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历史沿革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朔州历史沿革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a95de78168884868762d68b

大同镇为便于防卫,将防卫区划为新平路、东路、北东路、北西路、中路、威远路、西路和井坪路。其中,西路辖平鲁、迎恩、败虎、阻虎四城堡;井坪路辖井坪、乃河、灭虎、将军会、朔州、马邑、山阴、

应州、怀仁、西安等10城堡。

为了防御方便,明朝把筑城池建营堡也作为一项重要的军事设施。

洪武元年(1368),郑遇春奉命开设朔州卫衙门,在元末筑城的基础上,继续增筑城墙,用砖碹四门。洪武二十年,砖包城墙竣工,城墙周长3768米,城高12米,城门四个,东称文德门,西称武定门,南称承恩门,北称镇塞门,外连吊桥,各树危楼。万历年间又疏池筑护城墙,池外修马骏墙。

始建于唐末的金城县治所,明以前规模较大,洪武八年(1375),应州知州陈立诚将城北、城西两面城墙内移缩建,周长3120米,城高三丈2尺,垛高6尺,墙厚两丈,外用砖包,墙外有护城河,

设三个城门(东称畅河门,西称怀成门,南称宣阳门),角楼四座,以后又经数次增修。 始建于辽代的山阴城,明朝多次重修,城墙由原高7米,增至13米,周长2020米,并用砖包。

城门有三:东称永泰门,西称靖远门,南称宿峰门。

平鲁城在明代前无城墙,明代几经修建和增修,万历三年(1575)竣工,城墙砖包,周长3140米,高12米,筑有三门(东称东作门,西称西成门,南称南讹门),各门建楼,外筑月城。 怀仁城是一座古城,明洪武十六年(1383)旧城增筑,永乐年间重修,周三里零六步,高三丈,署东西二门。嘉靖年间和隆庆年间增修,万历年间砖石包修。增开为三门:东称保泰门,西称西宁门,南

称柔远门。

右玉城古称善无,秦代本已筑城,后因战乱荒废。唐天宝年间筑静边军城,洪武二十六年(1393)设置定边卫,重新筑城。永乐七年(1409)筑完,嘉靖年间重修,万历年间砖包。周9里8分,高连女墙4丈2尺,宽3丈5尺。城门有四:东称阳和门,西称怀来门,南称永宁门,北称镇远门。

正统三年(1438)设威远卫筑城,嘉靖二十八年(1549)重修,嘉靖三十九年分设威远路,

辖城5堡,万历三年(1575)砖包四门。

在筑城池的同时,各州县也建营堡。只朔州卫便筑起营堡42座。现今各区县境内的堡子大都是明朝时期建起来的。在所建的营堡中,特别是控制雁门关的广武营(山阴境内)和通内蒙的杀胡堡(清代改称杀虎堡,右玉城北)以及朔城区西部38公里的利民堡(全国只有重庆和利民堡是石头城),更是当时

影响十分重大的营堡。

嘉靖三十一年(1552)正月,蒙古鞑靼贵族俺答进犯大同,从宏赐堡(大同城北30里)进入怀仁川,明朝指挥佥事王恭兵败阵亡。农历八月,俺答兵再次进犯大同,掠夺朔州、应州、山阴、马邑,

明朝取消马市。

嘉靖三十六年(1557)二月,俺答兵又进犯大同。九月,俺答子辛爱带兵进犯应州、朔州,毁掉明朝营堡70多座。十一月围攻右玉林卫城,城内守将王德战死,在家休息的武将尚表组织军民抵抗,在孤城无援的情况下,以少胜多,坚持守城达八个月之久。鞑靼军攻城不下,又见明朝援军要来,遂解除

围城兵,从杀虎口撤退而去。

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中旬,李自成率农民军攻破宁武关,兵临朔州城下,朔州兵道亓之伟拥兵自守,被城内起义军民杀死,投尸城下,知州黄邛投降,欢迎农民军入城。义军入城后,杀了些顽固不化的明朝官吏,对老百姓秋毫无犯。休整数日后,二月二十二日晚,义军由朔州出发,路经马邑时绕城而过,又经山阴岱岳、怀仁,同时攻克应州。三月初一,兵临大同,大同总兵姜瓖投降,农民军在大同休

整六天后直抵北京,推翻明王朝。

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经由北京、大同攻占朔州之后,推行高压政策,朔州军民忍无可忍,酝酿反抗。顺治五年(1648)十二月,大同总兵姜瓖反清,应州等地纷纷响应。姜派周世德夜袭井坪,清井坪参将佟国仕抵抗,在巷战中战死,井坪遂被占领。山阴杀典史施帮举义,右玉杀彭有得家属举义。姜派将姚举攻朔州。朔州守备张楹也有反清之意,兵道宋子玉将张下狱。中军康某带刀入衙,宋疑康反,夺刀杀死康某,康子闻讯率众奔进衙署。宋见状自刎而死。知州王家珍因民愤极大,故被刀穿胸骨,拉到大街,碎剐而死。众人便从狱中放出张楹,奉为总兵,杀死通判杨逵,然后打开城门,迎接姚举入城。

顺治六年(1649)清军在进攻大同的同时,遣将满达海、瓦克达进攻朔州,朔州军民浴血奋战,誓死抵抗,终因力量悬殊,清军以猛烈的炮火,轰塌北城墙45丈、大小城楼三座、火烧南门城楼和西南角楼,攻入城内,州城人民惨遭血洗。据雍正《朔州志》载:“王师致讨,大兵临城,玉石俱焚,家破人亡,

子女被掠,荡然一空,真可哀也。”

清廷统一全国后,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分为十八行省(清末为二十三省),各省设巡抚和总督,巡抚每省一人,总督位于巡抚之上,一省或二、三省一人,督抚皆由皇帝直接任免,省下设府、

州、县。

清初,朔州地完全属山西省大同府。雍正三年(1725)增设朔平府,并废除明代卫所,改右玉林卫为右玉县,平鲁卫(清初改平虏卫为平鲁卫)为平鲁县,朔州卫为朔州。朔平府治所右玉县,辖四县一州一厅:右玉县、左云县、平鲁县、朔州、马邑县、宁远厅(光绪十年宁远厅改隶归绥道)。嘉庆元年

(1796)撤马邑县为乡并入朔州。怀仁县、山阴县、应州仍属大同府。

康熙十年(1671)置“分守雁平道(监察区),驻代州,管辖大(大同)、宁(宁武)、朔(朔

平)三府,忻、代、保(保德)三州”。清末废。

清代对朔州境内几乎所有的寺庙和古建筑进行全面修治或重建。在朔州,扩建并修治崇福寺,重建原城内东、西、南、北大街交汇处的文魁阁(又称文昌阁,俗称阁儿洞)。重修城内北大街的钟楼,修治城内的文庙、关圣庙、城隍庙、马王庙等,并且兴建朔州城内东大街的鄂国公庙(今文化馆),先兴建又迁建的文昌祠(东大街西端路北原明总督制府旧址),还兴建东关道北的先农坛等。特别是始建于乾隆三年(1788)的吉庄大王庙,主殿三间,内塑有大大王、二大王、三大王像,主殿西侧厢房三间为龙王殿,正面塑有龙王像,两侧绘有兴云施雨图;东侧厢房三间为娘娘殿,正面塑有娘娘及侍女像,西侧绘有壁画。院东南角钟楼,后来有铸造铁钟一口,为朔城区保存下来的唯一大王庙。可惜近年来,又被完全拆

毁。

在应州,截至清朝末年,仅城内就有各种寺庙37座,有城楼3座和大小牌楼、坊27座(民国以来多数毁坏),在现存的古建筑佛宫寺、净土寺、文殊寺、殊海寺中,清代都曾重修,特别是对佛宫寺,康熙、雍正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殿宇峥嵘,门楼高耸,前后相配,足称巨观”(《应州志》)。

右玉的宝宁寺,康熙年间进行了重修。武圣庙乐楼,乾隆年间重修,其余的庙宇、桥梁等清朝也加

以整修。

山阴、怀仁、平鲁的寺庙和古建筑也几乎进行了全面的整修或重建。

光绪四年(1878)正月初九,早有准备的朔州大涂皋农民熊六(名振德)正式起义,设官分职,招兵买马,出击阳方口把总衙门,打散官兵,轰动附近州县,农历二月义军壮大到3000多人。清廷派

驻岱岳的都司葛清泰率兵在朔知州姚官澄的协助下,分兵两路进剿白泉村,熊六率众奋力抵抗,从黎明激

战到当天下午,义军惨遭失败,熊六被俘,英勇就义。

光绪二十六年(1900),应州义和团设坛习拳,活动于杏寨、赤堡、大北头一带,五月三十日,毁城内教堂,杀死教徒3人,瑞典传教士甘牧师逃往朔州时被杀。朔州的义和团焚毁天主教堂5处,东窊教堂张神父亦被杀。九月四日,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由北京逃往太原时,于晚间路过朔州东境,灯笼火把

齐明,百姓称之为“过红灯”。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和局既成,朔州童子考试奉令将武童考试裁撤,文童州考,移往宁武举行。清政府给八国联军赔款4.5亿两(白银),山西摊派116万3千两,巡抚岑春煊再增250万两,朔平

府捐款9000两,科派朔州5000两。

宣统三年(1911)十月十日武昌起义成功。十月二十九日山西同盟会领导的太原新军发动起义,占领太原,成立新政府,公推阎锡山为大都督。影响所及,在同盟会大同支部会员常育、常法的策动下,应州龙泉村人孙本然在小石口发动六十多人举行武装起义,占据小石口,屡败清兵。大同总兵率清军攻破小石口,二常与孙本然当场牺牲。清政府大同总兵王德胜为了增防,于十一月七日派人押解步枪送雁门关。大同同盟会员李德懋闻讯后,派高宝英等25人在岱岳镇将押解的枪支全部缴获,王德胜又派兵两哨追至

应州,将高宝英等包围,杀害19人,掳去3人,解回大同杀害。

是年冬天,续桐溪率领的“忻代宁公团”攻占应州。太原革命军政府委派陆近礼来朔州任知事,清朝统

治结束,新政府建立。陆上任布告的年号为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中华民国建立,改用阳历,全国废府、州、厅为省、县两级制,朔州各县直属山西省。是年,山西省决定马邑复置为县,委陈廷璋为县知事。马邑县包括18远村(在朔县西,有今神池县的九姑村、龙泉村、项家沟、南庄、阳明沟、马兰峪、柴家、前窑子、大羊泉和朔县的碓臼沟、勒马沟、东庄、东窳、蓬卜峪、井沟、口前、王庄、双化岭)在内,共辖91村(包括山阴县的河曲堡、芦岭、罗庄、内河、大羊村、小羊村、下寨、东鄯河、西寺院、西鄯河、豆庄、察罕铺、陆庄、山阴庄、

羊十二庄、旧广武、油坊村)。

1914年,省县两级制改为省、道、县三级制,朔州各县均属山西省雁门道(治大同)。是年,山西省又决定将马邑县复并入朔县。1927年,撤销道一级政区,朔州各县又直属山西省。 1937年9月13日,日军侵占大同,9月14日又侵占怀仁。9月28日,日军从岱岳和井坪两路进犯朔县城,朔县守城军民奋起抵抗,终因力量悬殊,县城沦陷,县长郭同仁守土捐躯。日军屠城三日,杀害无辜百姓四千余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九·二八”屠城惨案。10月,八路军一二O师派饶兴率10余人到达朔县西山一带,首先在利民堡成立“神朔抗日委员会”,并于年底组建游击队,开展抗日武装斗争。11月,阎锡山委任刘维周?穴字小劝?雪为朔县县长,康世恩(共产党员)为秘书,组成县城沦陷后

的国民党县政府。所以,进入抗日战争时期,朔州地区有三种不同的辖属关系。

日伪行政区划:1937年10月,日军在大同成立伪“晋北自治政府”,归张家口伪“蒙疆联合委员会”管辖,下统雁北13县,山阴县治所迁到岱岳镇。1939年9月,伪“蒙疆联合委员会”改为伪“蒙古自治邦政府”后,伪“晋北自治政府”改为伪“晋北政厅”。1943年1月,“晋北政厅”改为伪“大同省公署”,隶

属伪“蒙古自治邦政府”。

国民党行政区划:1937年9月至1939年12月,朔州为山西省第一行政区和第二行政区。第一行政区治所五台,属县十七,在朔州地区有应县、山阴、怀仁三县。第二行政区治所岢岚,属县十三,

在朔州地区有朔县、平鲁、右玉三县。

1939年底,阎锡山发动“晋西事变”,形势逼迫中共不得不采取军事行动。12月25日,中共晋绥边地委在右、山、怀县吴辛寨村召开紧急会议,决定28日夜晚统一行动。是夜,一举摧毁了各县的阎锡山县政府和地方武装。事后,中央从抗日大局出发,决定晋西南的新军撤到晋西北。1940年初,八路军和晋西南区党委也撤到晋西北。经双方商谈,以汾(阳)离(石)公路为界划定双方的“吃粮区”,路南为晋绥军的驻防区,路北为八路军和新军的驻防区。从此,阎锡山的军队和政府人员全部撤离晋西北,

结束了两种政权并存的局面。

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政权的行政区划,以北同蒲铁路为界,铁路以东属晋察冀地区,称东雁北,铁路

以西属晋绥地区,称西雁北。

东雁北:1937年底属晋东北十八县政治主任公署,1938年6月改为晋东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0年2月成立第二专员公署,归晋察冀北岳区管辖。其所辖范围,在朔州地区有应县、山阴东

部和一部分怀仁地区。

西雁北:1937年冬属晋西北根据地,1940年建立晋西北民主政权。1941年8月改为晋西北行政公署,1943年11月,改为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归晋绥边区管辖。其所辖范围,在朔州地区

有朔县、平鲁、怀仁、右玉等县。

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适应斗争的需要,各相邻县敌人不常到的村庄划片立县,成立联合抗日政府。如1938年4月—1940年10月的右、山、怀(右玉、山阴、怀仁)县,以及与山阴有关联的应山、代山、山朔、山怀应县。再如1938年8月—1940年10月的左右凉(左云、右玉、凉城)县以及与右玉关联的右南(朔县、山阴、右玉)右平(右玉、平鲁)县。还有1939年2月成立的大怀左(大

同、怀仁、左云)县,1939年成立的清平(清水河、平鲁)县等。

日军投降后,蒋介石、阎锡山、日伪军秘密勾结,窃夺抗战胜利果实,朔州市所辖六县(区),就有朔县、应县、怀仁、岱岳镇(县所在地)等四座县城被阎军抢占,右玉县一度被傅作义军队占领。

解放战争时期,朔州地区起初仍以同蒲铁路为界,铁路以东称东雁北,铁路以西称西雁北。当时有

两种不同的辖属关系。

国民党政权在雁北设置山西省政府大同行政公署,管辖第八、十、十一专署,东雁北属第十专署,

西雁北属第十一专署。

共产党政权在1945年9月到1946年8月,同蒲铁路以东先后属冀晋五地委和一地委领导,同蒲铁路以西属晋绥边区五地委领导。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为了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我晋绥、晋察冀两军区主力部队,在地方军和民兵的密切配合下,发动了有名的晋北战役。在历时两个多月的战斗中,陆续解放了朔县(6月17日解放)、宁武、山阴(6月24日解放)、怀仁(8月2日首次解放)、五台等9县城及忻州、大同的大部分村镇,控制了黄寨以北至大同附近600余里的铁路交通线,取得了辉煌的胜利。阎军被困在大同、应县、忻州等几个孤立的

据点中。

是年冬天,因战争的需要,动员人民将朔县等县城的城墙拆毁。

1947年11月13日,中共绥蒙区党委在朔县神头召开晋绥雁北地区各县土改工作会议。会后组织大批干部分赴各县进行土改,在“群众要怎么办就怎么办”的口号下,扩大打击面,侵犯了中农利益,

乱斗、乱打,打死人的问题很严重,不少县级领导干部被撤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