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笔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中药炮制学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bb17ce065ce05087732131a

食盐应为白色,味咸,无可见外来杂质等。

5.生姜汁 作用:性味辛,温。具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解毒、缓和药性等作用。药物经姜汁

制后能抑制其寒性,增强疗效,降低毒性。(半夏)

6.甘草汁 作用: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增溶等作用。药物经甘草汁

制后能缓和药性,降低毒性。(半夏)

7.黑豆汁 8.米泔水 9.胆汁 10.麻油 二、固体辅料

1.麦麸 作用:健胃益脾、缓和药物燥性、矫臭、增强疗效,使色泽均一。常以麦麸制的药物有枳壳、

枳实、僵蚕、苍术等。

2.稻米 作用:健脾和胃、补中益气,除烦止渴,止泻利,降低毒性和刺激性。①炒制药物; ②用

于指示炮制程度。

3.白矾(又称明矾) 作用:降低毒性、增强疗效、祛痰杀虫、防腐。(半夏)

4.蛤粉 作用:清热利湿、化痰软坚,使药物质地酥脆;常用来烫制阿胶、鹿角胶等胶类药物。 5.滑石粉 能利尿,清热,解暑。

6.土 作用:温中和胃,止血,止呕,止泻,能降低药物的刺激性,增强药物疗效。

7.河砂 常作为中间传热体拌炒药物,温度高、传热快,受热均匀。作用:①便于粉碎和利于煎出有效成分▲; ②破坏药物毒性成分,除去非药用部位;常用来炮制马钱子、穿山甲等。

8.豆腐 9.朱砂

第五章 中药饮片的质量要求与储藏保管

1.中药饮片的质量要求(必考)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主要项目包括名称、来源、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贮藏等

A.性状 片型——切制后的饮片应均匀、色泽鲜明、表面光洁、片面无机油污染,饮片中无整体、长梗、无连刀片、掉刀片、边缘卷曲等不合格的饮片 粉碎粒度——粉粒均匀,无杂质 色泽——符合该饮片的标准,且应均匀 气味——本味与辅料的味

B.鉴别 目的:辨别中药饮片的真伪

经验鉴别:采用直观方法观察饮片的色泽、纹路、气味、性状等

显微鉴别:分为组织鉴别和粉末鉴别

理化鉴别:利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对中药饮片中所含某些化学成分进行的定性鉴别实验 指纹图谱技术

C.检查 包括净度、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毒性成分、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等

净度:检查方法:去定量样品,拣出杂质,草类、细小种子类过三号筛,其他类过二号筛。药屑,杂质合并称量计算。

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包括铅、砷、汞、镉、铜 酸败度:通过酸值、羰基值、过氧化值进行量化

D.浸出物 指中药饮片用水、乙醇或其他适宜溶液进行浸提,测定浸提所得的干浸膏重量 E.含量测定 分为有效成分与有毒成分的测定 巴豆霜中的巴豆油含量为18%-20%. F.中药饮片的包装

2.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 A.质量检验人员(QC)的配备 B.主要检验仪器和设施的配置 C.制定企业质量标准和检验操作规程 D.质量检验与留样观察 E.建立标本室 3.中药饮片的质量管理(QA) 4.饮片贮藏中的变异现象

A.发霉 B.虫蛀 C.变色 D.气味散失 E.粘连 F.自燃 G.腐烂 鲜活中药

H.泛油(MJ) 又称走油,是指含挥发油、脂肪油或糖类等成分的中药,因受热或受潮后在其表面出现油状物质和返软、发粘,发出油败气味等现象。

I.风化 指某些含结晶水的矿物类药物,因在储存中长期与干燥空气接触,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J.潮解 指某些含糖或盐类的固体中药在高湿环境中吸潮,使其表面湿润,返潮,甚至融化成液体的现象

5.对抗同贮法(MJ) 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贮或采用与一些有特殊气味的物品同贮,以防虫、防霉及防变色的储存方法 例子:牡丹皮与泽泻、山药、白术、天花粉同贮;花椒、细辛、荜

澄茄等与蕲蛇、金钱白花蛇、鹿茸、乌梢蛇、蛤蚧、全蝎、海马、海龙等同贮;人参、西洋参、党参、沙

参、三七等参类与细辛同贮;明矾与柏子仁同贮;冰片与灯心草同贮;大蒜与土鳖虫、斑蝥同贮;筚澄茄与吴茱萸同贮;筚澄茄、丁香与人参、党参、三七同贮;滑石粉、米糠与鹿角胶、阿胶等动物胶类同贮。

第八章 净制

1.净制: 中药材在切制、炮炙前,选取规定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位、杂质及霉变品、虫蛀品、灰屑等,使其达到药用纯度标准的方法。 目的 A.除去杂质,泥沙及虫蛀霉变品

B.进行大小分档,便于进一步切制和炮制

C.分离药用部位,更好发挥药效 如扁豆仁与扁豆衣;莲仁与莲衣

D.除去非药用部位,保证用药剂量准确 如树皮类药材在炮制前刮去其粗皮;巴戟天,远志等除去内心

2.清除杂质的方法:挑选、筛选、风选(依据其质量的差异)、水选和磁选 3.清除非药用部位,其主要的依据为清代的《修事指南》 可分为以下几类A.去根去茎 B.去皮壳

C.去毛 根茎类药材如狗脊,骨碎补等,一般用砂烫法将毛烫焦,再撞去,筛除;动物类药材如鹿茸,火燎去毛法;叶类药材如枇杷叶,用棕刷刷去绒毛;果实种子类药材如金樱子,在产地用手工挖净毛与核;苍耳子表面具倒刺,常将刺炒焦,在碾去。

D.去心 包括巴戟天、五加皮、白鲜皮、地骨皮、牡丹皮、香加皮、桑白皮(远志筒主要出口) E.去芦 包括川牛膝、牛膝、西洋参、地黄、仙茅、苦参、山药、续断、玄参、赤芍等 F.去核 G.去瓤 H.去枝梗 I.去头尾足翅 J.去残肉

第九章 饮片切制

1.饮片(Ph.c)(MJ):凡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 饮片切制:将洗净后的药物进行软化,切成一定规格的片、丝、块、段等的炮制工艺 2.饮片切制的目的 A.便于有效成分煎出(主) B.利于进一步炮制 C.利于调配和制剂 D.利于储存 E.便于某些中药的鉴别 3.药材的软化

原则:少泡多润,药透水尽

常用的水处理方法:A.淋法 适应于气味芳香、质地疏松的全草类、叶类、果皮类和有效成分易随水

流失的药材 B.淘洗法 适用于质地松软,水分易渗入及有效成分易溶于水及芳香药材 C.泡法(少

用,常与润法合用) 适用于质地坚硬,水分较难渗入的药材 D.漂法 漂去有毒成分,盐分及腥臭

异味,适用于毒性药材,用盐腌制过得药物及具腥臭异常气味的药材 E.润法(用的最多) 常用的润法有:a.浸润——以“药透水尽”为准b.伏润/闷润c.露润

软化程度的检查:A.弯曲法——长条状药材 B.指掐法——团块状药材 C.穿刺法——粗大块状药

材 D.手捏法——不规则的根及根茎类药材 E.刀切或折断法——团块状、长条形及不规则的根及根茎类药材

4.饮片的类型及规格:A.极薄片——厚0.5mm以下 B.薄片——厚1~2mm C. 厚片——厚2~4mm D.斜片——厚2~4mm,适用于长条形而纤维性强的药物 E.直片/顺刀片——药材长轴与刀片平行 F.细丝——2~3mm,适用于树皮类药材 G.宽丝——宽5~10mm,适用于叶类及果皮类药材 H.段——草质茎类药材 I.块/丁 J.颗粒 K.粉末

5.药材干燥的方法:A.自然干燥 B. 人工干燥——一般药物干燥以不超过80℃为宜,含芳香挥发性成分的饮片以不超过50℃为宜。

第十章 炒法

1.炒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于热锅内,连续加热,并不断翻动或搅拌,使之达到规定程度的炮制方法。分为清炒法和加辅料炒法。清炒法又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三种。 2.火力(MJ):指所用热源释放出热能的大小强弱,习惯分为文火、中火、武火及文武火。 火候(MJ):指炒药时锅的预热温度、炒制火力、时间及药物形、色、气、味、质变化的程度。

3.炒制的操作方法:预热→投药与翻炒(均匀翻炒,亮锅底)→火候与出锅(观颜色、闻气味、听声音、看形状变化DX)→后处理(及时筛去辅料,摊开晾凉) 4.炒黄——文火炒

炮制目的:A.增强疗效——王不留行、芥子 B.缓和或改变药性——牛蒡子、莱菔子 C.降低毒性或消除副作用——苍耳子、白果 D.矫臭矫味——九香虫

E.利于储存——芥子炒后破坏其分解酶,得以保存其苷类成分 特例:莱菔子——炮制作用为生升熟降 王不留行——用中火炒至爆发率达80%以上为宜

苍耳子——用中火加热,炒至深黄色,刺焦时取出,碾去刺

5.炒焦——中火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色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具有焦香气 炮制目的:A.增强药物消食健脾止泻的作用 ——“焦三仙”(山楂、麦芽、六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