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单元复习《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单元复习《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a621bc8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72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精讲点拨】

同学们自己根据课后练习题及课堂笔记,记忆重点问题。(20分钟) 《壶口瀑布》

一 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别写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哪些特点。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参考答案:雨季壶口瀑布的特点是不太像瀑布,而像“一锅沸水”,水势浩大,涛声如雷,令人害怕。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真的是瀑布,景观丰富多样,有雄浑壮阔,有陡峭奇绝,有多姿多彩。

作者之所以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又写“脚下的石”,其原因大致有四:

第一,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 第二,从观景的角度来看,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

第三,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是很自然的;

第四,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面描写河水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所有可能带来的片面印象,将文章的境界翻上一层,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了景物描写上的基础。

5

二 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作者先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写“壶口”得名的原因,景物特点是“奇”;再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景物特点是“雄”;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 “跌入”龙槽,碎为水雾,景物特点是“险”。以上三个观察角度所见的景物特点都属于阳刚、崇高一类。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景物特点是多姿多彩;最后,视角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景物特点是震撼人心。文中描写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表现出多重意境,刚柔相济,层次分明,情景交融。这样就使得《壶口瀑布》展现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立体感。

三 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试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作者在文中的感受大致包括三个类型,一是观景时的直接体验,二是由景物引发的感想,三是基于景物进行的带有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不同的感受,理解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观景时的直接体验,主要是作者观赏雨季壶口瀑布时“可怕的警觉”和枯水期看河水急坠跌入深沟时“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前者重在描写雨季时壶口瀑布水势之大,后者重在突出瀑布本身的“险”,心理感受有相似之处,但前者偏重“可怕”,后者偏重“震撼”。

6

由景物引发的感想,主要是作者观赏了河水在壶口前的种种形态后发出的感叹: “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作者由自然联想到人本身,巧妙地把水的多样与人的多情联系起来,文章的意蕴也顿时变得丰富起来———水的种种形态,不正是人生百态的象征吗?作者进而又自设一问: “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毋庸作答,哲理意味油然而生。

理性的思考主要是由脚下的巨石引出的对黄河个性的解读。作者在发议论时使用拟人手法,用“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这样写人的语言来诠释黄河的个性,准确生动,易于理解。作者的思考有两个层次:第一,黄河的个性是柔中带刚的,蕴蓄着无尽的力量,所以才能穿凿巨石,改变地貌;第二,未经磨难不成材,黄河的个性也是在巨石的逼迫、抵拒中在最终铸就的,甚至可以说“未过壶口不成河”。这两层思考让文章富有理性色彩,有了深度和质感。 积累拓展

四 反复阅读课文第3、4段,品味其语言的妙处,并试着写一段赏析文字。 参考答案:课文第3、4段主要描写壶口瀑布的河水,在动词使用方面很有特点。 第一,选词准确,词语丰富。如描写即将坠入深沟的河水,连用“挤” “撞” “推”“搡”“呼”“拥”等动词,非常准确地表现出水的种种动态。 第二,适当重复,形成特殊的表达效果。“跌”字在这两段中出现了六次,突出强调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动态,特别是第4段,在不长的语句中连续五次使用

7

“跌”,三次使用“碎”,不仅强化了瀑布流水的力度,也因适当的重复而形成了独特的音节效果。

第三,运用拟人手法,用人的动作写水的动态。这两段中的动词,很多都常常用来表现人的动作,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像“走”“进”“折返”“迂回”“觅”等动词都是如此,这些动词使文章的描写更有形象性,更易打动读者,也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

本文的语言特点:畅达自然与典雅凝练相得益彰。(整体特点) ①节奏感强,张弛有度

②善用拟人,生动形象 (具体特点) ③用词精准,表现力强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一 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理清文章的脉络,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参考答案:作者循行程写了两天的活动,以第一天的见闻为主。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从安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 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①在营地远眺各拉丹冬雪山,突出它的高峻、雄壮、变幻莫测;

②在砾石堆上四顾,突出冰峰的晶莹、冰河的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 ③靠近冰山,发现其图案的难以名状;

④进入冰塔林,特别是身处冰窟,细看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皱褶,突出其晶莹纯美,闪闪生光;第二天重返冰河,听到阳光下冰河融化的流水声。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