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陈化成之死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民族英雄陈化成之死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8f015f2ba0d4a7302763a21

民族英雄陈化成之死

黎云昆

陈化成(见图一),福建同安(今属厦门)人,曾任福建水师提督。1840年6月调任江南提督。1842年6月,英军入长江口。陈化成率部坚守吴淞口西炮台,于6月16日以身殉职。西炮台失守后,上海、宝山也随之沦陷。

陈化成是战死的。但究竟是怎么战死的,却是众说纷纭,即使是与陈化成同时代的人,其描述的情形也多有出入。陈化成之死大约有如下几种说法:

一、 中弹死

《清史稿?陈化成传》载:“二十二年五月,敌来犯,泊外洋??牛鉴方驻宝山,虑敌锋不可当。化成曰:“吾经历海洋四十馀年,在炮弹中入死出生,难以数计。今见敌勿击,是畏敌也。奉命讨贼,有进无退。扼险可胜,公勿怖!”鉴乃以化成心如铁石,士卒用命,民情固结入告,诏特嘉之。越数日,敌舰衔尾进,化成麾旗发炮,毁敌舰三,歼毙甚众。鉴闻师得力,亲至校场督战,敌以桅炮注击,毁演武厅,鉴遽退。敌攻坏土塘,由小沙背登岸,徐州兵先奔,东台亦溃,萃攻西台,部将守备韦印福,千总钱金玉、许攀桂,外委徐大华等皆战死。尸积于前,化成犹掬子药亲发炮,俄中弹,喷血而殒。” 执此说者大约不好断定究竟是中枪弹还是中炮弹死之故。

二、中枪弹死

官至礼、刑二部侍郎,与林则徐、邓廷桢等均为禁烟名臣的黄树滋所著《提军陈忠愍公殉节始末记》载:“公仍驰塘督战,炮兵缺处则亲自装药点火,连放数十门,并令抬枪鸟枪队亟击登岸夷匪。身受铅子数粒,血淋漓颠复起。既而客兵皆遁,夷匪水陆交攻,公竟中重伤,伏地喷血,随叩阙而薨。”

乔重禧所著《夷难日记》载: “至午刻,陈军门连受三铅弹,后路无援,遂力不能御,殉节于炮台。” 乔重禧,清诸生,上海人,曾亲历英军进犯上海。

三、中炮死,

号称 “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魏源在其所著《道光洋艘征抚记》载“初八日(1842年6月16日)黎明开炮,??提督陈化成亦中炮死。”

姚莹,安徽桐城人,吴淞抗战时官台湾兵备道,所著《东溟文后集卷?陈忠愍小传》载:“夷乘势大进,??贼连飞大炮,公中伤而殁。”

四、先中炮后中枪弹死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旋有巨炮冲陷土牛,击公仆地,细子中股,纷如雨点。??公犹拔佩刀接仗,枪亦洞腹。时在塘仅三人,公呼武进士刘国标曰:‘我不能复生,即绝我,掷体沟中。’一恸而绝。”

陆以湉,浙江桐乡人,吴淞抗战时官台郡教授,所著《冷庐杂识?陈忠愍公》载:“夷人复奋力攻击,公孤立无助,犹手发炮数十次,

身受重伤,炮折足,鎗穿胸,伏地喷血而死。”

五、先中火箭又中洋枪死

朱翊清,归安(今属浙江吴兴县)人,吴淞保卫战时已四十七岁,其所著《埋忧集?陈忠愍公死难事》载:“日向午,夷人遂由东炮台陆路入。火箭及帷幕,甲盾俱着。公股被重创,犹屹然不动。而夷人已蜂拥至,右胁又中洋枪七,血涔涔沾袍襗,犹秉旗促战曰:‘尔毋畏,尔施枪炮。’未几,声渐微,乃北面再拜而绝。”

六、内讧死

清徐珂《清稗类钞?陈忠愍殉难吴淞》“同安陈忠愍公化成之官江南提督也,为道光壬寅,时英人方陷镇江,逼江宁。乃坚筑炮垒,御敌吴淞,檄镇将某分驻西炮台,以示固守。并与江督裕禄书,略谓:‘海口军事,一以付余,君但无出宝山县城一步,并力相击,则事济矣。’未几,英人近吴淞,陈尽力轰击,战将捷矣,裕闻警,弃宝山而遁,由是西炮台守将以宿隙反炮击之,中项而卒,兵遂溃。”

此说疑点颇多。英人“陷镇江,逼江宁”,当在吴淞之战以后。且吴淞保卫战时江督为牛鉴,而非裕禄。但此说并非孤证,民国初年有化名天台野叟的写了一部《大清见闻录》也记载了这件事“相传公(陈化成)扼守吴淞时,檄镇将某分驻西炮台,以示固守。其步卒有盗民鸡者,民诉诸公,公饬镇将率其部卒至,将斩以徇。卒哀求乞免,乃减等责以军棍,插箭游营以示戒。未几敌进吴淞,??由是西炮台守将以前隙返炮击公,中项而卒,兵遂溃。”

尽管陈化成之死未有定论,但其以军人之身,死于战场,死得其

所。

决心与英军一战的陈化成是必死无疑的。我们的舰艇是靠人力和风力驱动。而洋船则“迅如奔马,疾如飘风。”我们的岸防炮(见图二),多是“前明之物”。一参战的英军官言“中国炮台上似乎是在放烟花”。有些炮对炮手们要比对他们所瞄准的敌方更加危及性命,一些大炮不是被敌炮摧毁,而是自己炸裂。我们所发炮弹为实心弹,即使射中敌舰,也可能被弹回。道光二十二年九月林则徐曾言:“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炮,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不此之务,既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此又我方炮火、射程之远不如敌方之处。此外,军队的武器是老式的抬枪、鸟枪、大刀、长矛和弓箭(见图三、四)。这样的军队与英军作战结局可想而知。

清军将帅贪生怕死、畏敌如虎,以至临阵脱逃,也把陈化成进一步逼上绝路。战斗还未打响,战役的总指挥官牛鉴先自害怕起来,亲自到陈化成帐前,以“贼锋难犯”为词,“议迎犒缓师”,后见战事紧急,狼狈逃窜。其他将领也都在关键的时候一走了之。最后只剩下陈化成孤军与英军死战。

其实,陈化成也是抱了必死的决心的。

吴淞保卫战爆发前,英军所到之处,守将不是逃跑,就是光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