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保证学生学习成绩长远发展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浅谈如何保证学生学习成绩长远发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b4f5f1afc4ffe473368ab2f

浅谈如何保证学生学习成绩长远发展

——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刻不容缓

阜南县王堰镇中心学校:常丹丹

【内容摘要】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智力因素给予了过多关注。国内外的许多研究结果表明,非智力因素对成绩的影响更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非智力因素具体、系统的措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学习的效果,也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学业成绩; 一、引言

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之下,考察教学和学习效果的主要指标是考试成绩。影响考试成绩的原因有很多,目前国内外学者做过许多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学生的非智力水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学习成绩。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推孟等人曾对1500名智力超常者进行了长达50年的追踪研究,并对其中最成功和最不成功者各抽取150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这两类人,虽然都具有超长的智力,但结果悬殊,关键在于“个性”这一非智力因素。 曾有教育调查团到美国考察其基础教育情况,得出的结论是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教育

水平将超过美国,然而多年以后中国的教育水平仍然远落后于美国的教育水平。其原因在于中国对于智力因素给予了太多的关注,实行的是应试教育,而忽视了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目前国内外对非智力因素研究已有很多,但国内的研究大多较零散,缺乏系统性。鉴于非智力因素的对学生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长远来看也包括学生的终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办法提出了系统和深入的思考。 二、文献综述

(一)非智力因素的定义回顾

“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于1935年首次提出的,但当时并未引起多大反响 。后来,心理学家韦克斯勒(D.Wechsler)于1940年提出了“一般智力中的非智力因素”问题,并于1950年发表的论文《认识的、欲求的和非智力的智力》中阐述了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从此非智力因素为世人所公认。在韦克斯勒看来,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人的气质和人格因素,尤其是人格因素,还应该包括先天、认知和情感的成分,但在韦克斯勒的概念中非智力因素还只是智力因素的一个部分 。

非智力因素在我国最早是由吴福元于1981年提出的。但直到1983年,燕国材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后,非智力因素才在我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界产生强烈反响 。根据燕国材的定义,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

它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五种心理因素组成;具体的非智力因素,它的组成因素主要有12种: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

虽然学界对非智力因素的定义不同,但从教学的可实践角度来看,燕国材所定义的具体的非智力因素的具有具体化、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因此本研究采纳的是这样定义。

(二)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回顾

在国外,最早正式提出非智力因素与智力测验成绩之间关系的是亚历山大教授(1935)。在测验和试验过程中他发现在大量的智力测验中很多相关变量被忽视,这些变量即被试者对作业的兴趣、克服困难的坚持性及其企图成功的愿望等对测验成绩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之后在80年代以前,西方心理学者始终围绕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关系”这一问题从理论上开展研究。80年代以后,心理学家们开始建立理论模型来解释非智力因素与认知活动的关系。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在国内也不少见。李洪玉和阴国恩(1997)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出了非智力因素水平与学习成绩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王金丽(2000) 通过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贡献率的分析得出,智力对学习成绩的贡献为21%,非智力因素的贡献率则为59%。杨莲清(1998) 对94名入学初期的学生进行测量发现,有恒性、稳定性、聪慧性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而敏感性与学业成绩呈负相关。此外,许多研究也表明非智力

因素对于智力水平在中等以上的学生起到的作用更大。 而且,过高或者过低的非智力水平都会都学习产生不好的影响。

三、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重要作用是非间接的,其作用包括:对学习产生持久的动力和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塑造坚强的自制力、恒久的毅力和可贵的独立性和可以弥补智力因素方面的缺陷等。 (一)对学习产生持久的动力和热情

非智力因素中的成就动机、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会对学生产生成功欲望和获奖的动力。获得成功的冲动使得学生更愿意接受学习的刺激,学习兴趣就越高。成功欲强的人往往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也越强,他们能够抵御外界环境的干扰,即使遇到困难也不易退缩,从而集中精力搞学习。学习动力可以来自外部,如奖励、竞赛等,也可以来自非智力因素。就持续性而言,前者是短暂的,后者则是持久的。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能够准确估计自己的实力是建立自信心的前提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特殊环境,如果自己的知识面狭窄,理解能力较差,家庭环境不好或者成绩不理想等情况,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又进一步导致了上课效果较差,害怕请教问题,对教学任务也无兴趣,这种情况对学生会产生恶性循环,实质是对学生的摧残。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非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对事情看待比较客观,能够正确看待自己,有着良好的自信心。自信心强的人即使遇到困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