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利思想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中国福利思想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954e3c58bd63186bcebbc97

帝又下令全免天下田赋。汉初的徭役已大大减轻。(3)尊老,汉代的尊老,除了社会救济作用外,还具有政治文化意义。(4)恤鳏寡孤独,汉代一般通过赐物或派遣官吏慰问两种形式恤慰鳏寡孤独者。(5)复除,就是免除徭役税收。 二、 汉初的赈灾与优抚

(1)赈济在灾荒发生后,政府动用国家储备的粮食、库银、物品等,帮助灾民维持生计。(2)放贷指政府贷给灾民种子、粮食、牲畜、农具等生活和生产用品,以帮助灾民维持生产和生计。(3)徙流民,指政府将因灾荒而外出求生的流民有组织地迁往某地就食,以减缓灾区的压力。还做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军队复员安置工作,其具体举措对后世封建王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贾谊、晁错、耿寿昌的贵粟备荒论

学术界普遍认为,贾谊、晁错、董仲舒是西汉前期对巩固汉帝国有重要作用的三个人物。春秋战国时期,范蠡和李悝提出的平粜思想到汉代这种平粜思想开始演化为一种常平仓制度。汉宣帝时的大司农中丞耿寿昌是这一制度的创立者。 一、 学术背景

贾谊,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享年只有33岁。博学多才,兼融诸子之学。深受文帝常识。他屡次向文帝上书陈述治国“富民安天下”的见解,主张抗击匈奴,削弱诸侯王的权力,重农抑商,反奢崇俭,成为朝中最具见识的大臣。但他的改革主张受到周勃等元老重臣的反对,被排挤出西汉中央政权。 晁错,西汉时颖川(今河南禹县),和贾谊是同时代人,两人的思想倾向也非常相近,是“贵粟救荒论”的有力提倡者。多次上书文帝、景帝,主张抗拒匈奴,充实边防,削弱诸候王势力。

耿寿昌活动于汉宣帝时期,他颇具影响的活动有三件:一是改革漕运制度;二是增加海租以增加财政收入;三是创立常平仓制度。其中又以后者影响最大。 二、 积粟备荒思想

此外还可以通过“入粟以受爵”和移民实边等方式来增加国家的粮食积累。

1.驱民归农。他们认为,在挥霍奢侈的社会风气极度盛行的背景之下,要想杜绝“食者众,生者少”的不合理现象,就必须采取“重本抑末”的果断措施,迫使百姓不得不从事农业生产。2.禁奢侈风气。他们认为,在农业生产还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要想使粟多而财有余,除了“驱民归农”之外,还要消灭浪费现象,杜绝奢侈之风。贾谊尖锐地揭露了富豪商贾的奢侈浪费现象。

三、 常平仓制度

耿寿昌创立的常平仓制度,我们应该有如下几点理解:

第一,常平仓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谷贱时增其价而籴”,“贵时减其价而粜”,这实际上是封建国家利用农产品丰欠时的差价,买卖粮食,以稳定市场,防止谷贱伤农和投机商人对家民的盘剥的一种做法。耿寿昌的贡献在于,他将平粜思想具体化为一种政策和制度,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赈荒手段,是对先秦平粜思想的制度化总结,其影响不可低估。 第二,值得特别提出的是,耿寿昌创立常平仓制度,主要是着眼于边地设防的实际需要而提出的,具有国防战略意义。对于迁居边地、生活异常艰苦的移民来说,更是身受其惠。 常平仓实施10年后,“天下大水,在位诸儒多言盐铁及常平仓可罢, 毋与民争利。 在此后的历代封建王朝,常平仓虽然时立时废,却始终是封建社会一项基本的救荒良政。 《礼记》中的社会福利思想

《礼记》则借孔子之口,打出了“大同之世”的旗帜,提出了新的社会福利保障模式。推进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演化。 一、 学术背景

《礼记》,又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是战国末期至汉初儒家的一部论文集。相传为西汉时戴圣编纂。《礼记》应是战国末年到汉初时的作品。从其思想特点及倾向上看,多是孔子弟子及再传、三传弟子所记。他们从不同的思想发展演进路线,进一步修正和发展了儒家的理论,成为自孔子死至汉初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环节。在《礼记》49篇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福利思想,其中《礼运》篇所阐述的“大同之世”的社会福利保障思想、《大学》篇所阐述的“亲民”思想、《王道》等篇章所表述的“恤民振穷”、“安老怀少”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史上都具有“原典”意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二、 大同论

作者借孔子之口描述了大同之世对社会全体成员实行福利保障的思想是汉初儒者一个以“天下为公”为特征的理想社会的图景。汉代儒家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从幼到老,从男到女,到鳏寡独废疾者,都能安宁生活的福利保障社会。大同之世的理想的社会福利保障模式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种否定私有制和剥削,追求幸福和平等的美好理想,被后世的许多进步其改造社会的方案中,起到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三、“恤民振穷”思想

作者对社会福利保障的重点对象进行了认真详细的界定体现了古人对社会福利问题的重视。还集中探讨了对老人和小孩的关怀,对老人的衣服、饮食照顾,养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等。总之,《礼记》的作者们根据宗法思想,阐发了“亲民“、”聚民“、“恤民”、“振穷”、“安老怀少”等社会福利观点,丰富了中国古代社会思想的内容,成为历代社会思想家制定社会问题解决方案的主要依据。

董仲舒的社会福利思想

在西汉初年以来总结秦亡教训的思潮中,董仲舒占有特殊的历史位置,这主要是因为他既抓住了秦朝统治短命的原因,同时又超越了汉初极为盛行的“黄老无为”之学,提出了大一统封建帝国所需要的思想统治术。从社会福利思想角度审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我们会发现,他提出的“教化论”和“限民名田论”最具代表性。 一、 学术背景

董仲舒的思想特点在于构建了一个“天人合一”的宇宙图式,来论证封建统治的合理性。同时,还提出了封建大一统思想。董仲舒思想体系的核心是政治思想,但他也主张采取一定的社会福利政策来保障和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和长久。因而,社会福利思想构成了“董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贫者养生论

对“大富”者给予限制,对“大贫”者予以救济,以利养民,使“贫者足以养生”。

限制大地主占田的数量,满足那些缺地农民的要求,堵塞兼并的路子。而从社会福利思想角度看,“限民名田”主张的思想价值在于,它把贫苦百姓基本生活、生存权利的保障,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改造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能达到的认识深度。 王符的社会福利思想

东汉末年,由于外戚、宦官专权,使得政治腐败黑暗,政局动荡,民不聊生,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但其社会思想体系中的“贵民”论和使民“宽暇”思想,却成为此时期最重要的社会福利主张。

一、 学术背景 王符是当时有一定名望的学者,其思想特性与王充、仲长统一样,具有一定的批判性。王符虽然出生低贱,但却“少好学,有志操,与马融、窦章、张衡、崔瑗等友善”,声望颇著。一生没有做官。发愤隐居著书《潜夫论》。提出了富民、教民、爱民的社会福利思想。 二、 天以民为心 指出统治者在制定政策时,要以顺民心为本,采取敬民、利民政策。告诫统治者要实行使民安乐的政策,“以恤民为本”。把百姓基本社会福利的实现,寄托于“明君圣主”身上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大。王符提出了“遏利”的主张。认为天下的“利

物”都是“天之财”,不可强取多得。 三、 爱日说 王符要求封建统治者对百姓施行“德政”,采取“爱民”、“利民”、“惠民”政策,重视农业生产,给农民以土地,尤其要爱惜民力。所谓“爱日”就是珍惜百姓的劳动时间,是统治者必须使百姓有生产的时间。滥用民力,巧取豪夺,必然导致民穷国乱的悲剧。要想富民、爱民,必须从“省役”、“爱日”开始。 王符把“爱日”作为封建国家的治乱标准,要求统治阶级减轻对劳动人民的力役剥削,“与民休息”,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和进步性,体现了他关心人民饥荒和发展经济的进步思想。同时,王符把保障百姓的劳动时间作为社会福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他在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上的一项独创。 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当时中国社会的大分裂和大动荡,思想上的“大一统”局面也随之破碎。面对动荡、饥饿、白骨心脏统治阶级内部无情的倾轧斗争,这一时期思想界的研究主题在社会福利思想的内容上,阮籍和嵇康提出了理想社会的模式,并大谈“养生论“,要求统治者节制贪欲,减轻剥削,使贫者、弱者、废疾者能够全生。异端思想家鲍敬言断言君主是现实社会灾难的根源。提出贫苦百姓要实现“养生丧死”、“安老怀少”的社会理想,就必须建立一个“无君无臣”的社会。这实际上是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尖锐批判,阮籍、嵇康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 学术背景

阮籍曾做过晋朝的从事中郎、步兵校尉等官,他性格孤傲怪异,阮籍生当乱世,对现实极为不满,但又不得不依附于当权的司马氏,以怪异的行为和谨慎的态度,得以保全性命。他的社会思想主要保留在《阮嗣宗集》中。

嵇康与魏宗室通婚,当过中散大夫,嵇康生活的时代,正是司马氏的势力壮大,欲以强力代曹之时,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极为激烈。在曹魏与司马氏激烈的斗争中,嵇康站在曹魏一边,后被司马氏所杀。 二、 理想社会论

阮籍的社会福利思想,是建立在他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憧憬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可以发现阮籍构想出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无君无臣,万物自理自定的社会。社会稳定,人们过着自由自在、各得其所的生活。君主出现后却给人们带来了灾难。人们之间仍然存在着智愚、强弱的差别,但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要彻底消除人们之间的贵贱、贫富。 三、 养生论

嵇康的“养生论”,探讨如何保持和延长生命问题。嵇康认为,“养生”之道的根本,在于洞悉生命的目我,即人们的某些基本个体户是合理的,是养生必备的基本前提条件。他认为,统治者醉心名利声色,相争不已的生活习性,与人类保持和延续生命的要求,从根本上说是不相容的。“养生”的另一根本在于“知足”。他反对统治者“劝百姓之尊己,割天下以自私”的贪欲。

嵇康提出“养生论”的社会学意义在于,反对统治者残害生命,要求统治者节制贪欲,减轻剥削,给人以维持和延续生命的权利,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鲍敬言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 学术背景

鲍敬言社会思想的核心论点是“无君论”,他揭露了“君”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无穷苦难,为人们描绘出一幅无君社会的理想蓝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提出“无君论”异端思想的并非鲍氏一人,这恐怕与此时期的中国,三国鼎立,南北分裂,五胡乱华,连年征战,“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有着直接的联系。

二、 君臣立而百姓贫

鲍敬言反对君主的思想是非常彻底的,他不仅仅反对暴君污吏,他对统治阶级对百姓的“赈灾”活动也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认为这些金银、粟米本来就是从百姓身上搜刮而来的。他已朦胧地意识到,在君主专制的剥削制度的条件下,劳动人民不可能摆脱贫困,享受真正的社会福利。

三、 理想社会模式

鲍敬言把理想社会依托于空想的远古时代,这个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争夺的宁静的,没有封建的徭役和赋税剥削的社会,人人都可以过上安定的、老有善终的生活。 他的上述主张,实际上代表了生活在黑暗苦难中百姓的愤怒抗争的心声,反映了贫苦劳动者渴望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真切渴望。

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隋唐时期并没有产生高层次的思想大师。从社会福利思想角度看,只有唐太宗李世民“与民休息”、“恤民养民”的社会福利思想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因为这是继西汉初年总结秦亡教训之后,封建地主阶级对封建统治策略的第二次深刻反思,对后来的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的思想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其重要的标志便是理学的出现。理学出现后,对宋元以至明清的社会福利思想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是,张载和朱熹根据其理学思辨体系,分别提出了“宗族保障模式”的构想,并就贫富问题、“恤民养民”问题谈了自己的新见。除了理学思潮外,北宋李觏的富国论、南宋董?救荒思想以及元代邓牧的社会福利思想,也都值得认真分析研究。 第一节 李世民的社会福利思想 李世民是唐王朝的实际创建者,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他既是一代杰出的帝王,又是一个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有着独特理解和认识的思想家,他所提出的“君民相依”的重民思想和与民休息、改善民生的社会福利主张,在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民水君舟”的重民思想 必须先存百姓,百姓存而天下安,自己的统治才能巩固。正是有这种如履薄冰的危机意识驱使下,唐太宗实施了一系列带有社会福利色彩的“与民休息”措施。 二“恤民养民”思想 1. 恤鳏寡孤独。 2、建社仓,在乡村普遍设立义仓,储备粮食,以备饥荒。 3、恤弄慎罚、重视教化。唐太宗非常注意利用儒学来加强教化,安定人心。 他认为,古来帝王凡是以仁义治国的,国家统治就持久,凡是用法令来统治百姓的,虽然在短时间内起作用,但其败亡也是瞬间的事情。李世民还主张恤弄慎罚,他认为:为人君者能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洁的官吏,使百姓衣食丰足,自然就不会入山林为盗,严刑重法又有何用呢?李世民以隋朝亡国为鉴,继承了儒家传统的“仁政”、“王道”重民思想,提出了“恤民养民”为核心的社会福利主张,推选“与民休息”、“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其结果是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安定和国家富强,是值得肯定的。 第二节 李觏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 学术背景 李觏出生于寒微之家,自称“小人”、“贱民”。自幼刻苦好学,喜欢独立思考,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北宋王朝社会危机严重之时,当时的土地占有关系极为紧张,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纷纷铤而走险,发动起义。 二、 从“礼论”到“生民论” 如果从社会福利思想角度概括李觏的思想体系,可称之为“生民论”,如果从政治文化视角透视李觏的思想,可以将其概括为“礼论”。李觏的社会福利思想主张——“生民论”,就是以“礼论”为理论前提和依据建立起来的。 李觏认为“礼”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最高准则,它既包括人类的物质生活,也包括政治、法律和仁义道德等方面,“礼”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圣王”根据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需要与情欲的自然要求,为了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而制定的。“礼”最大的作用在于保障百姓的生活。“利”就是情欲,是自然的、合理的,是“礼”的基础。但对“利欲”也要加以限制,使之符合“礼”。 李觏通过独有新见的“礼论”,为其社会福利思想主张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 三、 探求百姓饥寒之由 第一, 李觏揭露了当时社会上严重的贫富不均的情况。他把贫富分化的原因归究于富人对贫民的役使和剥削,其认识还是颇具深度的。 第二, 土地占有不均是农民饥寒冻馁的根本原因。李觏把富人对穷人的剥削,归因于富人对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其认识达到了相当的深度。 第三, 李觏还认为封建统治者侵夺百姓的劳动时间,施行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夺其常产,废其农时,以至饥寒憔悴。也是劳动人民走向赤贫化的重要原因。 四、 理想社会福利观 李觏还提出了“薄税敛”的主张。他认为百姓辛苦耕织,仍旧衣食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