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学设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学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9bd032a27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55

7年级语文下册-打印版

《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科书分析:

1.《木兰诗》是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与《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视为我国南北朝诗歌中的“乐府双璧”。《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2.虽然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的课文,但是在语言运用方面“结合课文,了解对偶、对比、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并能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进行辨认,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在文本阅读方面“对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结合生活的经历和体验能明确地说出自己的体验和评价,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这些新课程目标没有变,所以将“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语言,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作为本课教学的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力求有所突破。

3.《木兰诗》有丰富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诗歌语言。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分析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英雄木兰的形象,还要走进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世界,更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学习各种修辞手法,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4.《木兰诗》选自统编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本单元主要体现爱国感情,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爱国情感之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木兰诗》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学情分析:

1.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各种朗读方式,评价方式,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

2.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是个难点,虽本单元前几课已经学习过,可是学生脱离文本,直接分析的习惯还是没有改变,要设计一些问题,让他们通过文本分析形象。

3.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品析语言、分析修辞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指导,进行有效的训练。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识记文中重点文言词语。

7年级语文下册-打印版

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3.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2.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 教学准备:

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素材。 学生:朗读木兰诗,搜集花木兰故事,查找乐府民歌有关的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初识“乐府”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显示)

导入:播放豫剧《花木兰》经典片段《谁说女子不如男》:“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

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儿不如儿男……”,这段戏文唱出了女子的心声——女子一点都不比男子差。在家种地纺织、操持家务,在外杀敌立功、保家卫国。这戏文中为女子鸣不平的人物是谁?花木兰。常香玉苍凉而淳厚的声音几乎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是的,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妇孺皆知的巾帼英雄。早在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就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千古,流传海外。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样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形象——花木兰,去听一听她那动人的故事。

1.老师板书题目:木兰诗(“诗”字加着重号) 2.出示任务:

(1)题目“诗”的含义是什么?(乐府诗) (2)交流资料,说说花木兰的故事。 3.反馈指导:

(1)学生交流:理解题目含义,全班齐读课题,在“诗”字上重读;讲花木兰的故事,了解花木兰奇人奇事。

7年级语文下册-打印版

(2)教师补充: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

(二)初识作家,了解作品 1.出示任务:

(1)阅读课本“预习”第一部分,课下注释①,圈点勾画作家及作品。 (2)学生补充介绍作家及“乐府诗”。 2.反馈指导: 填空(显示):

《木兰诗》又叫《 木兰辞 》选自 宋 (朝代) 郭茂倩 (人名)编的《 乐府诗集 》,这是 南北朝 时 北方 的一首 乐府 民歌。

“乐府双璧”:南朝:《孔雀东南飞》 北朝:《木兰诗》 指导:

(1)教师强调:《木兰诗》并不是郭茂倩写的,他的真实作者无从考证。郭茂倩收集整理了乐府诗,编成了《乐府诗集》。

(2)教师补充:“乐府诗”起源于汉武帝时期,乐府最初是掌管搜集、整理民间歌谣、民间文学的政府部门,后来经历代演变,使乐府诗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称“乐府诗”。

(3)齐读《木兰诗》简介及“乐府双璧”。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在了解“木兰诗”和“乐府诗”之后,一定想进一步知道,这首诗歌写出了一个怎样的木兰?它蕴含着怎样的感情?相信我们只要美美地读这首诗歌,就能知道了。

二、美读诗歌,感受民歌情味 (一)听读课文,感知诗意 1.出示任务(显示):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2)听读时,将不理解的词句勾画下来,然后借助课下注释及字典将这些字词读准。 2.反馈指导:

(1)学生上黑板板书听读时自己圈画的字词,并为其他同学强调重点。 (2)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加红、加粗字的读音(显示): 注音:

7年级语文下册-打印版

(3)补充课堂笔记,全班齐读字词。 (4)全班齐读诗歌。 (二)个人朗读,读出节奏

1.导语:大家诗歌朗读时,字词读音已经比较准确了,但是缺少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的处理?

出示任务:

(1)请大家听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配乐朗读,注意他在语调、语速、停顿、重音方面的优点。

(2)在书本上用单斜线标出节奏,理解体会,反复练习,提高自己的朗读技巧。 2.反馈指导(显示):

(1)唧唧/复/唧唧 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万里/赴/戎机 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 (2)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3)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4)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3.自由练习读准课文节奏,并指名反馈指导,重点注意反馈指导语调、语速、停顿、重音方面。

(三)师生联读,读出情感

1.导语:通过以上二个环节的朗读,我们读准字音、读出了诗歌的节奏。让我们师生合作,再次读出诗歌的感情。

出示任务():

师读: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女齐: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