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亏损的内因分析及其治理对策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企业亏损的内因分析及其治理对策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9c5a8837c1cfad6195fa7a7

波动,过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很多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其营业额的两倍以上,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不少企业的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财务管理职责不明,资产浪费严重 2.1.2内部控制不健全

内部控制是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但是实践中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却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内部环境相对滞后。如公司治理不完善,董事会、监事会之间没有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导致高层管理者控制权过分集中,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不重视,甚至违背内部控制制度。第二,企业风险评估意识淡薄。内部控制对风险的管理应以预防为主,而现在有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强调的是对企业业务环节的控制及事后监督控制,缺乏科学合理的风险预警机制,忽视了对突发性事件的预防,不能对企业业务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警示和发现,而且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对风险缺乏严格有效的决策机制,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大小取决于企业管理者个人的风险偏好,管理者风险意识薄弱,风险管理工作就薄弱,重大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就高。 2.1.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善

技术人员流失严重,科技人才缺少,研发费用投入不足,影响产品竞争力。目前企业发展与人力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企业缺少科技人才,技术人员流失严重的问题,追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资金缺少、企业效益不高、用人政策制度不完善等因素造成的。主要表现为企业目前现有的许多专业技术人员,包括熟练工人都难以留住,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大多企业近年很难招到专业研发人员,科研人才更少。因此企业普遍存在着科研机构不健全、研究开发人才缺、新产品研发费用投资不足等问题。企业缺乏技术人员、研发人才,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迟缓,大都定位在市场大路产品上,自主开发能力比较薄弱,独立拥有的品牌产品

较少,缺乏真正的市场技术竞争。因此,对外技术依赖比较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弱。

据《重庆时报》2010年5月2日的报道,员工跳槽成企业最大亏损。在经济危机下,重庆企业最大亏损在哪里?重庆一家在行业全球排名第二的企业用数据说:“我们公司5000员工,一年有40%跳槽去了别的公司或者沿海。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人才流失成了企业最大的亏损面。

据《中国期刊网》的报道:现代饭店业员工的高流失率成为困扰饭店管理者的难题,笔者针对沈阳市的酒店业的行业人员流失这种现象在经济、服务质量以及对在职员工的士气上对酒店所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了列举,并从东北地区的季节性、员工的年龄结构以及酒店内部文化制度等方面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同时在本着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上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如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完善薪酬制度、建立企业文化等。

无论从哪些方面来考虑,酒店员工的流失,总会给酒店带来一定的影响。企业的发展依赖于员工的积极工作,员工是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的执行者,没有稳定的员工队伍,企业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得以发展壮大。频繁的员工流动,将会在许多方面给酒店带来负面影响。员工流失对酒店的影响是直接导致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 2.1.4企业管理层有失真实性

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生产状况跟经济效益地好坏。从目前情况看,一些企业的管理水平不高,制度不够健全完善。有些企业虽有较完善地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带有非常大的随意性。产生这种情况,有外部的客观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内部的,尤其是领导层的主观原因。在多数的中小企业里,用人制度的缺陷是企业内因亏损的其中一个原因。在一些私营企业里,其用人方面多半是家族式管理,管理集权化,是“唯亲而举”而并非“唯贤而举”,只要是家族人员就居于要职,导致公司政策制定落后、执行速度慢。员工综合素质较低且流失率较高。我们看到,在一些企业实行承包经营后,有些厂长、经理利用人员组阁、择聘地自主权,把家眷、亲戚安插在重要岗位,形成“家族化”格局。根据湖南某市对

四家中型企业的调查表明,行管人员近亲组合的有3家,夫妻、父子同在一厂,占据重要岗位的是正常现象。有的企业从厂部到车间班组的财务、审核人员几乎都是厂长、经理的亲戚或亲信,这种家族化地组合,由于背离任人为贤地用人原则,使管理队伍素质下降,无法适应高水平地现代化管理要求,一起又使许多重要的管理原则和严肃地行政制度难以得到严格的贯彻执行,导致企业工作失去有效制约,各种漏洞增多,经济效益则从漏洞中流失,原来该盈利地因此而亏损,原来可小亏的也变成大亏。

2.2企业资金紧缺,融资困难严重制约企业发展

企业是繁荣地方经济的关键,但企业融资困难也是不争的事实,虽然目前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大,但在国有银行贷款中,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企业的份额相对来说较少,企业至今不能很好地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对于企业的金融服务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由于企业自身在资信等级、财务管理、提供贷款担保、抵押能力方面的先天不足,贷款难,结算难常常困扰着企业。由于缺乏正常的融资渠道,它们难以从国有商业银行筹到资金,那么企业解决资金来源的途径,一是借入资金,由于数量有限,难以满足生产经营要求;二是高息贷款由于支付的利息要远远高于正规银行的利息,增加了经营成本。也给企业扭亏增添了难度。

由于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限制了企业扩大再生产。有的企业采购原材料用比同行业高的价格进行赊账购进,从而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有的因资金周转困难,生产订单推迟,部分订单因此而取消;有的因产品单一、老化、技术含量低,缺乏竞争力,但苦于无资金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企业销售市场逐步减少,产品库存增加,影响流动资金周转,长期形成恶性循环;还有的企业已开发了新产品,但因缺乏资金,不能进行大规模生产,也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严重者更使企业亏损连连。

2.3企业管理者自身存在问题

企业高层的决策失误,这是造成企业亏损地的最大主观原因。有些企业经营在扑朔迷离地形势面前,对哪些项目能上.哪些项目不能上,哪些产品有利可赚,哪些产品无利可赚,哪些有开展前途,琊些没有前途,哪些能引进或出口.哪些不能引进或出口等等,心中没有大数,又不注重征求行家跟科技人员地意见.往往只凭抽象地估计加大概之类为依据.盲目拍板。倒就像如,有的对某项产品的利润计算,仅按理论比例估计,而对实际运行中的各种非正常因素估计不够.投产后的经济效益与理论估算相差甚大;有的对引进设备就看其先进的一面,不看是否适用配套的一面,结果引入新的废旧地,贴上老本,还免不了亏损。

如华中某市一家机械企业原来经营形势还好,后来为扩大生产规模,从西欧某国引进一套具有八十年代技术水准的先进设备,原来是可以的,问题是,事前对该设备的适用性论证不够,尽管技术性能很好,但其它配套设施跟不上,只好用流动资金加银行贷款改造厂房、更新其它设备,基建跟投入超过企业的承载能力,延误了近一年地生产时间。不仅原先估算当年投产当年收回投资地计划流产,而且造成高达600多万元的严重亏损。即使正常投产后,没有特殊情况,其亏损额三年时间都补不起来,企业元气太伤,一蹶不振。

投资是扩大生产,增加产出、开辟财源地重要途径。但是如果投资不慎,投向不准,投入不实就会得不偿失,带来无穷的后患。近几年,随着农村棉花、大豆产量的增加跟纺织、啤酒消费品需求的相对增长,有些地方的针织、酿酒企业便花大额投资办制纱分厂、啤酒分厂,由于国家严格控制纺织业跟啤酒工业,特别是地方中小纱厂跟啤酒厂的开展,这些没有国家户口的地方中小企业一会儿开办一企儿停办。开开停停,不仅没有很好的效益,还导致机器锈蚀老化,造成直接亏损跟间接潜亏,有的上千万元的资金投资在半死不活的项目上,难以发挥作用,甚至拖垮了其总公司。还有的企业基建摊子铺得过大,突破预算盘子。投资一追再追,工期一再推延;影响技术改造进程,不能按期投产生产,如此等等。都给企业带来不可避免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