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旱情监测规划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全国旱情监测规划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9b75afdc8d376eeaeaa3187

3、持续时间长

我国大范围、连年持续干旱的情况屡屡发生。如,海河流域1637~1643年出现持续7年的干旱,黄河流域1632~1642年出现过长达11年之久的干旱,长江中下游地区1958~1961年连续4年的干旱、1966~1968年连续3年的干旱,1959~1961年连续3年全国大旱;1997至2003年北方大部分地区连续7年发生严重干旱等。2006年,重庆和四川东部等地发生的百年不遇特大干旱,灾情之重、受旱时间之长、抗旱难度之大均为历史罕见。2007年辽宁、吉林大旱持续近一个月。这些持续性干旱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引发了灾难性后果。

1.2 旱情监测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现状

为了抗旱工作的需要,水利(水文)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旱情监测,逐步建立旱情数据库、规划建设国家水文数据库等,开发了一系列水雨情综合信息查询、防汛抗旱会商、水文预报、信息发布等业务系统,在历年的抗旱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此外,农业、气象等部门根据各自业务需要也开展了部分旱情监测工作。

12

1、水利部门建立了各类水文基本监测站网

截至2006年,我国水利部门现有(包括水文部门和水工程管理单位建设管理的)各类水文测站约50000处,其中国家基本水文站3200处,水位站约4000处,雨量站约20000处;水环境监测中心(分中心)262个,水质站3241处;地下水监测站24515处;蒸发站1472处,水文实验站78处,墒情监测站992处。水文观测项目有流量、水位、降水、蒸发、泥沙、水质、地下水、水温等。每年收集的水文水资源数据达6亿多条。承担水情报汛任务的水文测站现有8220处,向中央报汛站3200处,发布水文预报站1142处,并制定了相应监测规范和水情拍报办法,从2005年起还增加了部分雨量站、水文站、中型水库、墒情站、水质站的报旱任务。

2、气象、农业部门建立的监测站网

气象部门现有雨量站18969处、蒸发站2466处,土壤墒情站600多处;农业部门现有土壤墒情站500多处。这些站点在本部门的业务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可以为全国抗旱减灾提供相关的旱情信息。

3、水利部门基本建成的信息传输体系

目前全国水情信息传输已全部实现网络化。来自全国3200个中

13

央水情报汛站的水情信息以电话、电台、卫星小站、电报等报汛手段,报送到水情分中心,再通过包括卫星、防汛通信专用网和全国水情计算机广域网等多种通信网络传输到水利部水文局(水利信息中心)。从2005年起,与水雨情信息一起,土壤墒情等部分旱情信息也开始利用防汛通信专用网络进行报送。

4、水利部门初步实现了水旱情信息自动化处理

初步实现了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接收、处理、建设和联机预报,并在防汛抗旱工作中逐步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水利部门开发了一系列水情电报自动接收和译电程序、WEB水情信息查询与监视系统、抗旱信息管理系统、天眼防汛抗旱水文气象综合应用系统等应用软件,提高了信息的处理、查询、预测和分析能力。目前,部分站点可为抗旱工作提供中央报汛站的实时与历史、枯水期水情信息、主要江河来水量和水质分析、全国大型水库蓄水量统计等水文水资源信息和分析成果。

5、规范了有关水旱情数据库建设

水利部门组织编制的《实时雨水情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标准》涵盖了《水情信息编码标准》中全部十三类实时水雨情信息的数据存储结构,弥补了现有实时水雨情数据库不能存储墒情、地下水等

14

旱情信息的不足,提高了数据共享能力。

同时,水利部还组织编制了《土壤墒情监测规范》,进一步规范了土壤墒情监测工作。

此外,旱情信息采集系统作为《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组成部分,在一期建设中开展了试点,为抗旱工作实现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1.2.2 存在的问题

从多年的抗旱实际工作中看,旱情信息的监测与汛情信息的监测相比,无论信息源,还是监测的手段,都还存在很大差距,旱情监测系统建设严重滞后。旱情信息采集基础较为薄弱、站网布设不足,自动化程度低,处理手段落后;旱情信息的查询分析处理应用软件少、功能弱,旱情实时分析能力差等,判断旱情很多地方主要还是凭经验,难以对旱情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抗旱活动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各地还没有建立比较规范的旱灾评估体系,干旱灾害对农业、工业及城乡居民生活的影响、造成的损失以及抗旱效益难以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价等。不能满足抗旱各项工作的需要。

1、旱情监测站点稀少,旱情监测体系不完善。多年来,水利部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