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研究毕业论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研究毕业论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b1ddd10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79

潜在的过程。

一、中国行政文化现状

中国现代行政文化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新型行政文化,这既是中国传统行政文化在现代的延续,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结果。纵观中国现代行政文化,尽管从根本改变了行政本质和行政主体与人民的关系,把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洁自律,坚持行政改革,优化行政组织作为中国现代行政文化的主旋律,并开始注重法制、效率,逐步走向开放。但这种行政文化在继承了我国古代行政文化优秀传统的同时,也残留了不少封建文化的弊端,既有现代文化的风采,又有传统文化的遗风,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矛盾体。一方面它以廉洁、效能、服务的精神,规范引导着行政人员;另一方面又以集权、封闭、保守、官僚主义压抑行政活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当前我国公共行政文化存在的积弊也日益显现,主要表现为:

(一)过于封闭和排他。也就是说中国现代行政文化封闭而不开放,排异而非兼容。这主要表现在:行政体系缺乏与其他社会体系的经常性交流;行政决策过程缺乏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个人专断,缺乏民主;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缺乏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和纠错机制;在行政体系内部,本位主义严重,各地只重视地方利益,关心地方问题;在经济管理中,片面强调经济工作中的地区、部门的

4

行政区划和管辖,以至“画地为牢”、“以邻为堑”。这必然有碍于全国性政策的贯彻、开放统一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导致缺乏竞争以及相应的更新机制,使公共行政体系缺乏生机与活力,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二)缺乏透明度。行政体系的封闭性和行政心理的排他性必然导致行政活动的神秘性。传统文化的非参与意识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观念根深蒂固,行政活动缺乏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和社会的有效监督,行政活动成了少数精英的治国安邦活动。

(三)个性化不突出。传统文化中以办事稳健、不出风头为为政的要决,以至于行政人员在行政活动中重共性而轻个性,表现为思想僵化、保守,求稳怕乱,不愿创新和改革。这种传统文化影响所及,使行政改革缺乏推动力,人事管理缺乏激励机制,人们对行政改革缺乏必要性和自觉性认识,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导致改革中止或迟缓,尤其是改革中涉及利益调整时更是阻力重重。

(四)形式主义严重。中国传统行政文化就注重形式,行政活动过分拘泥于形式和常规,做官样文章,办事拖拉,久而久之养成了很大的情性。而当新文化运动在反传统之时,又采取了形式主义的思想方法,判断问题严重脱离实际,主观主义绝对化。这样,老的形式主义与新的形式主义相结合,在当前行政文化中的表现尤为突出。新的形式主义主要表现为主观主义,非科学化的经验决策,执行过程中的脱离实际,反馈过程中的浮夸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公共行政的效益和现代科学化管理水平的提高,行政活动是很难有效率可言的。

5

(五)重人治而轻法治。传统行政文化中治国安邦往往是重人轻法的,先秦时就有“有治人,无治法”之说。这也导致现代的行政管理重人治,轻法治,行政个人往往凌驾于行政群众之上,凌驾于法律和制度之上;下属与上级的关系常常与私人关系混为一体,行政决策和执行缺乏法律的约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成为常事。甚至以私人关系为基础,结果导致“人情风”和“裙带关系”盛行。

(六)官本位思想严重。传统社会定于一尊的皇权使官本位思想影响至深。这不仅使得行政系统内部成员缺乏个性和活力,在行政活动中往往会重权威而轻民主,出现独断专行,集权制,家长制,个人决策的现象,而且严重影响了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程,也成为我国政府规模不断膨胀的重要原因。

(七)追求等级观念缺乏平等。中国传统社会的等级观念是严密的.等级观念是中国古代社会封建官僚制发达的文化成因,这一思想观念在现代社会总是把一定的人与一定的身份或等级联系起来,泛化为大众文化的内涵,不管是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还是文学创作,总是要与某一级别联系起来,连企事业单位也要排级别,甚至出现过令人啼笑皆非的“处级和尚”等怪事。在行政活动中常常表现出极强的等级性和依附性,严重影响行政法制建设和行政民主进程。

二、 重塑中国现代行政文化的必要性

鉴于当前中国现代行政文化存在的积弊,在实现跨世纪宏伟蓝图和两个根本转变的条件下,重塑行政文化具有极端的重要性与现实迫切性。

6

(一)重塑行政文化是提高我国行政管理科学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与科学管理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任何国家要想走在世界前列,都必须同时转动这两个车轮。我国近几年公共行政的科学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与其他经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技术落后、管理落后的被动局面尚未根本改观。迅速提高公共行政的科学管理水平,促进公共行政的管理科学化,仍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而公共行政管理能否实现科学化,关键取决于相应的文化特性,行政文化建设本身,就是公共行政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科学主义、行为主义、权变主义等阶段,在80年代进入了“文化制胜”的全盛期。行政管理必须对这一潮流作出积极的回应。科学的公共行政,固然需要理性、定量化、结构、物质手段、制度等“硬件要素”,但如不将其同行政意识、行政价值观、行政心理等“软件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再好的制度,再好的方法,再好的物质手段,也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因此,当前要提高我国公共行政的科学管理水平,必须跳出纯理性管理的框框,重塑行政文化,把“硬件要索”与“软件要素”有机结合起来。

(二)重塑行政文化是进一步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 建国以来,大的政府机构改革已进行了六次,虽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始终都未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没有逃脱各种“复旧”、“趋细”、“增生”、“韭菜”[2]现象的困扰。这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