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历史沿革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朔州历史沿革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a95de78168884868762d68b

朔州历史沿革

高海

引 子

朔州市于1989年元月一日正式建立,初为二区(朔城区、平鲁区)、一县(山阴),后又于1993年7月10日增怀仁、应县、右玉三县,成为二区、四县。全市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3′29″— 113°33′51″,北纬39°05′07″—40°17′53″,海拔高度在1003—2148米之间,相对高差1145米,东西宽144.4公里,南北长133公里,总面积1.07万平方公里。市政府所在地东距北京502公里,南距太原220公

里,北距大同129公里。

朔州市尽管是新建的,但它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一座历史名城,其地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西南端,处于内外长城之间。朔州旧志云:朔州遥控长城,外连大漠,背居延而面燕京,右偏关而左雁门,南峙宁武,居三关之中。襟山带水,四塞为固,古墩野戍,回环盘护,固西北一大扼塞也。正如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所谓:“西距洪河,北临广漠,壮雁门之藩卫,为云中之唇齿,屹然北峙,全晋之巨防也。”朔州确系三晋门户,为兵家必争之地。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地下宝藏,

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成为一座光辉灿烂而又驰名中外的新兴能源城市。

这座新兴的能源城市,是怎样由古马邑、古朔州演变过来的,许多人很想熟知。特别是对秦马邑、唐马邑、今马邑的区别,古朔州和今朔州的不同,马邑和朔州的关系,朔平府和朔州的关系以及平虏与平鲁、应州与金城、河阴与山阴、右卫与右玉的关系、怀仁的由来等问题,人们尽管经常谈论,但很难确认和说准。更加历朝以来朔之为县、为州、为郡、为府、为道、为军、为卫等,有即其地而改其名者,有仍其名而迁其地者,徙割既殊,称名亦异,闻见莫据,徵信实难。然郡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现据已知的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尽量探古溯源,将其历史沿革情况和人们所谈论的众多疑难问题,

粗浅地加以诠释。

史前时代

朔州市地处大同盆地西南端。据《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介绍,大同盆地是一个大型的山间构造断陷盆地,它形成在中新世(2500万年前至1200万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考古学家卫奇、张畅耕、解廷琦证实,大约二、三百万年以前,人类在地球上还处于孕育时期,当时的大同盆地是一片碧波荡漾的内陆湖。那时候,这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野马、披毛犀、大角鹿在这里追逐奔驰,多刺鱼、

鲤鱼在湖中自由嬉戏。在湖边山区是茂盛的森林,森林间隙是绿茵茵的草地。

大约到了约十万年前,生活在今阳高县许家窑附近的“许家窑”人,因大同湖水位猛烈上涨,许家窑人的住地被湖水淹没了,他们不得不逃往别处谋生。后来湖水沉积物就慢慢地把许家窑人遗留下的家当覆盖

起来,气候也变得干冷。

从沉积物的分布来看,大同湖在大同盆地中曾经有过多次变化,这与地壳运动造成的湖盆升降以及气候变迁有关。到了大约数万年前,大同湖底的下沉似乎已经减弱,这个内陆湖最后在今河北省阳原县东

端的石匣口被切割开,湖水泄尽,湖底露出水面,盆地出现了,桑干河从中蜿蜒流过。 许家窑人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后,到哪里去了呢?考古工作者在朔城区峙峪村北黑驼山东麓,发现了“峙峪人”。这很可能是“许家窑人”的后代,也是迄今所知朔州最早的人类。经考证,峙峪人生活在距今28000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当时这里的山上森林茂密,丘陵灌木丛生,附近地肥水足,地上植物丰富,动物很多,河中游鱼万千。在这样的环境里,峙峪人主要靠猎取野马为生,所以被科学家称为“黑驼

山下猎马人”。

峙峪遗址中出土的石器细小、精致,已具有原始细石器的面貌,在出土物中除发现一块人类枕骨和细小石器外,还发现一枚石镞,这说明峙峪人发明了人类前所未有的弓箭。还发现了磨制的钻孔装饰品以及兽骨片上刻有清晰的直道,作为表示数量的符号,可见峙峪人不但有了数量的概念,而且有了艺术的雏

形。

考古学家认为细小石器的代表遗址是周口店第1地点的北京人遗址和山西朔州的峙峪遗址,称为“周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或称“北京人文化—峙峪人文化”。山西阳高的许家窑文化是北京人文化向峙峪人文化的过渡环节,对发展细小石器文化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而峙峪文化是华北地区典型的细石器文化的直

接先导。

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朔州各区县都有发现,比较突出的有怀仁鹅毛口文化遗址。此遗址是在我国华北地区首次发现的一处大型的石器制造场。它是1963年发现的,与内蒙古大窑、广东的西樵山,合称我国古代史前时期三大石器制造场,属新石器制造场遗址。据考证,那时的“鹅毛口人”刚进入新石器时代,

已经从事农业生产并驯养家畜,是母系氏族社会了,距今近万年。

196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应县边耀新石器文化遗址,地表遗物相当丰富,有磨制石斧,有以夹灰陶为主、泥沙灰陶为次的素面陶片,还有少量泥质黑陶,偶尔还有红陶等。另外,在朔城区小平易乡赵家口村南,窑子头乡丰裕村东南和神头乡司马泊一带发现了石斧、石铲、石环和有绳纹、几何纹的陶片;在平鲁区的西水界、向阳堡、平鲁城和山阴县的岱岳镇等地,也发现了骨具、彩陶等仰韶文化遗址。在右玉县的牛心乡消息屯村西,破虎堡乡庄窝村东梁也发现有新石器时代遗址。经考证,早在6000多年前,

朔州一带就有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居民点。

夏·商

朔州旧志记载,“唐尧都平阳(今临汾),分天下为九州,地属冀,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地在冀北,因名朔幽”,“虞舜都蒲坂(永济西蒲州老城),肇十有二州,置牧,命禹治水始冀,以冀广,析为并、幽、营三州,地介并幽”,“夏禹都安邑(今安邑县),复并天下为九州,地仍属冀”,“商汤都亳,因夏九州,封同姓于代,地在代西,属冀”。现在,史学界认为九州之说是地理概念,并非行政区划,也无可信的依据,

它是战国以后学者们的一种设想,所以,我们只可参考。

《史记》有黄帝“北逐荤粥(薰鬻)”之说,《墨子》有尧“北教乎八狄”的记载,说明早在古史传说的

炎黄尧舜时代,北方民族便与华夏民族接触了。

夏、商时代,朔州这一带亦一直是北方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夏朝时期,这里活动的北方民族仍称

薰鬻;商朝时期,这里活动的北方民族称土方(雁北和忻州地区北部)。

西 周

西周时期在这里活动的北方民族称猃狁或戎狄。

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土封侯”制,谓之“分邦建国”。周天子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许多诸侯,各建邦国。晋国是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国,建都于唐(今翼城),后改国

号晋。朔地是晋国的北部,这里是戎狄民族游牧活动的地方。

春 秋

春秋时期,在大国争霸过程中,晋文公曾成为中原霸主,后来晋国衰弱了。到了晋悼公时,采纳了魏绛的主张,悼公使“魏绛盟诸戎”,由他主持和戎,北上与诸戎结盟,诸戎即主要分布在朔州、大同及其以北的地方。和戎的结果,一方面促进了“悼公复霸”的伟业,兼并了部分游牧于山西北部的戎狄部落;另

一方面促进了中原民族的农耕文化与北方戎狄民族游牧文化的融合。

战 国

战国时期,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史称“三家分晋”,即“三晋”之源)。山西北部归赵国统治。起初,这里为代国(今河北蔚县附近及雁北地区),后并入赵地。据《史记·赵世家》载,赵襄子北登夏屋(夏屋山亦名草垛山,在代县东北山阴县界)?熏使宰人操铜击杀代王,遂兴兵平代地。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实际上是进行的一次军事文化和服饰文化的变革,通过变革,赵国军事实力增强。《史记·匈奴传》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呼和浩特北20里)下,至高阙(内蒙古鄂尔多斯境内)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可见,“胡服骑射”的成效之一就在于彻底击败了三胡(林胡、楼烦和东胡)势力,把夺得的地盘置为雁门、云中、代郡,大大扩展了赵国的版图。雁门郡原来主要为楼烦民族活动的地区,今朔州大地当时便属于雁门郡,治所可能在今右玉县(《山西通志·

地理志》)。

从近20多年来发掘的3500多座古墓看,尤其是通过对众多战国古墓的考证可知,战国时期,

今朔城区已是一处聚落点。

赵孝成王元年(前265),赵之名将李牧“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在此训练了一支包括1300多乘兵车、13000匹精骑、5万名善战的战士和10万名射手的军队,曾一举歼灭匈奴10万余骑,

使匈奴单于远逃漠北。以后十多年,匈奴不敢进入赵国边境。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后,废分封,立郡县,实行地方两级行政机构。全国设36郡,后增至40郡。朔州地属雁门郡和代郡。据《山西通志·地理志》介绍,代郡治代(河北蔚县),在今朔州地区只辖班氏(怀仁县马辛庄乡附近,古称去留城)一县。雁门郡治善无(今右玉旧城关),辖善无、马邑、

平城(大同)三县。经考证,尚有楼烦?穴朔城区梵王寺村西面?雪一县。

关于秦筑城邑之事,据史籍记载,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回河南地,并动用兵民筑长城,以备匈奴,在朔州境内筑城养马,所筑之城名马邑(今朔城区包括古城在内)。据《十三州志》载:“马邑,昔秦人筑城于武州塞内以备胡,城将成而崩者数矣。有马驰走其地,周旋反复,父老异之,因依蹄迹筑城,城乃不崩,遂名之为马邑,其故城今朔州也。”《清一统

志》载:“今朔州城外西北隅有古城,即古马邑城。”

关于古马邑城故地之说,当古城发掘中发现今朔城区古城为北齐所筑时,便有人怀疑甚至否定朔州城是秦马邑所在地,但考古学家们从地层和古墓发掘中,又进一步证实了今朔城区是古马邑所在地。因为在城内2—5米深的文化层中,有丰富的秦汉至元的大量遗物,没有一座古墓,而在城四周则密集地分布

着战国以后的古墓。

西 汉

刘邦建西汉,都长安,对地方的行政制度,采用“郡国并行制”,把以长安为中心的旧秦国及附近地区划分为十五个郡,实行郡县制度,对旧燕、赵、齐、魏、楚等地区,采用了分封制,建立九个诸侯王国。在诸侯王国和郡之下,仍设县。据《山西通志·地理志》介绍,朔州地属雁门郡和代郡。雁门郡治善无(今右玉),辖14县,在今朔州境内的有善无、沃阳(右玉县北)、中陵(右玉威远西南8里)、马邑(朔城区)、剧阳(应县西北,据考古学家证实,在今怀仁日中城)、汪陶(山阴城东)、阴馆(朔城区夏关城)、楼烦(朔城区南部,考古学家证实,在今梵王寺村西)、繁(应县城东,考古学家证实,在张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