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权主义分析朱丽叶和崔莺莺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从女权主义分析朱丽叶和崔莺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bc27589a0116c175f0e4818

从女权主义分析朱丽叶和崔莺莺

外汉本101班 杨连飞 学号 1002402129

摘要:女权主义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现女权主义已发展成熟还在不断进步,但是在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女权主义也有萌芽。在外国古典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作品有体现女权主义的影子人物。王实甫的《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为中西爱情名剧经典之作。虽然写作时代背景不同,但从女权主义角度来看,朱丽叶和崔莺莺有着很多的相似点以及代表性。朱丽叶和崔莺莺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土,却都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妇女阻碍,成为坚持维护爱情的勇士。本文将从女权主义比较分析朱丽叶和崔莺莺的女权影子。

关键词:朱丽叶 崔莺莺 女权主义 反封建 一见钟情

一.不同时代的作者的写作意图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在描述张生与崔莺莺故事中人物性格最鲜明最具反封建的作品。王实甫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大约生活于元成宗贞元、大德年间(约公元1295-1307年,而西厢记杂剧大约作于元成宗大德三年至十一年间(约公元1299-1307年)。王实甫生活的年代是一个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蒙古族统治者和汉族封建地主联合起来对各族人民实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这一时代特征使王实甫通过一对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与封建礼教的矛盾斗争中鼓舞人们要为自身的幸福生活作斗争。而崔莺莺这一人物的重新缔造,也是很具有反封建的精神。在中国封建社会的背景下,父权主义一直占主体地位,中国古代女性也深受“夫为天,妻为地”、包办婚姻、禁足于闺房等封建礼教和地位压迫。崔莺莺这个生活在封建社会下的时代,被赋予打破包办婚姻、勇于追求爱情的反封建女性形象,具有深刻的意义,也是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王实甫的《西厢记》隔离近三百年的时间,《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的作品,那时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在写作上渐渐形成了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莉莎白女王统治时期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统一,经济繁荣。莎士比亚对现实中实现人文思想充满了信心。朱丽叶这一人物的缔造,给封建羁绊与传统势力带来了冲击,用他们以死相换的爱情给予歌颂。虽然其结局为悲剧,但整个剧的基调却是乐观、激越、明朗的。在剧中,朱丽叶有着西方女子特有的奔放,乐观的性格。她在封建时代下,不顾家庭的宿怨,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表现出离经叛道的精神。从女权主义看,不论是当时的封建社会还是近代,女性作为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主体,往往是不被承认的,只有依靠女性自己自强不息地自我奋斗才可能有成功的可能,朱丽叶和崔莺莺的反封建精神正说明了一点。

二、在爱情中分析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西厢记》中的两对主人公的故事有些许相似,我现从他们之间的爱情发展过程中探索两剧女主角如何体现女权主义。 (一)故事的开始

王实甫的《西厢记》语言优美,情节迭澜起伏,在环境与人物描写也堪称清丽。在第一本第一折,张生初见崔莺莺,张生是这样描述崔莺莺“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张生借故要住普救寺,于崔莺莺烧香时,与其对诗。在“月下联吟”这一场,崔莺莺听到张生吟诗时,怦然心动,惊喜之余马上应韵而利,“兰闺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表现出莺莺对眼前在封建礼教下的空虚和寂寞生活的极度不满。被困于闺房的莺莺还被老妇人派红娘来盯着,开始有了反叛厌恶之意,直道:“俺娘也好没意思”。从此可以看出对张生一见钟情的崔莺莺内心已开始对封建礼教有抱怨,但是深受封建教育的她此时还没有反抗之意。相似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是一见钟情,深陷在

罗瑟琳的苦恋中的罗密欧为了见到心爱之人而去参加仇人凯普莱特家的晚会,在舞会上看见朱丽叶,起初他并不知道她是仇家的女儿,他们欢快地交谈,深深地爱上了对方。朱丽叶说:“神明的手本许信徒接触,掌心的密合远胜亲吻。”仅一次见面,朱丽叶就表现出奔放和欢喜。在西方,女性并没有向东方女子那样深受拘束。但事后,朱丽叶知道罗密欧是仇人的儿子时,表现得十分痛苦。从此可以看出朱丽叶对爱情的渴望,才十四岁的她被俊朗的罗密欧迷住了,但是在她面前的还有世仇的煎熬。朱丽叶和崔莺莺在故事开头就分别和主人公一见钟情,崔莺莺的含蓄说明了东方女性的封建礼教要比西方要多,而朱丽叶的痛苦主要来源于身后的世仇。从女权主义的角度来看,女性往往在父权社会力处于弱势,女性始终处于对男性的物质与精神依附状态,她们的命运往往掌控在他人手里,甚至于她们的感情是不可随意外露的。但是在封建社会下的朱丽叶和崔莺莺却有着女子少有的对封建礼教的反叛精神,让人心生佩服。

(二)在爱情过程中分析

《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的感情发展有着众多的曲折,第三本第二折,红娘将张生给莺莺的信偷偷放在镜台上等着小姐去发现。而在封建时代下,一个待字闺中的小姐如果轻易对一个男人表达爱慕之意,是被认为可耻的。因此那时的莺莺即使真的爱上了张生,但在红娘面前也要虚情假意一番,看到信后又对红娘发作一番,甚至写好信约张生约会后,还叫红娘不许再这样。这样的情节表现了崔莺莺虽然心里大胆地爱着张生,但封建礼教相国小姐的身份让她不得不“假”一番,虽然崔莺莺还遵循着封建礼教,但是这也是受封建传统教育的崔莺莺开始为自己的幸福而作斗争的艰苦过程。从莺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封建社会妇女地位被压迫的背景下,妇女可以为了爱情以及自身的幸福而奋起斗争。崔莺莺树立了一个在封建礼教压迫下的新女性觉醒的形象。相比之下,朱丽叶在爱情过程中则表现得十分坚定。她的爱热情奔放.。在阳台上她与罗密欧倾述衷情,“我的慷慨像海一样浩渺,我的爱情也像海一样深沉,我给你的越多,我自己就越富有,因为这两者都是无穷尽的。”面对爱情时,朱丽叶的真诚可以看出她的爱得炙热,“你一定看到我脸上的红晕,我真想遵守礼法,否认说过的话,可是这些虚文俗理,现在只好一切置之不顾了。”年仅十四岁的朱丽叶,勇敢点说出自己的爱,那样赤裸裸。在恋爱过程中,朱丽叶让自己忘记罗密欧是仇人的儿子,说“罗密欧,换个名字吧。”这样的朱丽叶表现极其乐观,真诚可爱的性格,之于朱丽叶的真诚,崔莺莺的作坊可能就相对比较假,但是崔莺莺的生活背景较黑暗,她需要一个相对艰难的斗争过程。虽然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崔莺莺和朱丽叶即使表达爱情的方式不同,但不难看出,他们都是可以为了爱情向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女子。但是,以现成熟的女权主义来说,她们只是为爱情的达成而作为斗争的最终目的,并没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更没有更高层的女权主义平等意识了。但是,她们在所处的封建社会下,能有自己的想法,不愿屈服与封建礼教,这样的行为在当时社会已是很大的突破。 (三)在感情高潮中分析

在《西厢记》中,崔老夫人的形象不仅仅是违背诺言的顽固的相国老妇人的,更是代表封建礼教的形象。张生与崔莺莺暗生情愫,张生本以为通过救莺莺与孙飞虎之手就能与莺莺共结连理。但事后,崔老夫人决口不提此事,只让二人以兄妹相称。从这可以看出,崔老夫人嫌弃张生是个落寞书生而不愿将莺莺嫁与他。崔老夫人深受封建思想影响,只希望女儿嫁给门当户对之人。在这样的情节下,掀起了本剧的高潮。在红娘的帮助下,张生与崔莺莺私定终生,这是崔莺莺反封建的壮举。在封建传统思想里,男女成婚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个封建女子私自向心爱的男子表达爱慕,也属“可耻”之举。“贞洁”在封建社会衡量一个女人好坏的主要标准,突破者要被整个社会唾弃。崔莺莺为了自己的爱情,勇敢以行为向封建社会提出反抗。这一反封建行为是女权主义在封建社会的反抗表现。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家庭仇怨是他们的最大的障碍,在封建社会下,人们都是听从以及按部就律,

有着封建的奴性和礼教。之前的朱丽叶以忘记罗密欧的仇家身份来麻痹自己,深陷于罗密欧的缠绵爱情中,但是深刻的社会现实将他们敲醒。在维罗纳广场的一场杀戮,罗密欧将朱丽叶的族兄提伯尔特杀死。事情发展使存在在他们中的矛盾更加尖锐起来。朱丽叶则处于矛盾的尖口,一边是她的族兄,一边是她心爱的人,深刻的现实要她在家庭仇杀与爱情中作选择。“我的丈夫活着,他没有被提伯尔特杀死,提伯尔特死了,他想要杀死我的丈夫!这明明是喜讯啊!”朱丽叶并没有在封建礼教和家庭仇怨下低头,对罗密欧的爱使她无比坚定和勇敢。朱丽叶在与罗密欧的诀别中,勇敢地将自己献身于罗密欧。虽然西方的思想没有像东方那样的拘梏,但在听从于封建礼教的现状下,并且朱丽叶身上还背负着家庭仇怨的情况,朱丽叶为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斗争的勇气,在女权主义的思想上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也是文艺复兴的思潮下的亮点。从朱丽叶和崔莺莺身上可以看到,一旦爱火在她们身上熊熊燃烧,一切的礼教刑法都显得虚伪,她们身上有着封建女性反封建的勇敢,她们的行为给压迫于父权社会下的女性带来希望,具有觉醒性作用。

三、结局

在《西厢记》的最后,老夫人得知张生与莺莺已私定终身,不得已将莺莺许于张生,但脑子里沉淀的腐朽思想的她要张生的得取功名才能迎娶莺莺,莺莺身处封建社会,自知封建势力的强大,也许她看到她这样的斗争得到的结果已是最佳了,在此可以看出,莺莺虽有反封建意识,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牢笼里,她的力量显得那样的稀薄,也折射出在旧社会妇女的痛苦命运。

朱丽叶的父亲应允帕里斯伯爵要与朱丽叶的婚约,朱丽叶面临着家庭的婚姻安排,深爱着罗密欧的她机智地与教父上演一段假死,她这一举动震撼人心,年仅十四岁的朱丽叶为了自己心爱的男子长相厮守,不惜用“死亡”来反抗父母的婚姻安排,与封建奴性反抗。在文艺思潮下,朱丽叶这个人物展现出巨大的光芒。

虽然两部剧的结局一悲一喜,但是两个女主人以她们自身的反抗精神给予封建女性光芒与指导,她们的勇敢正是体现女性主体意识在封建压迫下的觉醒,颠覆了封建礼教下女性的传统形象,还体现了女性为自己的幸福而向封建势力斗争的壮举。

参考文献:

《西厢记新论》; 寒声 贺新辉 范彪著;中国戏曲出版社; 《花间美文·西厢记》;余秋菊 吴国钦 著;汕头大学出版社; 《西厢记鉴赏辞典》;贺新辉 朱捷编;中国妇女出版社; 《西厢记》;王实甫著 《西厢论稿》;段启明 著;四川出版社;

《西厢记》研究与欣赏;蒋星煜 著/2009年1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威廉·哈慈里特著;顾钧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莎士比亚悲剧集》;【英】莎士比亚 著;朱生豪译;北京燕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