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柯氏大成谱的产生与家谱的文化柯贵善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中华柯氏大成谱的产生与家谱的文化柯贵善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a43700c4a7302768e9939b0

也。”《白虎通义》:“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称者为小宗。”《礼记·大传》“族”本来只是有血缘关系的群体,并无尊卑主从之别;而进入队级社会,便有了“宗”,也就是在亲族之中奉一人以为主,主者为尊并有特权,他死了则由宗子继承。这样,家谱别亲疏、明统系的功能渗进了主从尊卑队级特权,为宗法封建政治服务的内容。《周礼·春官》载:“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郑康成注云:“系世,谓帝系,《世本》之属是也,小史主定之”。“辨昭穆者,帝系《世本》之中,皆自有昭穆亲疏,故须辨之云。”由此可见:周代的家谱《世本》之类,是属于以周天子为首的周室宗族的,它所明的统系,是周宗室的帝王统系;所辨的亲疏,是尊卑贵贱的亲疏。所以,周代的家谱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

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经过春秋战国战火“礼崩乐坏”趋于瓦解,特别是秦王扫除六合,旧的贵族“公侯子,失其本系”到了汉高祖刘邦 “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到东汉时已由世族和宗族代替了。两汉时期的政治,基本是世族地主占统治地位,刘邦尚官,“命官以贤,诏爵以功”,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所以,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士族政治、魏立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选官品人,婚姻嫁媾,士庶分明,尊卑严格,“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姻,必由谱系”,因而维系门阀制度的家谱特

别兴盛。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根据,同时也成为士族政治服务的工具。正因为家谱对于人们的社会地位、发展前途、社交层次有如此重大的作用,造假的现象应运泛滥起来,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这是利益驱动所致。

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中原人口南迁,经济中心南移,五代以后江南庶族地主势力抬头,特别是宋明清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镇商业繁荣和商帮的出现,推动着社会权力的进一步下称,士族宗族也向平民宗族发展。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地位。家谱由于失去了以前的政治功能也由官修变为私修,内容也就更加广泛丰富,它的功能也由政治功能向发挥社会功能的方向发展。具体地说,私修家谱通过姓氏原始、迁徙本末、世系渊源的展现,起着追溯宗、联宗收族,维系和强化作为社会群体的宗族和家庭的作用。

总之,家谱的产生与发展,同社会群体氏族、家族、家庭相联系,它的功能是随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嬗变,从社会功能至政治功能再回归到社会功能,自有文字家谱以来,总的发展趋势是由贵族而士族而平民,维系和凝聚的人群也越来越广。

家谱的主要内容

明清以来的家谱,其格式均沿袭于宋代,以苏洵所创体例为本。每部家谱大体多由谱系、朝廷恩荣、祠宇、家墓、传志、艺文等几方面组成。谱系是家谱最主要部分,包括族姓源流、世系谱表、移住始末等。朝廷恩荣对凡科举中式、受命制诰,或“忠义”耆老以及节妇烈女等人物,一一加以载录。祠宇类记载祠堂及有关族规、家训、族产、义庄、义田等。家墓则指明该族祖先坟墓所在。传志和艺文收录族人行状、墓志铭、传赞及其有关诗文等著述。家谱中还往往配以图表,如世系图、世系表、祖先像、家庙图、义庄图、坟墓图等等。

一、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本姓氏源流,使之世代继承,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经过改朝换代,战乱,迁移,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历史不断演变,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需要详细考证,《家谱》进行了详细记载。对姓源的追根溯源,大都追附到三皇(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或先秦、汉、唐的皇胄名宦。如陈姓皆称为舜帝之后;入闽陈

姓称是南朝陈武帝后裔;林姓皆称为殷商比干之后,入闽林姓称是晋安郡王林禄后裔。王姓称是周文王之后为姬姓之王,舜帝之后为妫姓之王,比干之后为子姓之王,入闽王姓称是闽国王后裔;蔡姓称为周武王之弟叔度之后;吴姓称为周太王之后,受封于吴,以国名为姓;李姓称其始祖为皋陶,东夷族首领,虞舜时世袭大理之职,以理(李)为姓,入闽李姓称是唐高祖之后;黄姓称其始祖为夏禹时东夷部落首领伯益,后封国于黄,以国名为姓;张姓称为黄帝之后,其始祖张挥,也有奉西汉留侯张良为始祖的;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家谱》有记载姓氏的一章,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是明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有些族姓谱牒中世系及功名的记载也有可考究之处,以及官职名称与史实不符。有的族谱对祖先的追溯认同过于牵强附会,造致与同姓族谱所载史料相矛盾等等。类似上述列举的疑误问题在各族姓谱牒中或许亦存在。然而由于年代久远,一些问题难以考究,且各族姓出于家族在社会上的荣誉和名望的需求,其后人也就不再深究。 二、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