪水阁主要用于文人藏书、读书及会友。如今的西溪水阁,有“兰溪书屋”和“拥书楼”两处藏书楼,使得游人在西溪厚重的文化气息中,去追随当年文人隐士的避世清闲。 西溪梅墅

西溪梅墅位于公园的东南面,毗邻西溪精华区域“秋雪庵”保护区。西溪的梅花主要在南宋辇道沿线,自古就非常著名,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前来赏梅。“冷淡生活茶轩”正好印证了古人“竹下映梅,深静幽彻,到此令人名利俱冷”的意境。 梅竹山庄

此为清钱塘文人章黼(字次白)(约1777-1857)所建。庄内多古梅修竹,据史料记载,章次白对西溪的挖掘、疏浚工程作出的贡献很大。其为人性高洁,好读书,喜字画,常邀朋唤友至此吟诗作画。故名。

深潭口

深潭口又名深潭港,《南漳子》记载:“深潭口,非舟不渡;闻有龙,深潭不可测。”因此,深潭口成为蒋村每年龙舟胜会所在地,每逢端午,人来舟往,热闹非凡,为西溪的乡俗风情增色不少。 秋雪庵

秋雪庵始建于宋,初名“大圣庵”。明末西溪沈氏兄弟重整建筑,延请名僧住持庵堂;明末陈继儒取唐人“秋雪蒙钓船”诗意题为“秋雪庵”。1919-1921年,南浔名士周庆云(字梦坡)重修。现参照当时格局在原址重建。

二期 根据总体规划,西溪湿地公园二期涵盖了湿地生态保护区、民俗文化展示区、

曲水庵湿地景观区等。规划功能结构形态为“一堤三区”。“一堤”即花蒋堤特色景观带;“三区”即湿地生态保护区、民俗文化展示区、曲水庵湿地景观区。 花蒋堤特色景观带:

花蒋路位于二期范围的中心地带,是衔接东西两个湿地生态区的景观带,全长2.3公里。景观带内将建设河渚古街、西溪民俗博物馆、水街水市、企业会所、俱乐部、休闲度假配套设施等。

生 态 保 护 区: 位于花蒋路东侧,保育现有的池塘、林地、植被、河汊港湾,拆迁农居,整合水系,在部分农居拆迁地贯通或开挖水面,创造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形成各类生物的栖息地。不对外开放,仅针对科考人员及特殊人群。

民俗文化展示区: 位于花蒋路北段两侧,整合现有农居,降低建筑密度,营造良好的湿地农(渔)耕生态环境,恢复西溪湿地的历史及民俗文化景点。

曲水庵湿地景观区:位于花蒋路南段西侧,整合现有农居,大幅降低建筑密度,恢复西溪湿地的历史文化景点,如交芦庵、厉杭二公祠、曲水八景等,恢复种植传统湿地植物,以历史文化和湿地景观为主题。展示和研究西溪湿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湿地景观。

三期

规划结构:一带、两片、多点

“一带”是指以五常港为轴,分为西片与东片,西片为体现水乡风情、五常文化的“水乡溯源”,东片为体现农耕、渔耕文化的“河渚觅渡”。 “多点”是指在西片范围内根据现状、旅游需要设置的多个景点及旅游服务点。 西片节点之一:田园风光

位于西区北侧、文二西路以南地块。本节点以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树木、渔塘为景观基调,以满足游人观光游览、劳作实践、自助旅游等需求。 西片节点之二:五常风情 五常风情之民俗村:对本区块的建筑按传统西溪民居样式为基础进行改造,加强建筑空间的组合。村内以满足旅游服务为主要功能,设民俗馆、戏台、擂台、五常兵器陈列、武术表演等反映五常民俗文化的特色内容。村口设入口广场、牌坊,附设停车场,形成西溪湿地公园的西大门。

五常风情之洪园:洪园位于民俗村东北、五常港西岸,是三期主要的文化内涵。洪园规划以“洪园十景”的恢复为基础,结合园林建有宗祠、洪府、书院(藏书楼)、戏台等建筑。 五常风情之龙舟竞渡:位于五常港原浜口桥地段,五常龙舟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性,每年的龙舟比赛就在浜口桥一带。因此可将龙舟竞渡作为反映五常风情的重要文化素材加以体现。

西片节点之三:回龙农苑 位于场地的最高端、龙舌嘴及西溪名园北侧。龙舌嘴的改造,包括建筑形象色彩的统一整治,可改造为家庭旅游接待点,以特色农家餐饮为主要内容。

-东片:河渚觅渡

东片规划重点是与湿地公园核心保护区块(秋雪庵湿地文化区)的密切融合。区块内农居点全部外迁,拆除的建筑用地可利用为果林、菜地及其他绿化。规划考虑区块内设置零星散落布局的乡村建筑,主要沿五常港龙舟竞渡一线,满足节庆活动观看龙舟比赛的要求。

通过局部水塘的串联、沟通,既满足地块内部水上交通的环线组织,形成开合有序的水上游线,又保证与西溪湿地公园其他功能区块的交通联系。

河渚觅渡区块在文化内涵上,重点体现农耕文化、渔耕文化,体现乡村郊区的诗境、画境。

景观分析

水域特征

水景是西溪湿地主要的景观资源,西溪自古便有“西溪之胜,独在于水”之说,湿地公园内稠密的水网、河道、水塘,共同构成江南水乡的特色景观,“一曲溪流、一曲烟”,正是西溪湿地的特色写照。

曲折多变的水道、迂回弯转的堤岛,形成了舟移景异的水陆特色景观。湿地公园中的河塘、潭池散布于六条河渠之间,岸线曲折、堤岛交融、旷幽结合,形成纵横阡陌的河网港汊。 西溪自古便以南岸的丘阜叠峦与北岸的河塘水网相峙,交相呼应,互为借景。

生物景观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堤岸、渚岛、田园均片植大量花木、翠竹、芦苇、苍梅,点缀着四季景观。由于水网交错,河荡、鱼塘遍布,湿地公园内的动物种类也是丰富多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景色不时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