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测试(2)(有答案)(精校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人教版)2019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测试(2)(有答案)(精校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b0763e3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3e

_

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忤:感触 D.其必有以处之矣 处:立身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 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

B.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C.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 .半生出仕,以犯世患 .D.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

21.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 B.独喜为诗,精深华妙 ....C.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D.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

2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为人是“ 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23.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2)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 (3)然自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三、诗歌鉴赏题

2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_

_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铁骑无声望似水”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3)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四、语言运用题

25.“老师,你的话我记住了。”请围绕这句话的由来,把它扩展为100字左右的一段话。

26.用一熟语(成语、俗语、歇后语均可)形容下面设定的情境。

某公司经理被人骗走了300万资金,虽然已报了案,但要追回尚需时日;由于缺乏流动资金,公司面临倒闭的困境。正在这时,几年前其他公司所欠的一笔资金意外追讨成功,填补了这个窟窿,公司才算勉强渡过了难关。

这可真是

27.去年年末发生的印度洋海啸造成了许多国家的巨大伤亡。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人民是富有爱心的人民,你所在的城市举办了一场赈灾募捐晚会。这场晚会的前三个节目分别是:大合唱《让世界充满爱》,钢琴独奏《命运》,女声独唱《妈妈,你不要哭》。请你为这三个节目写三段精练的串联词。

(1) (2) (3) 五、作文题

28.阅读以下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之外,以下现象也大量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请看一组社会广角镜头:

镜头一:武侠小说风靡了几代读者,其实,以侠为人格理想,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精神传统。言情小说则往往将花样年华与感伤情调交织在一起,这都是作品吸引众多青少年读者的原因。

镜头二:《中学时代》《同桌的你》等流行歌曲唱出了莘莘学子的生活,幼稚与成熟,青春与成长,追求与迷惘,是一种难解的情结。在校园的绿草地上总有它的一席之地。

镜头三:时至今日,广告已呈铺天盖地之势,连世界名曲也进入了某些品牌的广告。于是,高雅的古

_

_

典音乐在一些青少年的耳中成了商品而非音乐旋律。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卡通音像制品、韩剧、休闲报刊以及时装表演,等等。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并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答案与解析研读】

1.B (A..骸hái,C 檗bò;D.谬miù) 2.D (A 慢—漫;B 清—青;C 藉—籍) 3.C (A 悟—晤;B 冯—凭;D 缪—缭) 4.C (过:访问,游览)

5.B (“一”数词用作动词。A.“ 明”形容词作动词,“ 照明”;“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C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 友)”;“ 舍”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D.“西”“东”名词作状语,“ 向西”“ 向东”;后一个“ 东”是名词作动词。“东进”。)

6.A (副词表判断,是。B.①连词,表递进,而且;②连词,表转折,但是;C.①无实在意义;②代词,自己;D.①连词,因为;②是“以之”的省略,“因此、由此”。)

7.A (陈述句,%# &# ’# 判断句。) 8.A 9.C 10.C

1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1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13.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14.介甫北宋临川《临川先生文集》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有志有力有物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5.A

16.利用同在长江南岸的乌林与赤壁上下游的间距,战役分三个阶段进行。 17.B

18.①郦道元最早提出赤壁之战发生在今武汉市武昌西南长江南岸,成为后世考证“ 赤壁今何在”的重要论据。②盛弘之以实地查勘和访问,提出赤壁、乌林同在长江南岸,二者东西相距一百六十里,证明了“赤壁与乌林相对”观点的谬误。③赵彦卫、王象之二人辨析了关于“赤壁今何在”的多种说法,最终得出“ 赤壁山位于今武汉市武昌西南的赤矶山”这一确定的结论。④本文作者揭示了长江河道延长百余里

_

_

的历史变化真相,对郦、盛二人“屡遭否定”作出解释,从而肯定了赵、王二人对“ 赤壁今何在”的正确判断。

19.D (A. 贬谪; B.(写)书信;C.抵触,违逆。)

20、A (A. 相同,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B.介词,从;介词,对于。C. 连词,表目的,用来;连词,表转折,却。D.代词,那些;语气副词,表诘问,难道。)

21.B (A. 古:古代的一种器乐合奏,即“鼓吹乐”,在文中代指音乐;今:宣扬提倡,吹嘘。B.古今义同,指学问或理论精密深奥。C.古:在文中指得意之作,感到满意的作品,用作名词;今:感到非常满意,用作形容词或动词。D.古:推辞世事,指隐居不仕;今:去世,谢世。)

22.C (“性刚才拙”非苏轼的评价。)

23.(1)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看上去消瘦而实际上丰腴。(2)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3)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才学日益长进,充沛盛大如同河水奔流。

24.(1)D。(2)C。(3)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25. 参考意见:应该围绕“老师的什么话”和“我为什么记住了”这两点来扩展。

26.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不转路转,河不弯水弯/ 死里逃生( 任选一可均可)。 27.(1)海啸过后,爱心如三月春风从世界各地吹来,有了爱,这世界就不再可怕。请听(大合唱《让世界充满爱》)(2)海啸是意外的,海啸是可怕的,残酷的命运又一次向人们发出了挑战,我们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请听(钢琴独奏《命运》)(3)残酷的命运夺走了无数儿女的生命,妈妈哭泣了,她们的哭令我们心醉。请听( 女声独唱《妈妈,你不要哭》)。

28.[写作点拨]

本作文首先要求我们需要把所给材料加以总结,本话题可以概括为“ 文化生活和成长的关系”,然后结合“镜头一二三”进行叙述议论。对于武侠言情小说、流行歌 曲、卡通、音像制品等文化现象不宜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就像材料中提示的一样,“ 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你可以谈谈金庸、梁羽生、古龙等小说对你成长的影响,可以谈谈琼瑶、三毛作品给你成长的启迪,可以谈谈高晓松、老狼的校园民谣对你成长路上心灵的撞击,可以写变形金刚、奥特曼动画片等给你童年带来的愉悦,而今这种心情的变迁。可以谈谈“韩国电视剧”所带来的“ 韩流”冲击波的原因,你在成长过程是如何对待这种现象,可以谈谈休闲报刊的大量涌现和当今人们生活压力加大的关系,和国人文化素养的关系,你在成长过程是如何评价它,可以谈谈时装秀在成长过程中的位置。当然,你还可以写材料中没有提及的种种文化现象,只要能够联系到你的成长,都可以。写好本话题作文的关键是能抓住其中的一类文化现象或这类中的某个人加以阐述,可见我们日常生活中专题性的研究学习太为重要了!

[例文] 何处散发弄扁舟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卷,一舟,一壶冷酒,一位高高瘦瘦的文人。朦胧中,诗仙李白吟着诗,在历史深处向我回眸浅笑。一叶扁舟,悠悠地驶向历史深处文学的长河……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