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2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教师用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2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教师用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907981d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9b

专题4 中国近代政治的艰难转型

[网络构建] [整体感知] 一个主题: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两条主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三个重点: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苏俄(联)经济模式中探索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关系

以历史解释探究考查苏俄(联)经济政策的特点、影响

1.(2015·全国卷Ⅱ)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苏联工业化的相关史实分析。斯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1930年、1931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说明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故A项符合题意;苏联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故B项错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成为工业强国,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的贡献,D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

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2.(2016·全国卷Ⅱ)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 1 -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B [根据材料1932年以后美国人对苏联的关注增多了可知,这是因为这一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美国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人希望从苏联的建设中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故选B项;A项错误,经济危机并未波及苏联,故排除;C项与美国农业生产的相对过剩矛盾,美国不需要考虑这一问题,故排除;D项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矛盾,故排除。]

以唯物史观隐性考查苏联经济政策及战后苏联的改革

3.(2019·全国卷Ⅱ)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 钢 煤 肉 蔬菜与瓜类 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A [根据材料可知,苏联1970年多项经济计划均未完成,这是由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致,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故A项正确;苏联的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但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出现在赫鲁晓夫时期,而材料涉及的史实主要发生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故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4.(2017·全国卷Ⅲ)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 2 -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1.45亿 3.9亿 2 500万 4 700万 1.15亿 3.35亿 1 230万 1 300万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A [根据材料“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知,针对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造成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赫鲁晓夫注重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故A项正确。]

一、政府干预排斥市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斯大林模式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表现: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自由贸易,实行义务劳动。

(2)影响: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成果;引起人民不满,引发新的政治经济危机。

2.斯大林模式

(1)表现:实行单一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影响: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为反法西斯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压制了地方、企业和人民的积极性,忽视市场经济规律,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关键因素。

二、政府干预下的有限市场——新经济政策

1.表现: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实行工资制。

2.影响:实践上,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理论上,实现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找到了一条使苏俄(联)正确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道路,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对市场调节的再次尝试——战后苏联改革

1.表现:赫鲁晓夫改革中下放权力、确立“物质利益原则”等;勃列日涅夫改革中推行新经济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中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等。

2.影响:前两者虽都取得一定成效,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导致改革最终失败。戈尔巴乔夫改革虽突破政府干预,但缺乏宏观决策和配套措施,最终失败。

四、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5.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

- 3 -

能轻易改变改革的方向。

6.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处理好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特别要保持社会的稳定。

1.“农民们普遍抗粮不交,粮食的征收甚至不得不动用军队才能完成。农民与工人的罢工活动矛头直指苏维埃政权。特别是坦波夫的叛乱席卷了全国。”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 )

A.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B.政策过时导致社会矛盾逐渐激化 C.全国都已经不再存在私有财产 D.当时的工人和农民过着集体生活

B [“农民们普遍抗粮不交,粮食的征收甚至不得不动用军队才能完成”这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制征收粮食,结果引起“农民与工人的罢工活动……特别是坦波夫的叛乱席卷了全国”,因此这显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时导致了社会矛盾逐渐激化,故选B项;此时社会主义公有制还未完全建立,故A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2.1929-1941年,苏联共建成大型国营企业9 000多个,新增大型国营农场2 752个,拖拉机站7 064个, 新建铁路13 412千米,新增邮电企业3.6万个。苏联成就的取得( )

A.得益于计划体制的实施 B.深受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C.借助了二战的有利时机 D.受到罗斯福新政的推动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1941年苏联通过“五年计划”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故选A项;新经济政策是1921-1927年实施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打断了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进程,故排除C项;苏联成就的取得不可能受到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推动,故排除D项。]

3.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C.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D [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是赫鲁晓夫的做法,故A项错误;进行军备竞赛是勃列日涅夫的做法,故B项错误;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是戈尔巴乔夫的做法,故C项错误;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都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故选D项。]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