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9d9ded680eb6294dd886cd5

第五,传统工业化道路是先有工业化,而后才有信息化的。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发展。纵观世界上一些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工业化国家,无一例外都是在实现工业化以后水到渠成地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但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如果我们仍走发达国家的老路,先工业化再信息化,我们就永远只能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蹒跚而行,永无出头之日。因此,我们必须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中国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是在准确把握我国国情的基础上确立的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准确定位,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得出的科学结论。

第一,就我国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而言,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实现工业化仍然是一项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按照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对工业化进程6个时期、3个阶段的划分及我国现时水平相关的划分标准,工业化阶段可以分为人均国民收入280—560美元、560~l 120美元、1 120。2 100美元3个阶段。我国学者根据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资料,计算出人均收入水平1 000美元时,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在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大致依次为18.6%、31.4%和50%;相应地,世界各国在第一、二、三产业中的就业结构大致为28.6%、30.7%和40.7%。对于中国所处工业化阶段,我们既不能像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世界银行那样低估中国实际发展水平,认为中国人均收入仅为490美元,只比80年代初期增加了150美元,处于尚未摆脱贫困的第一阶段。也不能用国际上所谓“按实际购买力”方法严重抬高中国实际发展水平,把中国列入向富裕转换过程中的第三阶段,甚至划到2 000美元以上的水平。事实上,2002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为:国内生产总值为102 398亿元,全国人口总量为128 453万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 971.63元(约九百七十美元),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占国同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4.53%、51.74%和33.73%。全部就业人员在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2001年分别为50.o%、22.3%和27.7%。从以上这些数据来看,我国至多只达到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可见,工业化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项艰苦的历史任务。

第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解决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客观要求。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实现了人民生活总体上的小康,并开始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但同时我们应当看到,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农业依然是最脆弱的产业,生态破坏,农产品价格低等,使得农业生产条件在某些方面还在恶化。农产品流通体制、生产服务体系、市场建设不健全,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比较利益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生产性投入和消费水平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扭转。2002年我国城镇人口50 212万人,农村人口78 241万人,分别占总人口(128 453万人)的60.9%和3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 703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人为2 476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2.14%;农村贫困人口仍有2 820万人。在这种经济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人均资源并不十分富裕的条件下推进我国的工业化,我们就必须努力克服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弱点和弊端,走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资源相对贫乏条件下实现工业化的必然选择。我国的人口数量近十三亿,虽然一些资源总量很大,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我国人均矿产占有量约为世界人均的1/2;森林覆盖率仅为13%,荒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近1/3,人均森林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6,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我国人均石油资源的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的11%,天然气不足5%,化石能源(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只有世界平均的58%。我国大部分资源人均消费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就更低。如果在国按美国人均消费资源进行消费,那么我国已探明的原油储量将在两年内耗尽,森林将在四年内伐完,煤在八十五年后烧光。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就不可能依赖资源的大规模投人,特别是水和石油将会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两大资源瓶颈。在未来二十年中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注重以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大力提高经济效益,节约和合理使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积极应对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的基础上确立的

20个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科技发生了巨大变化:(1)发达国

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和信息化时代,在全球范围内调整产业结构;(2)以发展中国家(地区)为主体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又一次工业化浪潮;(3)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突飞猛进;(4)以前三者为依托的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这种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大趋势决定了我们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一,世界范围的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给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机遇。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发达国家经济知识化和信息化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工业化和现代化这两股潮流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发达国家及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食品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如钢铁、石油化工、冶金等)正向信息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信息产业正在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群。发展中国家在这次国际产业调整中,如能抓住机会,就能实现超常规发展。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发展经济学认为,经济文化的暂时落后,并不妨碍后起国家直接吸收和利用最新文明成果,赶超发达国家和地区。因为通过模仿、学习获得技术,其成本要比最初开发的国家低得多;在同样的资金、资源条件下,后起国家可以发挥技术引进成本低、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迅速进入规模经济阶段,发展起新的优势产业。例如,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的技术劣势向80年代技术优势的转变,就是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的结果。据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的调查,日本从1955。1970年共引进了两万六千多项技术,支付技术进口费不到60亿美元,这使他集中了几乎全世界半个世纪发明的先进技术,并通过改造使其效率提高30%,从而为日本赶上世界先进技术水平节约了十分之九的技术研究经费,节省了2/3的时间。面对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际产业转移,我们要加快科技创新,努力促进体制创新,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第二,滚滚而来的信息化也给中国的工业化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难得的机遇,因为以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可以全面改造、带动传统产业升级,使其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新的起点上,用全新的方式和更短的时间实现新型工业化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首先,我们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和高新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振兴制造业。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可以有效地协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

的相互关系,实现社会经济结构的总体优化。为此,我们要逐步培育、形成能够应用和开发新技术、具备现代工业明显特征的产业群。而在当前,这种产业群的形成还只能以制造业为重点。其次,要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使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促进知识经济的出现和成长。为此,我们要加速发展微电子和软件产业,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企业生产经营,金融、财税、贸易等领域,都要加快信息化步伐。最后,要以传统服务业为基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三,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工业化既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已开始融入世界经济,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在这样一种开放的经济体制下,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发展就必须要顺应国际经济发展的潮流,即在知识经济扑面而来的世界经济体系中,我们已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工业化,搞信息化。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发展中国家虽然主要处于劣势地位,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劣势不是绝对的,任何国家都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对于中国来说,我们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如中国是世界第4位制造业大国,对发达国家特别是其跨国公司极具吸引力;中国是贸易大国,居世界第6位;中国是近几年来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02年首次超过美国位居世界首位;劳动成本低且高素质人才丰富;存在着广阔的有待开发的农村市场,等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利用国内外的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从中获得巨大的比较利益。这是因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如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通过出口扩大总需求带动经济增长;通过外资弥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资金缺口;通过外资改善我国原有资产存量,促进经济增长,并进一步通过新建企业形成高质量资产。事实上,经济全球化是中国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国经济已经逐步融人世界经济,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已经超过欧美许多发达国家的事实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今天的工业化应该是而且必须是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相适应的新型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