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斿窞鍘嗗彶娌块潻 - 鐧惧害鏂囧簱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鏈斿窞鍘嗗彶娌块潻 - 鐧惧害鏂囧簱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a95de78168884868762d68b

1948年1月,中共绥蒙区党委在朔县召开会议,对雁北各县土改中出现的“左”的错误做了研究,

贯彻中央“纠偏”指示,使土改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3月23日,晋察冀和晋绥野战军合力解放了右玉县。

4月6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及中央机关离开兴县蔡家崖,经神池、朔县、山阴县,在新广武兵站午饭午休,然后越过雁门关抵达代县,再东进西柏坡。吴玉章、董必武在山阴旧广武停留了一夜。

5月25日,解放军攻占应县。5月26日,解放军解放了怀仁县。至此,朔州地区全部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解放战争进入全胜阶段。在山西省基本上解放后,被战争分割的东西两个雁北及地专机构统一起来已十分必要。为此,按照晋绥中央分局决定:1949年5月,原晋绥边区西雁北地委、专署一级机构宣布撤销,机关干部调新区工作,并组成山阴中心县,作为东西雁北合并前的过渡机构,管辖山阴、平鲁、朔县、左云、右玉、怀仁、大同各县。中心县县委书记李敏(党洪恩),县长张鹏举。6月和8月,相继有两批干部、战士约1400余人,先后由原地委书记李登瀛和中心县县长李敏带领,南下开赴四川、甘肃等省新解放区。8月下旬,中心县在完成所肩负的使命之后,根据形势需要奉命撤销。9月6日,东西雁北正式合并,划归察哈尔省雁北专署,属县有广灵、灵丘、浑源、应县、山阴、大同(县)、

怀仁、阳高、朔县、平鲁、右玉、左云。繁峙划归忻县地区。

10月1日下午三时,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朔州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热烈庆祝新中国的诞生。

1951年,朔县将下面高(五区)、下木角(四区)、井坪(二区)三个区所辖的193个自然村划归平鲁县,平鲁县治所由平鲁城迁到井坪。1952年察哈尔省撤销,雁北专区重归山西省,天镇县划归雁北专署。1954年7月,大同县与怀仁县合并为大仁县。1958年,雁北专区与忻县专区合并为晋北专区,原雁北专区各县合并为六个县:阳高(含天镇)、浑源、灵丘(含广灵)、左云(含右玉)、山阴(含应县)、朔县(含平鲁)。1962年又恢复雁北专区及原来各县,朔州各区县均属雁北专区。

1971年雁北专区改为雁北地区,右玉县治所迁到梁家油坊。

1988年3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朔州市,为省辖地级市,管辖朔城区(原朔县)、平鲁区(原平鲁县)和山阴县,市政府驻朔城区。1989年1月1日,朔州市正式建立。1993年7月10日雁北地区撤销,地市合并,原雁北地区的怀仁、应县、右玉三县划归朔州市,实行市管县,朔州市辖

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怀仁县、应县、右玉县,共辖二区四县。

截至2001年3月,全市共有18个镇,51个乡,4个街道办事处,1613个村民委员会,

88个居民委员会。2000年总人口为145.21万人。

朔城区辖2个镇(神头镇、利民镇),9个乡(下团堡、小平易、张蔡庄、窑子头、沙塄河、贾庄、滋润、福善庄、南榆林),4个街道办事处(南城、北城、神头、北旺庄),301个村民委员会,32

5个自然村,37个居民委员会,共有369955人。

平鲁区辖2个镇(井坪、凤凰城),11个乡(白堂、下水头、下木角、双碾、阻虎、高石庄、西水界、向阳堡、下面高、陶村、榆岭),12个居民委员会,352个村民委员会,438个自然村,其

有187901人。

山阴县辖3个镇(玉井、北周庄、古城),10个乡(岱岳、吴马营、马营、下剌叭、合盛堡、安荣、薛,后所、张家庄、马营庄),256个村民委员会,263个自然村,4个居民委员会,共有2

14432人。

怀仁县辖4个镇(云中、吴家窑、金沙滩、毛家皂),6个乡(何家堡、新家园、亲和、海北头、马辛庄、河头),162个村民委员会,15个居民委员会,162个自然村,共有249988人。

应县辖3个镇(金城、南河种、下社),9个乡(镇子梁、义井、臧寨、大黄巍、杏寨、下马峪、南泉、大临河、白马石),298个村民委员会,10个居民委员会,377个自然村,共有26655

2人。

右玉县辖4个镇(新城、右卫、威远、元堡子),6个乡(牛心堡、白头里、高家堡、丁家窑、杨千河、李达窑),244个村民委员会,347个自然村,10个居民委员会,共有102631人。

附:六区县建置沿革

朔城区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熏蒙恬率军北击匈奴,在此筑土城养马,所筑之城称马邑(今朔城区,

包括古城墙在内),不久置马邑县,属雁门郡。

西汉袭秦制,置马邑县,仍属雁门郡。新朝王莽改马邑县为章昭县。东汉初恢复马邑县。东汉末年,郡县荒废。三国、西晋俱称马邑县。永嘉六年(312)马邑地属拓跋猗卢所建的代国。十六国时期,马

邑先属前秦,不久归后燕。北魏初,马邑为畿内地。太和十八年(494)后,马邑隶属恒州。 北齐天保六年(555),迁原在内蒙和林格尔的朔州于新城(梵王寺村北)。天保八年(557)朔州治所移入马邑故城。同时置广安郡和招远县,治所均在朔州。北周建德六年(577)灭掉北齐,升

朔州为总管府。

隋初,朔州总管府辖二郡三县,广安郡领招远、神武(神武村)二县,长宁郡领长宁一县,不久罢总管府。开皇末年,朔州只辖招远、神武二县。大业三年(607)罢朔州为马邑郡,辖鄯阳(改招远为

鄯阳)、神武、云内、开阳四县。

唐代改郡为州,朔州领有鄯阳、常宁二县。开元五年(717)于鄯阳城东三十里的大同军城另置马邑县,隶属于朔州。天宝元年(742),朔州改为马邑郡,乾元元年(758)又改马邑郡为朔州,

领鄯阳、马邑二县。

五代后唐初,朔州置振武军,马邑置兴唐军。天成元年(926),于兴唐军置寰州,治所寰清县(西影寺东),后晋天福元年(936),将朔州、寰州在内的十六个州割让给契丹。 辽代朔州属西京道所辖,统和年间,升朔州为顺义军,领鄯阳、马邑、宁远三县。宋宣和五年(1123)金曾将朔州归宋,改为朔宁府。金天会三年(1125)又为金国占领,朔州归西京路所辖,在朔州置顺义军节度使,治鄯阳,属县有鄯阳、马邑二县。贞祐二年(1214)又升马邑县为固州。

元代朔州仍领鄯阳、马邑二县。

明代朔州属大同府所辖,鄯阳县撤销,朔州只领马邑一县。嘉靖二十一年(1542)冀北道由大

同移驻朔州。嘉靖二十七年(1548),冀北道移驻阳和。

清代,朔州初属大同府,雍正三年(1725)置朔平府,治右玉,朔州和马邑属朔平府。嘉庆元

年(1796),马邑撤县为乡并入朔州。

民国元年(1912)改朔州为朔县,属山西省,马邑复置为县。1914年设雁门道治大同,朔

县隶雁门道,马邑县又并入朔县。1927年废道,朔县直属山西省政府。

1946年朔县解放,属晋绥边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朔县隶属察哈尔省。1952年,朔县隶属山西省雁北专区。1958年9月,朔县、平鲁合并称朔县,属山西省晋北专区。1961年4月

朔平分县后,朔县仍属雁北专区。

1989年1月,朔州市成立,朔县改为朔城区,属朔州市至今。

平鲁区

西汉置中陵县(故治在今右玉县威远西南8里),王莽改称遮害,东汉复称中陵县。北魏为畿内地,北齐、北周为朔州地。隋为鄯阳县地。唐设保大栅(有的学者怀疑保大栅在陕西凤翔县),会昌中为回鹘降人所居。元为鄯阳、宁远二县地。明置平虏卫于大同城,嘉靖中平虏卫徙治老军营(平鲁城)。清初,

改平虏卫为平鲁卫。清雍正三年(1725),改为平鲁县,属朔平府。

1914年,平鲁县隶属山西省雁门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抗日战争期间,曾与邻县划片分治,属晋绥边区。1945年8月,随着抗日战争胜利全县解放,恢复平鲁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平鲁县隶属察哈尔省。1951年,平鲁县由平鲁城迁治井坪镇。1952年平鲁县隶属山西省雁北专区。1958年9月朔县、平鲁合并为朔县。1961年4月朔平分县后,平鲁仍属山西省雁北专区。198

9年1月,朔州市成立,平鲁县改为平鲁区,归属朔州市。

山阴县

汉置汪陶县,属雁门郡。晋永嘉后县废。北魏为畿内地,置桑干郡治桑干(朔城区西影寺村),孝文迁洛后,属恒州。北齐改桑干郡为广宁郡,北周废。隋为马邑郡神武县(朔城区神武村)地。唐初属朔州马邑县地,后为应州金城县地。五代隶寰州。辽初置河阴县(因在桑干河之阴得名,故治在今山阴故驿村北),属朔州,清宁中改属应州。金大定七年(1167)改名山阴县(因在复宿山之北,故名,即今山阴城),属应州。贞祐二年(1214)升为忠州。属西京路大同府。元初改忠州为山阴县,至元年间并入金城县,不久又复置山阴县,属应州。明为山阴县,属大同府应州辖。清为山阴县,属大同府。

民国初,山阴县属雁门道,后道废,直属山西省。1937年治所移今岱岳镇。抗日战争期间,北

同蒲铁路东属晋察冀边区,路西属晋绥边区。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阴县隶属察哈尔省雁北专署。1952年改属山西省雁北专署。1958年9月与应县合并,县政府驻岱岳镇。1959年8月两县分治,仍归雁北专署所

辖。1989年1月归朔州市。

怀仁县

秦置班氏县,属代郡。西汉仍为班氏县,新莽改为班副县。东汉复为班氏县,东汉末年县废。三国时地属曹魏平城县。隋属马邑郡云内县(开皇二年置,在大同市西)。唐为云中县地,五代因之。 辽代始置怀仁县(因先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与晋王李克用相会于云州东城,易袍马约为兄弟,有怀想仁人之语,故名怀仁),属大同府。金贞祐二年(1214)升为云州,属西京路大同府,明、清均

为怀仁县,隶属大同府。

民国初,怀仁县属雁门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1937年日军侵占怀仁,1938年怀仁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晋绥边区。1948年5月全县解放,属晋绥五专署,同年12月,改属雁北专署。

1949年5月属山阴中心县,9月划归察哈尔省雁北专署。

1952年12月,怀仁县归属山西省雁北专署。1954年7月,大同县、怀仁县合并为大仁县,属雁北专区。1958年10月,大仁县并入大同市郊区,属大同市。1960年1月,析大同市郊区置怀仁区,属大同市。1964年12月,复置怀仁县。1965年5月复归雁北地区。1993年7月划

归朔州市。

应 县

汉置剧阳、繁县,新莽改剧阳为鄯阳,改繁为当要。东汉复为剧阳、繁。东汉末年县废。西晋永嘉后繁迁入关内,其地入代。北魏复置繁郡(东古城),县西境为桑干郡地。北齐属繁郡,隋为马邑郡神武县地。唐为朔州马邑县地。唐朝末年,以雁门山、龙首山南北呼应而得名,设置应州。乾符元年(874),李国昌为大同节度使时,因应州故城废坏,始移筑县城于应县天王村南,命为金凤城,设金城县治,即今应县城。其时之应州,辖金城、浑源、河阴三县。五代后唐天成元年(926),在应州置

彰国军节度使。

后唐清泰三年(936)应州入辽。辽时,应州属西京道。仍置彰国军节度使,领金城、浑源、河阴(山阴)三县。金代,应州属西京路,仍置彰国军节度使,治金城,属县有金城、山阴(金大定七年更名为山阴县,贞祐二年升为忠州)、浑源(贞祐二年升为浑源州)三县。元时,应州属大同路,领金城、山阴二县。明时,金城县并入应州,只领山阴一县。清代,应州属大同府。雍正八年(1730)山阴直

属大同府后,应州不再领县。

民国元年改应州为应县,属雁门道,后道废直属山西省。1948年5月应县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察哈尔省。1952年属山西省雁北专区。1958年9月,应县与山阴县合并,县政府驻

岱岳。1959年与山阴分治。1993年7月应县划归朔州市。

右玉县

战国时期为雁门郡治所。秦置善无县,为雁门郡治所。西汉时善无县仍为雁门郡治所,境内又增设

中陵县和沃阳县。新莽改雁门郡为填狄郡,改善无为阴馆。东汉复为雁门郡善无县。

建武二十七年(51)雁门郡南徙,又为定襄郡治所。建安二十年(215),定襄郡所领5县合并为定襄县,属新兴郡。北魏时复置善无县,属畿内之地。孝文迁洛后,境内又置善无郡,辖善无、沃阳二县,隶属恒州。北齐曾在威远堡附近置威远县,北周废,为北朔州之地。隋为马邑郡地。唐为云州云中县地,天宝中置静边军。辽金皆为云中县地。元为大同县地。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定边卫,永乐元年(1403)废,永乐七年,为大同右卫治所,正统十四年(1449)将边外玉林卫并入,改称右玉林卫,又于其南置威远卫。清雍正三年(1725)撤卫为右玉县,同时置朔平府,府县同治右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