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习题与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习题与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8ec0a77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24

3、剑桥方程式: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些经济学家,如马歇尔、庇古、凯恩斯和罗伯逊等人,提出了关于货币需求的“剑桥方程式”,即“现金余额说”:M=KY或M=Kpy,指人们持有货币的数量越多,货币购买力就越强;反之则弱,该方程式没有排除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4、流动性偏好理论:因凯恩斯强调货币流动性的作用,故而他的货币理论,又被称作流动性偏好理论。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现金和活期存款,而不愿持有股票和债券等虽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这一流动性偏好便构成了对货币的需求。

5、鲍莫尔模型: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运用“存货理论”说明,交易性货币需求不仅是收入的函数,同时也是利率的函数。

6、惠伦模型:惠伦认为,预防性货币需求来自事物的不确定性。预防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反方向变动关系,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1/3)。惠伦模型论证了预防性货币需求受利率影响的观点,从而修正了凯恩斯关于预防性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的观点。

7、资产选择理论:托宾模型主要研究在对未来预计不确定性存在的情况下,人们怎样选择最优金融资产组合,称为“资产组合理论”。

8、恒久收入:恒久性收入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平均数,即长期收入的平均数。

9、人力财富:人力财富也称为人力资本,它是人们在将来获得收入的能力。人力财富可以转化为非人力财富,但这种转化要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

10、非人力财富:非人力财富是指各种物质资本或物质财富。

11、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高能货币,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公众持有的现金。

12、货币乘数:货币乘数是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表示货币供给量相对于基础货币的伸缩倍数,即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基础货币,使货币供给量相应增加或减少的数额。

13、货币层次:许多资产发挥着货币的职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货币性”,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货币进行层次划分。以货币的流动性为主要依据。转换成本越低、时间越短、损失越小,该资产的流动性高,货币层次也就越高。反之,货币层次就较低。

14、流动性陷阱: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德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产生利率上升从而债券价格下跌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利率也不再下跌。

15、信用创造说:信用创造论的基本观点是:银行的功能在于为社会创造信用。信用创造论从技术上描述了银行信用对货币流通的经济过程的影响,并且提出了信用制度下货币供应方式和货币倍数扩张的原理。

16、通货比率:指公众所持通货与活期存款的比率。通货比率的大小与货币乘数的大小成反方向变动。

17、乔顿模型:乔顿模型是货币供给决定的一般模型。根据该模型,货币供给决定于基础货币、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比率、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比率、超额准备金比率、定期存款比率及通货比率。其中,前三个因素由中央银行决定;超额准备金比率由商业银行决定,最后两个因素则由社会公众决定。

18、货币供应新论:货币供给新论或新观点,是针对货币供给早先的理论而言的,主要观点包括:(1)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具有创造信用、创造存款货币的

5

功能。(2)金融机构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实际上取决于经济运行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3)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不是控制货币扩张的唯一措施。(4)宏观金融控制的目标和手段应该改变。

二、填空题

1、高能货币, 商业银行准备金, 公众所持通货 2、国外净资产、对政府债权净额、对商业银行债权 3、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 4、基础货币 5、通货比率

6、准备金比率、通货比率、定期存款比率 7、交易媒介、价值贮藏 8、货币流通速度 9、国民收入、利率 10、非银行金融机构

三、判断题 1、错 2、对 3、错 4、错 5、对 6、错 7、对 8、对 9、错 10、对

四、单项选择题 1、A 2、 B 3、 C 4、B 5、D 6、C 7、B 8、B 9、A 10、A

五、多项选择题

1、A D E 2、B D E 3、A B E 4、C E 5、 B C D E 6、A B 7、A C E 8、C D E 9、A B 10、A B C D E

六、问答题

1、 比较分析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并分析其理论的政策含义。

答:(1)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也称为“流动性偏好理论”。所谓流动性偏好,就是说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现金和活期存款,而不愿持有股票和债券等虽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这一流动性偏好便构成了对货币的需求。凯恩斯认为,人们心理上的“流动性偏好”或人们的货币需求,是由三个动机所决定的,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都是收入的增函数,与利率没有直接的关系。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利率水平成负相关关系。凯恩斯还提出了著名的“流动性陷阱假说”: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德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产生利率上升从而债券价格下跌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利率也不再下跌。

(2)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说并非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的理论,而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是明确货币需求由何种因素决定的理论,他用一个多元函数来表示货币需求:

6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强调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的主导作用。他认为,货币需求也像消费需求一样,主要由恒久性收入决定。在长期中,货币需求必定要随恒久性收入的稳定增加而增加。尽管,恒久性收入在周期内也发生波动,但其波动幅度比现期收入要小的多,故货币流通速度比较稳定,货币需求也比较稳定。

(3)两个学派的政策主张。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不仅通过价格的变动调节货币需求,而且可以通过利率的变化调节货币需求,根据这一思想,凯恩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政策理论,即国家可以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情况下扩大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通过降低利率鼓励企业家扩大投资,以增加就业和产出。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强调货币需求通过货币数量影响总支出和实际产量,他认为现金余额的变化将影响广义的资产和利息率,从而将货币数量的变动传导至对产成品的需求上,因此弗里德曼主张采取稳定货币供应的货币政策,以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波动的原因,只有避免采取剧烈的和反复无常的改变货币政策的调节方向,才能给经济提供一个稳定成长的条件。

2、货币供应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的争论对货币供应的实践有何影响?

答: (1)货币供应外生性的观点。凯恩斯认为货币供应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它的变化影响着经济运行,但自身却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凯恩斯的这一观点与供给弹性几乎等于零密切相关。货币的生产和货币供应的控制权由政府通过中央银行掌握在手中,中央银行根据政府的决策和金融政策,结合经济形势变化,把货币作为调控经济运行的工具,增减货币供应量。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给完全取决于货币当局的决策及银行制度,而货币需求函数表明,货币供给与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完全无关。货币学派的观点认为,在货币供求均衡时,由于货币流通速度V在短期仅仅可以作出轻微的变动,而在长期中又不会变化,于是,货币供给量M便是影响名义收入Y的决定性因素,即货币数量是名义收入波动的主要原因。

(2)货币供应内生性观点。1、1959年,英国的拉德克利夫委员会发表了著名的《拉德克利夫报告》,阐明了包括内生货币供给的一系列新观点,后经格利和肖,以及托宾等人的进一步研究,引发了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复兴运动。2、“内生货币供应论”命题是:“货币当局无法对信贷的供应实行完全的控制,货币供应量已成为一个内生变量。”他们认为,货币供应量主要由银行和企业的行为所决定,而银行和企业的行为又取决于经济体系内的许多变量,中央银行不可能有效地限制银行和企业的支出,更不可能支配他们的行动。因此,货币供应量是由经济体系内部诸多变量决定并影响经济运行的内生变量,货币供应量的多少是由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和公众的行为共同决定的。

(3)就货币供应与经济运行的关系而言,有货币供应的内生性与外生性分析。前者认为货币供给量不完全是中央银行可以操纵的外生变量,除了中央银行的政策行为外,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行为、收入水平的变化以及公众对金融资产的偏好程度等也对货币供应量起着决定的作用。因此,货币供应量主要是一个受经济体系内诸多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内生变量,不是主要由中央银行决定的。因此,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就不可能是绝对的,而只能是相对的。后者则认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发行货币、规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等来控制货币供给量。从政策角度看,两种观点的分歧主要在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能力和货币政策调控的方式和重点。

7

3、根据乔顿模型,影响货币供应的因素有哪些?

答:(1)狭义货币的货币乘数。在只考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时,存款总额为D=R/rd,R为准备金存款。当出现现金漏损时,基础货币由商业银行准备金(R)和公众所持现金(C)组成,即B=C+R,银行系统活期存款货币就是:Dd=(1/rd+e+c’+rt×t) ×B。

=C+?表示狭义货币供应量,根据定义有M?用M Dd。若c’使公众手持现金与活期存款的比率,则C=D×c’。所以,可以推导出:M1=C+Dd=B×(1+c’)/( rd+e+c’+rt×t)

(1+c’)/( rd+e+c’+rt*t)即为货币供应量M1的货币乘数。

(2)广义货币的货币乘数。对于广义货币M2,它是在M1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金融工具,如:储蓄存款、定期存款、CD、NOW、货币市场存款帐户等。为讨论方便起见,用A表示这些添加的内容,a表示活期存款转化为这些金融工具的比例,ra表示这些存款种类的准备金率,则:A=B×a/( rd+e+c’+rt×t+a×ra)

M2=M1+A=B×(1+c’+a)/ ( rd+e+c’+rt×t+a×ra)

(1+c’+a)/ ( rd+e+c’+rt×t+a×ra)是广义货币M2的货币乘数,表示广义货币M2的变动关系。

(3)货币乘数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经济运行的变化也会有所变动。影响到rd、e、c’、rt、t、a、ra的因素都会作用于货币乘数,因此,经济发展与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中,改变rd、e、c’、rt、t、a、ra的因素也会影响货币乘数的高低。

4、金融创新对货币定义和货币层次划分有何影响? 答:(1)关于如何对货币下定义,历来就是一个各家学派各持己见的问题,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以“货币性”与“流动性”来定义货币。货币性是指一种资产能作为交换媒介的性质,流动性则是指一种资产能以较低的成本迅速地转换成现金的能力,即转变成交换媒介的能力。金融创新对货币定义的影响,在于它改变了作为交换媒介的资产和具有高度流动性资产的构成。(2)美国货币层次的划分中,狭义货币M1反映能够执行交换媒介职能的资产,M2和M3等广义货币则根据金融资产转变为交换媒介,即转变成狭义货币的难易程度来确定,M2比M3更容易转变为M1。金融创新的品种,如自动转帐帐户、可转让提款通知书等也具有交换媒介的功能,它们的出现,使得M1与M2层次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扩充。但是,金融创新的品种往往引起人们争论的是:究竟把它们列在哪一个层次。这些工具往往既有交易媒介的职能,有具有一定的支付手段职能。(3)金融创新不仅丰富了各层次货币的内容,使得每一层次货币包含的种类大大增加。层出不穷的新品种提高了多种货币的流动性,使得各层次之间原较为明确的区分界限日渐模糊,关于新品种货币的归属往往引起不一致的意见。(4)金融创新对货币层次划分的影响,也使得各层次货币与经济运行之间的联系有所改变,使中央银行货币供给调控的重点在不断转移。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