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教案(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示范教案(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b49723df111f18583d05aff

http://www.zhnet.com.cn 或http://www.e12.com.cn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设计

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俄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任何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本单元主要讲述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进行探索和创新,讲述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的历史。共分为2课内容:即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着重为学生分析如下内容:了解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掌握“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其利弊、认识这一的模式僵化是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了解掌握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苏维埃俄国诞生后,摆在俄共面前有两大任务:巩固政权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完成这两大任务的过程中,俄共先后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922年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在他执政时期,国家经济政策改变,开创了以高度集中为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即“斯大林模式”。本节分三目内容,对上述经济建设的探索作了诠释。第一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介绍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背景及其内容,归纳其特点。第二目“新经济政策”,分析了这一政策实施的背景,介绍了它的内容和意义,从而指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第三目“斯大林模式”,重点介绍了“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和利弊,充分肯定了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同时指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日益僵化,是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教学难点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新经济政策为什么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的探索;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教学方法

本课讲述了苏俄和苏联早期经济建设的探索,教学中结合多媒体,主要以创设情境、问题探究方法为主,结合谈话分析、解析史料、历史比较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归纳该政策的特点。

(2)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简述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3)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比较,引导学生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从而了解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表现、利弊进行讨论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辨能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zhnet.com.cn 或http://www.e12.com.cn

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被迫性、必然性和不彻底性;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2)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分析,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从而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斯大林。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情境导入

播放一部反映十月革命后初期俄国历史的电视剧,剧中有这样一个场面:一位瘦弱的老农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里,面前摆着两个装满农产品的袋子,显然是在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老农似乎有所顾虑,经常四处张望。

(网址:http://beta.verycd.com/groups/newsreel/27876.topic) 合作探究:同学们能找出上述场景中的不正常之处吗? (1)摆地摊应在人多的地方,不应在偏僻角落。 (2)商品应醒目地摆放,不应放在袋子里。 (3)凭劳动赚钱天经地义,为什么要有所顾虑呢? 合作探究:我与大家有同感,这是为什么呢? 自主学习:不知道。

过渡:《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这一课将告诉我们答案。 情境导入

播放《列宁在1918》中的镜头,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到首都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饥饿而昏倒。

(网址:http://www.56.com/u75/v_MTM1NjIyNzI.html) 合作探究:影片中反映了苏俄当时面临什么情况?

自主学习:严重缺粮。 合作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新生的苏维政权能不能经受这一严峻考验,又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呢???在本堂课中,同学们将找到答案。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推进新课

合作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94本课的导言。 问题情境1: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临的形势。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 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国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口在反革命势力控制之下,即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8月30日,恐怖分子刺杀了彼得格勒肃反委员会主席乌里茨基。同一天在莫斯科又谋刺列宁,列宁身受重伤。

材料二 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

材料三 1918年5月,5万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发动叛乱。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进攻;1919年3月,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将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zhnet.com.cn 或http://www.e12.com.cn

高尔察克在英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1919年夏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将军邓尼金指挥的白军为主,英法等国派军队参战,从南方向莫斯科发动进攻;1920年4月,协约国怂恿波兰军队进攻苏俄。

提问: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临什么样的形势呢?

学生回答后总结: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正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却要面对如此严峻的背景。

(板书)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合作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94本课正文。

问题情境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特点是什么? (板书) 2.内容

3.特点

自主学习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 贸易:取消自由贸易(物物交换),除此之外,为保障劳动力的供给还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合作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什么特点?

自主学习2:它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问题情境3: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板书) 4.评价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 “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

——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的评价 材料二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三 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

国家征购价 国家零售价 黑市价格 6卢布 30卢布 200卢布 材料四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材料五 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zhnet.com.cn 或http://www.e12.com.cn

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学生回答后总结:

(1)特殊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

(2)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3)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4)但是,实践证明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一些措施(如国家垄断全部经济、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平均分配等)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合作探究:1918~1920年,苏维埃国家进行了粉碎国内反革命叛乱和协约国武装干涉的革命战争,捍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三年艰苦的内战结束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依然适应苏俄以后的发展呢?请看下列材料。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 ??最严重的事件是,作为彼得格勒门户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反布尔什维克政府的兵变。这里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十月革命中,曾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支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1921年初,他们出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在基地举事,提出“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的口号,夺取了当地政府的权力。

材料二 正是这次兵变使列宁认识到,共产党的农业经济政策存在重大错误,必须果断地根本扭转。列宁当时告诉党:“农民曾经不得不去挽救国家,无报酬地缴纳余粮,但是它现在已经经受不住这样的重担。”

材料三 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1920~1921年度的粮食

收购量却翻了一番,而农民获得的代价仅是一些贬值99.5%的“彩色纸片”。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农民已不堪忍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

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更为严重的是,2月28日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他们抛出了“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参加叛乱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的情绪反映了农民是何等的不满。

分析材料得出结论:战时共产主义不再适应苏俄的发展,同时概括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问题情境4:概括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板书)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学生依据材料归纳,教师总结: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

(1)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俄共(布)需寻找新模式。

问题情境5:概括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板书) 2.内容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