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c097a90f524ccbff1218442

三、情感对认知的影响

学生的认知发展一直是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以至于在现实教育中时有为追求认知目标而忽视或放弃情感教育的现象出现。其实,学习是认知与情感相互作用的有意识活动,由情感决定的学习意愿构成了学习活动的直接诱因。 “教育应把人的发展、提升看作是重要的教育目标,而关注人的情感发展是教育中的一个本源性、根基性的问题。因为只有情感才是真正属于个体的,它是内在、独特的,是人类真实意义的表达。”(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172页,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布卢姆也认为:“学生成绩差异的四分之一可由个人情感特征加以说明。”(王荔:《浅谈情感目标的评价意义》,载《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人类的认识活动与情感密切相关,在认识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情感性,它会极大地影响到认知活动正确、有序地进行。

虽然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但情感并不同于认知。认知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感反映的则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一种关系。只是情感总伴随着一定的认识过程而产生,没有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也就不会产生情感,即不会存在凭空产生的情感。因而往往只有在我们认识事物属性的过程中,才会感受到有的颜色、声音会使人愉快;当我们知觉到某种情境时,才会油然升起一种悲伤感或幸福感。而且,随着认识的发展,我们的情感也会不断发生变化,“知之深,则爱之切”即是鲜明写照。

同样,情感对认知活动也存在重大影响,在认知过程中也总是渲染着情绪、情感的色彩,情感影响到认知过程的方方面面。

(一)情感影响认知的选择性

情感具有选择功能,也就是说,情感具有影响一个人对客体选择倾向的效能。如,当一个人看书读报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指向自己有好感、有兴趣的内容上,这时情感就发挥了对认知活动的选择性调控作用。这种情况发生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表现为学生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有好感的学科上,会在上课时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有兴趣的内容上。

(二)情感提高认知的积极性

情感具有动力功能,即情感对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在同样的学习条件下,要达到同样的学习目标、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一个处于良好情绪状态的学生会更多地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克服困难、对付挫折的勇气和力量,而一个处于不良情绪状态中的学生则会明显缺乏这种积极性的表现。当然,如果处理不好,情感也会成为认知活动的障碍。如,一个感到数学内容极为枯燥的学生,往往会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难以集中注意力,只能被迫性地记住粗浅的表面公式而无法主动深入学习下去。

(三)情感促进认知优化

情感具有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具有影响一个人对认知操作活动的组织或瓦解的效能。情感是各种非智力因素中一个直接影响智力因素的心理因素,它能直接打开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之间的通道,对学生的认知操作活动施予直接影响。适宜的情绪、情感为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提供良好的情绪背景,而不适宜的情绪则会直接影响、干扰乃至破坏学生的认知活动。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在情绪状态极好的情况下会出现认知能力超水平发挥的现象。

(四)情感促进认知深化

在认知活动的初级阶段,个体只在初级水平上对认知对象进行加工,形成对认知对象的表面认识、好奇心和初级兴趣。随着活动的进一步深入,积极情感会促使个体更多地表现出对认知操作本身的优化、对认知加工的创造性发挥、对认知策略的掌握以及对认知对象更为本质的剖析。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搞好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就主要体现为教会学生掌握认知策略。而认知策略的掌握是以学习兴趣为前提的,即只有在学生具有学习兴趣的条件下,才能掌握认知策略或学习方法,从而让认知得以深化。

(五)情感有利于认知内化

情感具有疏导功能,即情感有提高或降低个人对他人言行接受程度的效能。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接受他人言行时的情绪状态、对他人言行的感情表现以及个人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关系,都会影响到对他人言行的接受程度。这一功能一旦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就会直接影响教学认知内容的内化。

(六)情感增进认知传递

情感具有信号功能,即一个人的情感能通过表情外显而具有信息传递的效能。这样表情就与言语相似,具有了传递信息的作用。同时较言语而言,表情的感觉更真实、表达更丰富,更能增强言语表现力、生动性,在某种情况下甚至能替代、超越言语而发挥信息传递的作用。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及其重要意义

在对传统教育评价进行反思的过程中,许多人会问,为什么要加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许多教师,尤其是教育对象的年龄相对较大的那些教师,认为自己的使命就是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至于情感,那是教师很难控制和影响的。但是,现实社会中许多幼儿园的孩子进入学校之初都是充满热情和进取心的,几年后却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要么已不再那么喜欢学校,要么自信心开始下降。他们中本来十分乐观的许多人在自我概念上发生了消极的转变,身心方方面面的发展也都受到了影响。

如果我们在注重对认知教学成效进行评价的同时,注意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并以此为据,在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决策、对学生的教学态度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善,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使目前的教育现状改观。重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不仅对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具有深刻意义,而且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还具有监督、导向和改进教学等多方面的重要功能。(弃一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其评价》,载《云南教育》,2004(20)。)

(一)监督教育教学质量

我国新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都明确提出了情意领域的具体要求,情意目标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教育结果,也是他们的素质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组成要素。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准绳,无论是外部评价,还是课堂评价,都应该辩证地依据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既重视认知领域目标的评价,又高度关注并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有效地监督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实现新课程的育人目标。

(二)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对教学具有积极导向作用。尤其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为评价而教”的文化氛围十分浓厚,评什么、怎么评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方式。面对如此多的高利害考试、成就测验,教师们都知道测什么必定会影响到教什么、怎么教、花多少时间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也是如此。

比如,为了解学生对你所任教的学科是否感兴趣,可用一个直接的前后测设计评价学生态度方面的发展变化。如果教师知道会正式测验学生对有关学科的兴趣,就会注意调整自己的教学,从而使学生对自己所任教学科的态度变得更积极。由此可见,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的重视,将会促使教师重视教学工作中的情意部分,关注教学对学生情意领域发展的影响,并主动寻找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情意领域的发展。

(三)有效改进教学工作

教学与评价是教育活动中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只取其一将难以实现教育教学的预期目标。教师在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有机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同时,必须注重作出相应的评价,使情意培养与评价工作有机结合,不断调整并再实施。

如,一名数学教师想知道有多少学生喜欢上他的课,每月都用一份量表测量想参加数学教学的学生人数,了解他们对数学的积极性。假如,在9月份有60%的学生表示对数学课很感兴趣,10月份有65%,而到12月份人数却下降到20%。

这就向教师传达了一个十分清楚的信息,在10月末至12月肯定发生了一些影响重大的事件,需要教师对这一阶段的教学进行反思,并努力在教学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美] W.J.Popham:《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173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因此,通过及时、多次、灵活的形成性评价,了解学生情意状态,诊断学生情意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有效改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工作,有效促进学生认知领域和情意领域的协调发展。

(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在过去,我们的评价箴言是“不能被测验的就不值得教”。现在,我们的评价箴言应改为“不值得学习的就不值得评价”。学习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考试,但有太多的教育实例在提醒我们,我们的教育离它的真正目的还很远。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正是对前期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偿,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快乐地成长,达到知、情、意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