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四-4)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四-4)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ab30941376baf1ffc4fadfc

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引言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由国家分

配向市场化“双向选择”进行转型,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随之产生并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女大学生就业难指的是在既定的时效期内,因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就业受阻,以致于不能实现就业或就业不理想的现象。其中“难”是指不能就业或就业状况不理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女大学生就业难相对于男大学生而言,主要表现在女大学生就业空间相对狭小,存在着较多不公平的现象,或者说是就业质量低下。另一方面,在招聘录用上用人单位拒绝女大学生的情况时有发生。不少用人单位在录用女大学生时条件十分苛刻,女大学生要获得同样的好职业,学历往往要高于男生。此外,相同条件下,应届女大学毕业生工资水平一般都低于男大学毕业生,即使是在女性占多数的职业和行业,其工资水平也明显低于男性;甚至于在女性工资水平最高的职业和行业,女性的工资水平也大多低于男性。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提出

1.20世纪30年代初步提出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但其就业形势却不甚乐观。“毕业即失业”,使得“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成为世人所关注的焦点。此时,政治低迷,经济凋敝,高等

教育发育畸形,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大学生本身素质欠缺。其中,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尤为严重。 2.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后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逐步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的就业指导,大学毕业生面向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改革有了明确的体制依托。然而“男尊女卑”“男主女辅”等传统观念造成的性别歧视;用人单位追求利益最大化;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法律法规不完善;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等原因仍使得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为严重。同时,女大学生很少从自身的角度去寻找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也使得她们中的一部分人在就业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

三、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1.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难”的含义

社会方面:(1)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中市场竞争机制的逐步引入。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结果;我国就业竞争机制建立的时间尚短,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且高校毕业生不能完全适应这一机制带来的挑战。(2)毕业生就业渠道不够畅通。一方面,大学生就业的传统主渠道吸纳能力减弱,而新的就业渠道尚不健全;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具有群体性和时效性特征,因此产生了毕业生结构性的就业难现象。(3)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够规范和完善。表现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市场建设有

待进一步加强。(4)中国传统性别观念使女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的封建传统思想及其对女性传统的角色期待造成社会对女性能力和职业性别的歧视,引起现代职业女性产生双重角色冲突,间接造成了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5)我国对女性就业的政策保护不健全。在就业机会方面,当前女性与男性在法律上虽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但实际就业机会不平等。在劳动保护方面,保护女性的制度法规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约女性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自身方面:(1)择业观,存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冲突;职业理想与择业现实相冲突;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相冲突的现象。(2)择业心理,存在自卑心理、自负心理、依赖心理和攀比心理等不良择业心理。(3)自身素质,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相比,存在成就动机弱、素质结构差,生理适应局限的现象。 2.女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

女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是遭受就业性别歧视。一是就业机会不平等,二是竞争过程不公正,三是就业结果不公平,女大学生就业质量普遍低于男大学生,使女大学生的劳动权益受到严重损害。

四、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

1.个人主观因素

(1)自身择业心理:由于女大学生基本属于初次就业,缺乏经验,加上心理准备不足,稍遇挫折,就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如:女大学生渴望

竞争又缺乏勇气,强烈的独立意识与依赖习惯,理想的自我膨胀与现实的自我萎缩,造成了她们内心中的矛盾心理。缺乏择业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不能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依赖心理严重,她们寻求家长,亲戚的帮助的比例要比男生高;一些女大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和批评自我,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表现在就业过程和自卑心理严重,不能参与竞争;由于女性的心理特点,部分女生心理承受能力差。情感脆弱,在就业压力面前,不能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产生了焦虑心态和挫折心理。这些负面的就业心态,不仅影响了她们顺利就业,而且严重影响着她们的心理健康。 (2)自身择业就业观:部分女大学生就观念陈旧,有待转变。一是近年来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一些女大学生忽视所学专业特点,忽视自身特长,不从个人发展和事业前途考虑,把求职的首要条件定为“为自己找一个稳定的着落”,且盲目攀比,认为只有到政府机关,国营企业单位就业才算就业,并过分看重“初次就业”,片面认为“一次就业定终身”,因为措施许多就业机会。二是缺乏从眼前做起,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对未来的设想往往带着一种“浪漫”的色彩和不切实际的憧憬。稍遇挫折,就会造成心态失衡。三是部分女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奉献祖国,人民的意识,她们一方面抱怨就业难,另一方面则从内心里排斥低岗位就业,心中只有那些“金饭碗”单位。四是女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劣势,造成了一心向往大城市,大机关,大单位,一味追求待遇好,收入高的“热门职业”,她们的就业期望值和实际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