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常用词语辨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公文写作常用词语辨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b42fd21be23482fb5da4c10

核示:审核指示。报告结尾用语的一种,例如:“以上报告请核示。”; \\; F) O( ]! ^& ]/ L$ w

即日起:从今天开始。多用于布告、通告、令、命令、决定及法规性文件(如条例、规定等)末尾处,与“生效”相连用以表明本文件从今天起开始具有法定的权威效力。6 x2 s, J8 N1 K9 U# L

简缩:公文写作的名法特点之一。公文写作常使用一些高度简化紧缩的句式,这种句式是在原来句式的基础上重新加以概括,以达到简化。如“三八作风”、“五讲四美”等。

鉴于:考虑到的意思。主要用于表明事情的原因,类似“由于”。例如:“鉴于此项工作经过试点已摸索到一些经验,故可在全市普遍展开。”

接洽:接待商洽。大都是用于联系事务便函的末尾处:“现派我局同场前去联系,请接洽为荷。”! b; p D, R& v) `3 f7 O8 n

届时:到时(候)。例如:“**区成人教育展览会定于 7月10日上午8点在大剧场举行开幕式,请您届时参加。”

禁止:不准。公文中的祈使用语。多用于指示、通知的今后意见和要求部分。例如:“严格禁党政干部在工资和机关集体福利以外获取不正当的收入。” 开端:公文的开头部分。$ B- h |8 M f% @

开门见山:比哈起草公文要单刀直入,直接揭示主题。

可行:可以、同意。一是用于批示文件,表示同意。例如:“该文件所提意见可行。”二是用于请求上级予以批转的文件结尾,例如:“以上如认为可行,请批转有关部门执行。”2 X: ]5 i* y* j: `& C

例行报告:按规定定期履行上报的书面报告。如工作月、周报、日报等,这类报告大都用于非常紧急时期(如遇有战争或重大灾害的时候)% s% X4 H4 Q3 p

隶属:附属、归属,领导关系。多用于解释公文的行文知系。例如:“同级机关或者不相隶的属机关之间来往文件为平行文。”8 w8 k, |2 u: C |8 U

莅临:到临的意思,多用于请柬,如:“9月5日上午8时,我厂将举行建厂十周年庆祝活动,敬请您临指导。”

了:助词,公文中常用带“了”的句式,以此表示某项事情的完成时态。例如:“挖出了一批隐藏较深的型事犯罪分子”、“增强了法制观念”、“开展了增产节约的宣传教育工作”。 明文:明确的文字。例如:“严禁挥霍公款到处旅游,这在中央的文件中已有明文规定。”& R, C ^$ P8 ?: h# [* @% _

拟:打算、想的意思。多用于阅文写拟办意见时使用的一种敬语,如某局办公室主任阅文所写的初步意见是:“拟同意,请局长核示。”\

拟定:起草。例如:“我们正在拟定今年的工作计划。”5 @$ @1 H0 B\ 批示:给以文字指示,指上级对下级的的请示给以明确的文字答复。下级向上级的请示结尾,也多使用此词。例如:“上述意见可否请批示。”) R. }0 K% X5 }8 {6 B, ^- p! G. j0 w( _

篇段合一式:公文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即一篇只有一段也即一段是一篇公文,为篇段合一式。 篇前撮要:篇即篇头,撮是文字简短,要即要领、全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与基本内容。意思是指在一篇文章的开头处,用简明的语言,把文章结论、总的观点、中心内容加以概括表达出来。

篇旨:全篇公文的主旨。4 J w# p! B( p

歧义:指某一语方有两种以上不同的理解,而这两种以上的理解都是允许的。 起草:指写公文的原稿。, ?! x2 a$ X: A$ j# G

请予:请给以的意思。属请求性用语:“上述意见可还请予核示。”

省略句式:公文写作的句法特点之一。在公文写作中省略一些可以省略的名子成分,以其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施行:付之实施、执行。多用于法规性文件的“附则”末尾,与时间结合用以表明文件的时效。例如:“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实施”、“本规定自明年1月1日起施行”。时效性:指任何一份文件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时效的产生,除文件明确生效的时间外,所有文件都以成文日期为生效时间。

事由:指一篇公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试行:试验性的办理。一些目前先行办理,执行一段时间后将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修改的文件(主要指工作计划、方案、办法及避暂时性的规定等),要标题后面加()注明“试行”二字。

是:肯定,属判断词。公文中多用“是”以表示肯定判断。例如:“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如开这次会议是完全必要的。”# {) ]/ C8 o! v& s6 h$ Z- ~. |

收悉:收到、知道。多用于复函的开头,例如:“****年 4月1日你局来函收悉。经研究,同意??”

受命写作:公文写作特点之一,指遵命撰写文件。) `# S& k' ?, S/ m$ Z9 s$ o 思路:写公方思考的线索,是作者对客观世界如何观察、理解、认识的反映。3 T4 ?6 `* r2 S

特此:特地在这里,一是常用通知、“三告”(公布、布告、通告)、“三令”(令、命令、指令)、决定等指令告知性文种的开头与主体之间的过渡,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特此命令如下:”、“特此布告如下:”;二是用于报告、通知的结尾,例如:“特此报告”、“特此通知”。

特:特地。通常用于公文的开头与主体之间的过渡句,例如:“特通知如下:”、“特决定如下:”、“特作如下决议:”等。6 i6 a4 q2 r- p 提前句式:公文写作的句法特点之一。在公文中有一种由“将”字所构成的第十宾语提前句式,称为“提前句式”。比如批转、转发文件时,一般采取提前句式,即把被批转、转发的文件名称提到“现将”之后(例如现将省委《关于加强信息工作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研究处理),以起到良好的修辞效果。如果不采取“提前”,上面这段话的写法是:“现转发给你们省委《关天加强信息工作的通知》,请研究办理”,这段文字就显得平淡。4 U: m0 {0 {6 m4 X( K\

条款:公条列项,法规性文件分条列举的项目,如第一条第二款。0 v/ u( r0 p) Z0 w2 ^8 z% h8 X8 u

条文:法规文件所列的条目。

妥否:是否妥当,正确与否。多与“请批示”连接在一起,组成:“妥否,请批示”,作为请示的惯用结尾用语。5 D7 V$ x5 k/ }

望即:希望立即。多用于下行文,属期望性用语,例如:“接此通知后,望即组织领导干部认真学习。??”

为:公文中常用的介词之一。用以表明制文的目的、原因。多在公文的开头处使用,放在某一句子前面以构成目的句。例如:“为保障民用航空的安全,防止劫持、破坏民航飞机和破趟民用航究设备事件的发生。??特通知如下:”

为荷:带有感谢的意思,信函的结尾用语。% c1 U# T: f5 `2 W& k' a

为了:公文中常用的介词之一。与“为”的使用相同。例如:“为了明确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特制定本条例。”5 e& @. v. R8 z( [

为要:是必要的。公文中的期望性用语,多用于行文的末尾处。例如:“各单位对此决定的贯彻,不准打折扣,应原原本本地传给群众为要。”

文风:是公文写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文章的作风。优良文风的基本特征,就是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中指出的“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文约事丰: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含意,它是使公文达到方简意明的主要手段。

文种:指对具体的公文,按其性质和用途的不同划分为若干种类,并为每种公文规定了固定的名称,即文种的名称,简称文种。( Q1 e' V* m( |; f. i- G7 [) a9 i

务必:必须、一定。主要用于下行文,属指令性用语。例如:“务必认真贯彻执行”、“务必参加会议”。+ K8 A. _/ K& u3 H

现将:此刻和把的意思,属公文中常用的介词之一,公文写作中使用该词,一是用以表明对象,如批转、转发(或颁发、印发)性的通知、通报,其开头的表态用语处通常使用“现将”一词,例如:“现将国务院《关于制止商品流通中不正之风的通知》转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二是用于过渡,多在上行文及总结、计划中使用。例如:”现将我们的主要做法报告如下“。( y\

校对:公文印制过程的程序之一,是保证公文印制质量的重要环节。一般包括:毛校、初校、二校、三校、核红等。- |1 K\ 行文:指的是一个单位给对方单位行文。

严禁:严格禁止。其意与“禁止“一词基本相同,只是语气更加严格、坚定。

业经:业已经过。属公文中的雅语,多用于表示某一项事已经办完。例如:“此方案业经上级核准,特予以公布。”

以至:到,直到。用于时间、数量、范围的延伸和扩大。( i+ X3 D: W7 M8 N6 f% n% D! Y# N

以致:弄得,由此而造成。公文中常用此语引出结果。例如:“该人由于不断赌博,不听劝告,以致家庭不和,妻子提出与其离婚。”

议题:会议研究的主要题目。写作“会议纪要”,应在开头处写明议题。 由于:因为的意思。公文中常用的介词之一,用以表明原因。例如:“由于缺乏明确的制度,从而造成仓库管理混乱,一批贵重物品被盗。”

正文:是公文具体叙事、明理、提要求、讲主张、列措施、摆办法的文字表达部分。 知照:通知对方。一般称通知、通告、通报等为公文的知照性文体。, t# K0 Q$ h. |3 W- Q; p

制订:制作、订立。公文中习惯用于具体规章制度的订立。例如:“最近一个时期,我们单位相继制订了防火、门卫等安全管理制度。”

制定:制作写出。公文中习惯用于较大场合,以制定党和国家的路、方针、政策、法律和法令等。例如:“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我们制定了新时期党的总任务和政治路线。” 制止:控制住,公文中的祈使用语。多用于指示性通知的今后意见和要求部分。例如:“坚决制止投机诈骗案件的发生。”9 b/ f+ Z0 P6 S\ 重后句式:即重点后置。公文中常用句法之一。例如:“请示”通常所使用的结尾用语:“如无不妥,请批转有关单位执行。”其文意的重点并不在“如无不妥”上,而是在“请批转??执行”,因为后半句话才是作者的用意所在。7 }$ z& y+ H/ }/ h! g2 o1 \\4 S 兹介绍:现在介绍。

兹因:现在因为。多用于通知的开头,用以说明问题的缘起。例如:“兹因入夏以来,一些市民随便下海河游,影响船舶正常航行,特作如下规定:”

自我说明:由公文的作者直接在文中(一般在文中开头处)交待制发本公文的目的、依据或意图。- K% f r b$ m& N$ u7 F

总分式:公文外在表现现形式之一,即外形分为两部分:一是总述部分,即开头段落,在这个部分里或概述总的工作情况,或提出总的要求和想法,或起句意,写明全篇公文的主旨;二是分述部分,即公文的主体,在这个部分里,将按照开头总的情况和要求,归纳成若干具体条项,分别进行叙述和说明,它是总述部分的具体化。

遵照:公文中常用的介词之一,用以表明根据。一是多用于公文的开头,以表示办理某一事项和进行某一工作的依据所在。二是往往和“执行”、“办理”等指令性的动词相连接。& t- l+ X; h- L3 P* x2 a& f

公文语言特点

(一)大量运用介词结构

介词结构即介词词组,它在公文中的使用是常见的、大量的,并由此形成较为稳定的、程式化的表达句式。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表达根据、方式的,如“根据”、“遵照”、“按照”、“依照”、“通过”等;二是表达对象、范围的,如“对”、“对于”、“关于”、“将”等,其中“关于”的使用在公文标题中已经成为定型化的词素;三是表目的、原因的,如“为”、“为了”、“由于”等。这些介词通常与其后面的宾语并连使用而构成介词结构,在句子中充当定语或状语。

(二)专用词语和文言词语的广泛运用

如前所述,公文写作中要经常使用专用词语,主要有如下几类:

1.称谓语。即公文中对不同的行文对象的特定称谓用语。常见的有“贵”、“该”、“各”、“本”、“我”、“你”、“他”等。写作时,应当根据不同的行文方向和隶属关系,恰当选用,不可随意为之。

2.起首语。即公文的开篇语,它在文中的位置,关系重大。公文写作不可不重视起首语的运用,因为它是行文先锋(开头)的“尖兵”,直接关系到全篇公文的命运。公文中常用的起首语大体上可分为四类:其一,表目的的,如“为”、“为了”等;其二,表根据的,如“根据”、“遵照”、“按照”、“依照”等;其三,表原因的,如“鉴于”、由于”、“随着”等;其四,表态度、方式的,如“兹定于”、“兹有”、“兹派”、“兹将”、“兹介绍”、“欣闻”、“欣悉”等。

3.经办语。常用的有“拟”、“拟定”、“拟于”、“拟子”、“草拟”;“布置”、“部署”、“计划”、“决定”、“安排”、“审定”、“审核”、“审批”、“审签”、“批阅”、“批复”;“出示”、“出具”、“赋予”、“付诸”、“会同”、“会签”、“会审”、“会晤”;“实施”、“施行”、“公布”、”颁布”、“发布”、“颁发”、“颁行”;“报请”、“报告”、“报批”、“报呈”、“呈请”、“呈阅”、“旱签”;“递交”、“申报”、“递送”、“送审”、“传阅”、“提请”;“准予”、“签发”、“签署”、“签证”、“签字”;“业已”、“业经”、“报经”、“业于”,等等。这类专业术语数量颇多,不胜枚举。 4.时间语。常用的有“最近”、“目前”、“不久前”、“迅即”、“时限”、“时效”、“时宜”、“顷刻”、”过去”、“现在”等等。这些时间语,多系表量模糊而表意准确的模糊语言。 5.期清浯。常用的有“请”、“务请”、“恳请”、“即请”、“请子”、“请示”;“希”、“希望”、“务希”、“即希”、“尚希”、”尚祈”、“尚盼”、“尚望”;“接洽”、“商洽”、“商定”、“商议”、“商酌”;“须即”、“须经”、“务须”、“应子”、“应当”、“悉力”、“悉心”等。 6.向问浯。常用的有“当否”、“妥否”、“可否”、“是否可行”、“是否同意”、“是否妥当”、“意见如何”等。

7.表意语。常用的有“应”、“拟”、“责成”、“批准”、“同意”、“欠妥”、“不妥”、“照办”、“禁止”、“取消”、“力戒”、“力避”、“切勿”、“切记”、“严惩”、“严厉”、“查询”、“查勘”、“查证”、“酌定”、“酌办”等。

8.谦敬语。常用的有“承”、“承蒙”、“不胜”、“大力”、“通力”等。

9.过渡语。即公文层次或段落以及语句前后之间的连缀语。常用的有“为 此”、“现将”、“特作”、“基于”、“对此”、“据此”、“总之”、“由此观之”等。

10.结尾语。即位于公文结尾部分的固定性语句,具有使行文显得简洁凝炼、典雅庄重的功用。常用的有“此令”、“此复”、“特此通知”、“特此报告”、“希照此办理”、“请即遵照执行”、“现予公布”,“妥否,请批示”、“请予函复”、“为荷”等。 除此之外,公文中还要运用大量的文言词语,如“拟请”、“承蒙”、“为荷”、“兹有”、“值此”、“经由”、“贵(厂)”、“此布”、“是否”、“为此”、“尚”、“悉”、“若干”等,不胜枚举。这些文言词语多是由古汉语发展演变而成,并且经过长期发展,在公文中使用广泛,且具有专门性。

(三)句式的灵活多样

这是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的又一显著特征。主要有以下四类:

1.文言句式。现行公文中文言句式的类型不是很多,但其使用频率相当高,最常用的是“凡??者(的)”。例如:

(1)“这些人员中,凡有一技之长,而无反动行为或严重劣迹者,民主政府准予分别录用。”(《平津前线司令部约法八章》)

(2)“凡进入或者经过中国领陆、领水、领空的外国人和外国的航空器、船舶、车辆、物资、生物等,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环境条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上述两例中的“凡??者(的)”是文言句式的一种,从逻辑角度讲,具有表“全称判断”的功用,表明所有这一类型的人或事物全部包括在内,毫无例外。同时,它还使行文具有庄严色彩。此外,应当注意,“凡—?·的”除具有表全称判断的作用外,还往往带有贬义。 2.非名词性词语充当宾语的句式。一般来讲,作动词宾语的应当是名词性宾语,但公文语体中却有一些带非名词性宾语的动词,如“严禁”、“予以”、“禁止”、“给予”、“严加”等。它们与被支配动词组成动宾结构,如“严禁公款私存”、“给予适当奖励”等。如果动词性宾语不止一个,使用时应注意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以使表达趋于周密、庄重。例如“分别予以教育、警告、罚款、行政拘留,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语意由轻至重依次递增,视违法行为的具体情况和严重程度分别给予不同的处理。

3.无主句。无主句也属常用的句式,它多见之于法规性文种之中,如条例、规定、办法、章程、守则等。其作用在于既能明确表义,又能使文字表达简洁凝练。这些文书的执行主体或遵行者通常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对于涉及国家机密的证据,应当保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其执行主体显然系国家机关及有关人员,不言自明。 ’

4.长句。长句是指字数多、形体长、内涵丰富、结构复杂的句子。公文中长句的使用频率颇高,主要能使语意表达详尽充实,准确严谨、气势畅达;还可使全文结构紧凑,语势坚定有力。例如:“今天,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中国各族人民包括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衷心敬爱的领导人,举世闻名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保卫世界和平事业的久经考验的前驱,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宋庆龄同志。”

此例中宾语的中心词“宋庆龄同志”之前是由六个部分组成的大联合词组,全面、具体而又高度概括地对宋庆龄同志的伟大一生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使用长句要注意句中各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既要按恰当顺序排列,又不能彼此包容和交叉,同时,还要避免顾此失彼,照应失周,搭配不当。 (四)大量使用联合词组充当句子成分

联合词组是现代汉语词组的基本结构类型之一,一般由两个或几部分构成,各部分之间有并列、顺承或选择关系,它在公文中尤其是在法规性文种中被广泛使用,不仅能使论述周全、严密,而且还能使表意明确、简要。

联合词语在公文中可以充当下列各种句子成分:

1.作主语。例如“工厂、企业、机关、学校、街道里弄都有责任积极宣传禁止赌博的法律、法令”。(XX市公安局《关于禁止赌博的通告》)

2.作宾语。例如“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野生植物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作宾语。例如“严禁非法制造、私藏、贩卖和携带枪支、弹药、雷管、炸药、土枪、匕首、刮刀等凶器。”(XX市公安局《关于收缴犯罪凶器的通告》)

4.作定语。例如“严禁食品在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存储、销售过程中的污 染。”(《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通过上述,可以看出,充当不同句子成分的各个联合词组,其内容各组成部分都按一定范围依一定逻辑顺序排列,由“类义词”组成;同时,它又是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句子成分的,从而在句子成分配合关系上改变了该词组各成分跟组外其余成分分别配合的状况,简省了句子的重复成分,使表意简洁精炼,概括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