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认知语言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bb2b5cca21614791611286f

上有通讯设备”。“我不会伤害老虎”蕴含着“老虎会受到人的伤害”的命题成分。“武松是打虎英雄”蕴含“老虎是祸患”的命题成分。

认知模式的基础是特定的知识框架。而知识框架往往基于身体的体验和社会经验。 范畴的建立和理解往住要参照特定的框架或社会认知模式。如“老姑娘”①的确定往往要参照下列框架或社会认知模式:

A 正常情况下恋爱是异性之间的现象 B 正常的婚姻是一夫一妻;

C 正常情况下达到婚龄就应该结婚;

D 正常情况下结了婚的人和同一个对象保持婚姻关系; E 正常情况下结了婚的女子生育子女;

F 正常情况下结了婚的女子养育子女并操持家务。

参照这个框架、模式,超过了社会公认的结婚年龄而未婚的女性就是“老姑娘”。 然而,超过社会公认的结婚年龄而未婚的女性.并非都可以称为“老姑娘”。如出家的尼姑、修女;未履行结婚手续,而充当“二奶”或被固定男子包养、同居的成年女性;离异的女性;丧偶的女性;作过变性手续的女性洞性恋女性。至于同性恋女性在中国算不算“老姑娘”,会有很大的争议。可见,“老姑娘”是个围绕典型成员构成的原型范畴,其边界有一定的模糊性。除了“老姑娘“原型之外,还有边缘成员。

上述模式是个理想模式。现实社会情况远比这个模式复杂。在特殊情况下,许多不符合模式的成员,为了指称上的方便,往往可以修改甚至删除理想化模式当中的某个方面,以便适应客观情况的要求,从而把某些本不在该范畴之内的成员改造为边缘成员。例如,淡化或删除模式A,那么同性恋女性也就属于“老姑娘”范畴了。淡化或删除模式c,那么尼姑、修女也就属于“老姑娘”范畴了。

因为“老姑娘”范畴所参照的框架或社会认知模式是基于“正常情况”,因此人们认为过了社会公认的结婚年龄而未婚的“老姑娘”往往“不太正常”,因此“老姑娘”往往含有歧视、侮辱的意味。这种“不正常”的偏见性stereotype会扩展和渗透到“老姑娘”的一切心理、性格和行为方式当中。如:

不要跟她一般见识,她是个老姑娘。 你怎像个老姑娘一样刻板?

她那么冷漠,难怪到现在还是个老姑娘。

感情丰富之所以在人们眼里不属于老姑娘,是因为社会模式当中的D、E、F激活了老姑娘“无事自忧、小题大作、过分刻板和拘谨、感情冷漠”的stereotype,而stereotype是通过部分特征来理解老姑娘的整体,从而形成了转喻模式。

有意思的是,无论是汉语的“老姑娘”,还是英语的spinster,都包含“过分谨慎、刻板、无事白忧、小题大做、为人刻薄”的消极成分,而汉语的“单身汉”和英语的bachelor则基本没有这些消极成分,起码也是中性含义。。东方和西方类似的社会文化模式一性别上的双重社会价值取向,导致了类似的范畴结构。而类似的范畴结构导致了“老姑娘”与spinster、“单身汉”与bachelor的含义的相似性。

认知范畴基于理想化的认知模式,是不同的命题模式构成的集束。所谓。集束”,是说这些模式之间往往缺乏共同的特征。大部分范畴都是不同的认知模式构成的集束,难以

找出贯穿在不同成员之间的共同特征。例如按照传统的语义特征分析法,“妹妹”的语义特征是这样进行分解的:

“妹妹”[+直系亲属][+同辈][-男][+年龄小于称呼者]。 但是这些特征并非满足“妹妹”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下列对象完全可以采用“妹妹”的称呼:

同辈的非直系亲属关系:如贾宝玉称呼林篱玉、薛宝钗; 男朋友称呼其女朋友;

社会中对彼此没有血缘关系的年轻女性的一般称呼: 此外还有:

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年龄小于称呼者;

同一个家庭内的被收养子女之间,没有血绿关系、年龄小于称呼者; 不同家庭完全没有血缘关系、同辈、年龄小于称呼者; .........

可见,[十直系亲属]这个持征。并不能对“妹妹”这个称呼构成严格限制。但是,没有血缘关系、年龄小于称呼者的同辈女性也并不都可以称呼“妹妹”。在以家族关系的称呼来拉近彼此关系的情况下,在非正式场合使用这一称呼比较常见。而在单位里,在会议上,在正式场合,对于没有直系亲属以及家族关系的女性就不能称呼“妹妹”。

这说明,“妹妹”是以典型化成员为核心的原型范畴特征分析法覆盖不了‘妹妹”的实际使用范围。

“妹妹”认知范畴的建立,依赖于下列杜会模式和背景: A 家庭成员之间有不同于非家庭成员的一套特定称呼语; B 同辈异性家庭成员之间采用相同的称呼;

C 非家庭成员在一定条件F可以采用家庭成员的称呼;

D 非家庭成员在一定条件下采用家庭成员的称呼可以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E 男性对没有直系、旁系亲属关系的女性称呼。妹妹”,往往意味着彼此之间建立了不寻常的异性关系。

“妹妹”的认知范畴是基于上述模式或框架而建立起来的。

但是上述模式并非充分条件。“妹妹”往往在“血缘模式”以及‘家庭模式”之外,衍生出非血缘关系和非家族关系的其他模式。

“妹妹”的认知范畴基于理想化的认知模式,是不同的认知模式构成的集束。这些模式包括:

A 血缘模式,“妹妹”包含直系亲属关系;

B 家族模式,“妹妹”是家庭内部的成员之一,但不一定有血缘关系,如生活在一个家庭当中异父异母的姊妹或养女跟其他同辈家庭成员之间;

c 远亲模式,“妹妹”是表亲同辈之间对年龄小于自己的女性的称呼;

D 恋爱模式。非家庭内部成员、非远亲关系的“妹妹”,是男性对情人的一种暖昧称呼;

E 对年轻女性的昵称模式,南方方言较为常见,如“打工妹”“外来妹”“川妹一湖南妹”,

F 社会准亲情模式,对当自己没有血缘、亲属关系的年龄小于自己的女性的称呼,以示双方关系密切。

”妹妹”的认知范畴基于理想化的认知模式,而这种理想化的认知模式反映了特定社会文化模式以及使用者对特定社会文化模式的参照过程中形成的认知经验。

一个范畴往往由不同的社会文化模式及其对应的不同的侧面构成。例如“妹妹”至

少包含了血缘模式、家族模式、远亲模式、恋爱模式、眠称模式、社会亲情模式等。

在后几种模式当中,尤其是社会准亲情模式的使用要参照许多因素,条件限制非常严格。

“妹妹”的认知范畴基于理想化的认知模式,是不同的认知模式构成的集束。这些模式之间缺乏共同的特征。例如模式A不符合B、c、D、E、F当中的任何一个;B不符合c、D、K、F当中的任何一个;c不符合D、E、F当中的任何一个;至于D、E、F之间更是没有任何共同之处。ABLDEF代表了“妹妹”的六种侧面。因此,在巧合的条件下,一个人可以有许多个不同类型的妹妹:一个亲妹妹(同父同母),一个再婚家庭的妹妹(同父异母、同母异父),一个领养的妹妹,一个表妹,一个恋爱当中的女性,一个或多个干妹妹或比自己年轻的要好女性朋友。当然,在所有这些“妹妹”当中,最典型的原型“妹妹”是A,其次是B。至于c后边的成员,由于离原型距离较远,语义不那么典型,因此往往对应着相应的专用称谓语,如“表妹”“阿妹”“干妹”“打工妹”“外来妹”“川妹”“湖南妹”等。

总之,“妹妹”的认知模式的核心是血缘关系和家族模式。但是以此为核心,还扩展为同父异母、同母异父、完全没有血缘关系、同一个家庭内的被收养子女之间,不同家庭完全没有血缘关系、异性之间的恋爱关系(你有几个好妹妹)的外围边缘成员。

“妹妹”这个ICM是一组个别的认知模式综合起来形成的集束。

第二节 范畴之间的关系——串联、并联和接口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