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利思想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中国福利思想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954e3c58bd63186bcebbc97

统治者的横征暴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他还主张恢复改造“义仓制度”。 总之,李觏火以其独具特色的“礼论”为基础,系统阐述了“富国富民”理论,他试图通过“复井地”、“树家道”、“薄赋敛”、“复义仓”等手段,保障生民的基本生存权利,并以些为基础实现富有强兵的目的。他的某些观点虽然有些迂阔而难以实施,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仍然具有进步意义。 第三节 张载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 学术背景 张载,字子厚,陕西风翔眉县人。出生于世宦之家,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少时无所不学,尤其喜欢谈论军事问题,这与当时辽和西夏少数民族政权经常侵扰和威胁宋北部和西北地区的严峻形势有关。潜心研读《中庸》等儒家经典,佛学的书籍也进行深入钻研,积极用儒家“养老事长”的道理来教育百姓。 二、民吾同胞”的恤民思想 张载思想体系的社会学意义在于,从本体论的高度论证了人间伦理道德的合理性,为人类的尊老爱幼、慈孤恤贫的行为提供了最有力的根据。张载本体论的基本观点是把“气”作为宇宙的本体,人与万物同是为气所形成的,所以人与其他的万物都同出一源,天为父,地为母,一切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即所谓“民吾同胞”。从社会福利思想角度看,张载强调人人同等,万物共性,人们应该尊老抚幼,照顾鳏寡孤独,应该普爱众生,泛爱万物,这也为封建时代种种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行为提供了理论上的根据。 三、宗族保障模式 从“民吾同胞”的道德论出发,张载把社会控制与社会福利保障联为一体,提出了他理想的宗族保障模式。 1治结构方面,恢复封建制。2、恢复井田制和分封制,又必须与宗法制相结合。 他实际上是借用儒家的“井田”、“封建”等传统方案,勾画了理想的宗族保障模式,其福利保障的内容包括:敬高年、敦风俗。 第四节 朱熹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 学术背景 朱熹生活的时代,正是南宋王朝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历史时期。同时,南宋统治者奢侈腐化,醉生梦死,苛税繁多,土地兼并严重。朱熹把宇宙论与伦理学沟通,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以人的伦常秩序为核心的新的儒学体系。朱熹的社会福利思想便是由这一体系引申出来的。 二、 贫富论 朱熹认为,贪官污吏的残酷剥削,是百姓穷困的重要原因,承认百姓的基本财富利欲追求合理性,主张国君的富足要建立在百姓富足的基础上,经界正则田税均平,即在政府主持下,清查田亩,根据核查后的土地占有情况,确定税额,以使田税均平。 三、 赈灾救济论 朱熹主张设“社仓”来解决饥民的粮食问题。 1、足赈说。 2、社仓论,社仓米则多为富人自愿出借,日后都要归还。 3、以工代赈,“使饥民就役,不致缺食”,是“公私久远利济之惠。” 4、蠲减税钱,国家赋役过重,是百姓贫困的重要原因。国家必须蠲免税钱,才能使天下稳定,统治长久。 5、地主佃户相依论,朱熹还就地主和农民双方分别进行劝谕,说地主和佃农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相互关照,才能共度难关。佃户不可侵犯田主,田主也不能虐待佃户。豪家大姓还要拿出余米接济佃户,以使佃户不致因为饥馑面流落他乡。 第五节 董煨的救荒思想 董氏在中国救荒思想史上的贡献,主要是总结了宋以前历代封建王朝救荒思想及政策的得失教训,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对后民影响极大。 一、 学术背景 董煨,字季兴,德兴(今属江西)人。任职期间,正值饥荒大起,他参与制定救荒策,赈济灾民。早在任职瑞安之前,董?就“熟视民间利病与夫州县施行之善否”,对南宋救灾赈饥中存在的弊端体验极深,他撰写了《救荒活民书》,系统总结了宋以前历代救荒策的得失教训,提出了自己一些新的看法。他将该书进呈宁宗,颇受赞赏,下令颁行天下各州县,影响极大。《救荒活民书》是中国救荒思想史上的集大成式的著作。 二、 赈济议 董煨揭露了现行赈济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1、常平、义仓之弊。常平、义仓的粮食多贮存在州县,但灾民却多集中在农村,使得真正需要赈济的乡村饥民难以得到及时的求助。由此,他主张把常平、义仓设在乡村,使乡村农民得以受惠。其次,发赈不及时,为使赈米能及时运到乡村,他建议赈米可每升增加一文,加到粮价中,作为运费。 2、赈济过程中的弊端。他揭露了乡村中的豪强、里正操纵赈米,中饱私囊,使弱者难以得到赈济。他主张每乡推举一位素为乡民信服的土户任提督赈济官,再由他选择若干名监司,来监督赈

济的全过程。同时还鼓励百姓向县衙直接投诉舞弊行为。 3、闭粟之弊。灾荒发生后,有些州县往往采取闭粟政策,即严禁粮食出人。他认为闭粟的危害极大。4、劝分之弊,是劝谕富民籴米以救荒。但因官吏办理不善,反而使富户有米不敢出售,使粮食形势更加紧张。 董煨救荒思想的特点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是其系统性。其二是反思特性。在对宋以前历代救荒策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的救荒策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董煨的救荒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作为一位正直的封建官僚,其救荒策也表现出对人民的深切的同情。 第一节 邓牧的社会福利思想 在中国思想史上,每逢民生惟艰的动荡战乱时代,一般出现激进的“异端”思想家,他们往往思想批判的矛头指向剥削制度,指向封建君主,并在批判现实的基础上,提出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社会改造方案。这实际上代表了下层劳动者和正直士大夫的理想追求,他们希望能超越现实社会,实现理想的“宗族保障模式”。 一、 学术背景 邓牧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晚期的“异端”思想家,他自称“三教外人”,以表明他鲜明的“异端”个性。宋亡于元时,32岁的邓牧开始隐居,他不愿在元朝作官,漫游天下,隐居山林,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 邓牧生活在南宋末年到元朝初年之间,此时期的中国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不已。南宋的灭亡和元朝统治者的残暴统治,使他对现实社会极度失望,使他的思想倾向带有强烈的批判色彩。 二、 君主乃祸乱之源 作为“异端“思想家,邓牧则认为,封建君主是造成暴政的原因,是百姓的压迫者,根本不可能给人民带来社会福利。 三、 宗族保障模式 以尧、舜古代故事和老子“小国寡民”说为素材,设想出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式:首先,有“君”存在,这个“君”把理想的道德与人格集于一身,体恤百姓,堪称是“圣人”,君主具有“忧民之溺”、“忧民之饥”的美德,君民关系是平等的,亲密的。同时,君主是大家推举出来的,他必须全力为大家服务;其次,也有官吏,不过,官吏的德行非常高尚,他们人数不多,是贤明君主的得力助手,而不是特权阶层;再次,人们虽有分工不同,但都必须参加劳动,都依靠自己的劳动生活。人们也没有剥削和掠夺别人的行为,彼此尊重。

明清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期。中央集权制的强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生,思想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社会福利思想领域,以王艮、李贽、唐甄为代表的带有“异端”色彩的进步思想家,向统治者宣告,百姓的基本生活欲求是自然的、合理的,并不违反“天道”,必须予以满足和保障。以朱元璋和康熙为代表的封建政治家,继承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为维持统治,稳定社会秩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围绕着如何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而进行的新探索。

第一节 朱元璋的社会福利思想

朱元璋在“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和“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声中,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

一、 民者,国之本也

朱元璋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儒家传统的重民思想。1、民为国本;2、以宽待民。废除元朝苛重的法律和政策,把对民众的剥削控制在一定限度内。3、民安则国安。治国首在安民。而安民的根本又在于富民、养民、教民,以使百姓的生活有一个基本的保障。 朱元璋“民本思想”的重民思想,为明初恢复社会经济,缓解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朱元璋重民思想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朱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在这一前提下,所谓“安民”、“惠民”、“养民”,不过是“役民”、“使民”的手段而已。 二、“安养生息”的恤民论

1、令民归耕。承认以被农民耕垦或即将开垦的土地都归农民所有。2、减免赋税。对受灾百姓不仅减免夏秋税收,而且还贷谷米进行赈济,甚至赐米,以稳定社会秩序,收拢人心。3、

救荒赈灾。为对发生灾荒地域的百姓及时进行救济,朱元璋经常敦促地方官要据实报灾,以便根据灾情火速进行赈济。朱元璋对官吏在救荒赈灾过程中的拖延和隐匿等行为,毫不姑息、严加惩办。朱元璋竟命令户部,今后各地如果发生饥荒,可以采取“先斩后奏”的办法,先发粮赈济,然后、再上报。从历史上看,朱元璋能打破传统观念,实属难能可贵。 三、“养老济困”的社会救济思想

1、恤鳏寡孤独废疾者等不能自理自存者群体,也应是政府重点救助的对象。此外,设立“养济院”以收养孤贫残疾者。2、救济流民,主张通过推选岩济和优惠政策,使流民返乡安居,反对采取强制措施。

第二节 林希元的救荒思想

明代的自然灾害极为严重,明代共历二百七十六年,而灾害之烦,则竟达1011次之多,是诚旷古未有之记录。面对自然界的严峻挑战,明代救荒思想极为发达,出现了中国古代救荒思想集大成式的人物,林希元便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

一、 学术背景

林希元,字茂贞,福建同安人。林希元奉命举办荒政,积累了大量的救荒经验。嘉靖八年,林希元呈递《荒政丛言书》,全面地阐述了他的救荒思想,对历代救荒得失教训做了系统深入的总结,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古代荒政思想史上集大成者的地位。

二、 赈济论

林希元认为,作为一种紧急的社会救助行动,赈济工作应该有其特定的程序要求,否则将使赈济工作者陷于无序混乱的局面:

第一,要注意赈济对象自身对灾异承受能力的差异性特点主张把赈济与灾民自身的抗灾自救能力结合起来。第二,赈济工作要讲求艺术。第三,调粟他郡,稳定灾民情绪。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林希元能从灾民的心理变化的视角探讨赈灾问题,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三、 养恤补救说

第一,他认为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应先派名医,深入民间,发入药物,为灾民诊病,以慰取人心。第二,采取施粥养恤的办法,避免灾民饿毙于道。第三,采用“兴工助赈”的办法,使灾民尽快脱离灾荒。第四,林希元还强调灾后放贷的重要性,认为这是灾民生产自救,使农家经济走向复苏的重要手段。

林希元的《荒政丛言疏》等救荒代表作,是继宋代董?以来又一次对中国救荒史集大成式的总结。与董氏相比,林氏的救荒思想虽未成体系,文字量也不算大,但其具体的救荒措施,则显得更有针对性和策略性,尤其是他所提出的灾后防疫防病措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在难能可贵的。

第三节 王艮、李贽的社会福利思想

在宋明道学家那里,最可怕的概念是“人欲”,王艮和李贽不畏权威,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和“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两个离经叛道的思想命题,告诉世人:百姓的基本生活欲求是自然的、合理的,并不违反“天道”,统治者必须予以满足,从而为中国封建时代的福利保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一、 学术背景

王艮,公元1483年出生在一个社会地位低贱的盐民家庭。创立了泰州学派,王艮思想最突出的特点,是蔑视宋明道学推崇的“圣人之道”,认为圣人之学就是“百姓日用之学”,圣人之道就是“百姓日用之道”,从社会福利思想角度看,上述观点提出了统治阶级满足人民基本生活要求的合理性,对加强封建社会宗族保障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

李贽,字卓吾,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他出生在一个世代经商的家庭,观察分析问题的视野非常开阔,他同情商人,追求思想自由,其思想主张充满了异端色彩。以“异端”自居,提出了人性自私,讲求功利和要求个性解放的观点,对封建道学进行激烈的抨击。他的激进

观点在当时影响极大,在龙潭讲学时,从学者竟有万人之多。76岁高龄的李贽被明王朝逮捕入狱,在狱中自杀而死。明王朝曾下令对其著作要尽数烧毁,不许存留,但其著作的大部分还是保留下来了。 二、“百姓日用即是道”

王艮提出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上著名的命题——“百姓日用即道”,也就是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包含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是“圣人之道”,而把正统的“圣人之道”视为异端,对宋明道学构成了巨大的冲击,这具有反封建意义。

王艮肯定“百姓日用即是道”的观点,在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上的特殊价值主要表现在,王艮根据“天地万物一体”原则,提出了“安身立本”论,强调身为家、国的根本,这实际上突出了个人的利益和尊严。而“安身立本”的最核心内容是保身,不知保身,又是怎么能保天下国家呢?论证了统治阶段满足人民基本生活要求的合理性。 三、“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李贽思想的核心,仍然是对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禁欲主义思想进行尖锐批判,对“自然人性”的热烈肯定。其主要观点有“童心说”和“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李贽所说的“童心”,实际上就是“人欲”,他批判了儒家的圣人“无私”论,认为私利是人的基本忏悔,是人们从事一切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原动力,这就肯定了个人欲求的合理性。“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这种对“私心”,“物欲”的公开张扬,对封建理学的震撼和冲击是可想而知的。是一种自然的、合理的欲求,那么,判断一个政府是否是道德的,其标准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即以“利民”的实际功效为标准。李贽把“民利”放在了第一位,认为“民利”高于“君利”,“安民”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

王艮和李贽之所以能在明代提出带有强烈叛逆色彩的学术观点,这与此时期封建经济结构中新的经济因素的潜滋暗长和新的社会力量呼之欲出的历史大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他们以“人欲”和“私利”抗拒天理,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和“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的观点,直接向封建正统的理学宣战,在明季思想史上书定了光辉的一页。 第四节 顾炎武的社会福利思想

在明清时期的思想发展史上,顾炎武是开一代学术新风的伟大学者。他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出于时代的和主观的局限,他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尽管如此,这仍不失为一种可贵的思想探索。 一、 学术背景

顾炎武,初名绛,字亭林,江苏昆山人。祖上曾世代为官,后家道衰败,由婶母王氏抚养成人。青年时代曾参加“复社”政治活动。清兵南下后,阃在昆山参加抗清军事斗争,清兵攻破南京后改名炎武,以表示抗击清兵,恢复江山的决心。明朝灭亡后,顾炎武纠合同仁,坚持抗清,终身不仕清朝。

作为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学术研究最大的特点是,强调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与反清复明的政治活动相结合,并注意实地调查研究。 二、 理想社会的“亲民论”

“自私之心”是人类的一种合理的欲求,只有人人都能自私自为,天下的大公才能形成。 1、“寓封建于郡县之中”。如果让县令终身任职,并由子孙继承,他就会把“百里之县”看作是自己的私产,而使出全部精力来治理地方,由此,天下便可达到大治。从总体上看顾炎武的“亲民论”也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罢了。 三、 贫富论

首先,顾炎武认为贫富严重分化问题引起百姓不安,是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其次,顾炎武还深刻地剖析了百姓贫困的原因,指出封建弊政是百姓日益赤分化的罪魁。

1、“北人困于役”。 描写北方差役负担极其沉重。2、田赋交银。田赋征银对于百姓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