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秋《社会政策》期末复习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2011年秋《社会政策》期末复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8dadad476a20029bd642d64

D.新自由主义

19.政府确定议程的一般行动包括(ABC)。P75

A.调查收集信息 B.信息分析 C.初步评估

D.方案拟定

20.下列有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C)。P151 A.它最先在北京试

B.它最先在上海试点

C. 1999年,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D. 1999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21.》

21.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城市就业政策的主要特点是(ABC)。P263

A.政府统一调配

B.实行全员就业 C.高度稳定就业 D.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

22.下列是保障性住房的包括(ABCD)P291

A.经济适用房 B.廉租房

C.公共租赁房 D.限价房

23. 作为福利手段,福利概念的三个条件是(ABC)

A. 利他的

B. 单向的

C. 非报偿性的 D. 强制性的

24. 福利国家的社会政策根据资格条件分类可以分为两大类(AD)。

A. 工业成就型福利

B. 归属性福利 C. 普遍性福利

D. 补偿性福利

25. 下列哪两个社会保险类别是由企业缴费,职工个人不需缴费(AB)。

A. 工伤保险 B. 生育保险

C. 新农村合作医疗

D. 新农村养老保险

26.政策试点步骤分为(ABC)。P100

A.选择试点对象

B.设计试点方案 C.总结试点结果 D.普遍推行

27.社会保险具有(BCD)的特点。P175

A.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B.权利与义务的结合

C.经济手段和福利手段的结合

D.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 28.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卫生政策成功的经验依靠由(ABC)组成的三位一体的体系。P211

A.赤脚医生

B.三级卫生保健站 C.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D.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29. 社会政策评估的实验法包括(ABC)P119

A.标准实验法 B. 准实验法

C. 单个案基线测量法

D. 期群调查法

30.2005年,在我国开始对农村家庭贫困的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中,“两免”是指免除(AB)。P246

A.书本费

B.学杂费 C.寄宿生生活费 D.教育附加费

31. 计划经济时期的福利服务体系包括(ABC)

A. 单位职工福利服务 B. 城市社区福利服务 C. 国家民政福利服务 D. 农村集体福利

32.下面属于社会政策领域的是(BCD)。P9

A.商品生产

B.社会救助

C.劳动就业

D.社会福利服务

33.社会政策调整的原则分为(AB)。

A.理性主义原则

B.渐进主义原则

C.决策环节调整 D.执行环节调整

34.根据补贴对象的不同,住房补贴包括(CD)形式。P280

A.直接补贴

B.间接补贴 C.补贴供方 D.补贴需方

35.20世纪末期,福利国家改革的表现包括(ABD)。P326

A.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B.注重效率,推动市场化、私营化 C.推行第三条道路

D.增加福利收入来源

36.下列关于社会政策对象说法正确的是(ABCD)。P17

A.有些社会政策的对象是全体公民

B.有些社会政策的对象是符合条件的部分人群

C.不同的社会政策有不同的对象

D.社会政策的对象是由该政策的覆盖面决定的 37.根据英国学者布赖德肖的观点,从个人生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将人的需要归纳为(ABCD)。P22

A.规范性需要 B.感觉性需要 C.表达性需要 D.比较性需要

38.蒂特马斯根据社会政策的功能,将社会政策分为(ABD)。P47

A.残补型 B.工业成就型 C.保守型

D.制度再分配型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残补式福利政策

答:它是指首先应该发挥市场和家庭的功能,来满足个人的需求。只有当这两个渠道失效后,社会福利制度才发挥作用,而且是临时性发挥作用。福利国家的主要目的就是告诉人们如何不依靠它而行事。也就是说,社会福利制度只是市场和家庭的剩余物,而不是用它来替代市场和家庭。这样的福利制度主要就是以家庭升级调查为基础的社会救助制度。 2.社会政策

答:是政府为了追求社会目标,为了解除民众的贫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而制定的政策。

3.社会保险 答:社会保险是相对于商业保险而言的一个保险类别,它是运用保险原理对特定的风险种类进行强制性分摊和保障的一种政府行为。这个概念可以从三方面理解: 第一,社会保险是一种保险行为,是运用保险原理对国民的风险进行分摊和补偿的一种政策。

第二、社会保险是一种政府的政策。它的实施主体是政府,它是靠强制手段执行的一项社会政策。

第三,社会保险是一项非营利性的事业。

4.住房政策

答:针对住房问题,为了实现住房供需平衡和满足人们的住房需求,政府干预住房领域的各种规则和行动,这些规则和行动可能影响住房的供给、需求、数量、质量、价格或占有形式等。这个定义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住房政策具有明确的意向性。住房政策旨在实现一定的社会目标,强调通过解决住房问题,满足人们基本的住房需求,提升人们的住房福利。二是住房政策体现了政府干预住房领域的规则和行动。三是住房政策具有效果性。

5.卫生政策

答:是指政府和社会通过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以预防疾病和促进、保护或恢复国民的健康为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规定和行动的总称。

6.目标偏离 答:在社会政策实施结果的研究方面,与其目标是否达到或者政策实施是否偏离了预期目标是研究者关心的问题。在社会政策领域,目标偏离是很有可能出现的。在政策实施和福利提供的过程中,追求经济效益与实现人文关怀的矛盾、有资源和权力的政策实施者与缺乏资源和能力的福利接受者之间的不平衡关系,有可能会导致目标偏离,并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因此,对社会政策的预期目标和实际达成目标的比较分析、研究目标偏离产生的原因对于修正社会政策是十分重要的。

7.社会救助政策

答:是指国家为保障城乡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并帮助解决各种特殊困难而建立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为保证这些政策和法规顺利实施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工作网络、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撑等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8.住房补贴

答:住房补贴是政府为了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要,通过降低住房的价格和租金,提供现金支持形式的住房福利。根据补贴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

9.公共政策

答:是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1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它与计划经济下的农村合作医疗的区别之处在于:一、它的运作主题是政府;二、以保大病为主,兼顾小病;三、参加“新农合”的人以户为单位,争抢了资金的筹集力度;四、资金实行分级支付、分段支付、分项支付的原则,尽量避免了资源浪费和依赖的产生。

11.失业保险

答: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和社会劳动者参加并履行缴费义务,对因失业而暂时失去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维持其基本生活。失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规定并强制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这种强制性体现在,用人单位和工作者必须参加失业保险,并按时足额缴纳失业保险税费。失业保险金的给付对象是法定范围内具有申请资格,满足给付条件的失业者。

12.混合福利服务模式

答:是指政府应该尽量压缩福利责任,对于不能压缩的福利责任,也要通过民间非营利组织供应福利,社会互助体系、家庭供养、市场提供的服务统统是社会福利的组成部分,应该由福利国家转向福利社会。

13.教育政策

答、教育政策是政府为了满足人们的教育需要,保证公民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