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中化学中考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总结最全的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2018年初中化学中考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总结最全的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c0bce0c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c2

⑶CH4+2O2 点燃 2H2O+CO2 ⑷Fe2O3+6HCl=2FeCl3+3H2O ⑸2CO+O2 点燃 2CO2 ⑹H2CO3 △ CO2↑+H2O

例10 在Al+Fe2O3 高温 Fe+Al2O3中, 被还原, 发生还原反应, 是还原剂。

第三部分 化学计算

(一)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1.求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2.求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3.求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4.求一定量物质中含某元素的质量 (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质量守恒定律; 2.化学反应的质量比。

例1 某有机物8g完全燃烧生成18g水和22g二氧化碳,该有机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

例2 在反应3A+2B=2C+D中,A、B两物质完全反应时的质量比为3:4,若生成C和D共21克,则反应消耗B质量是 。

例3 在反应2A+B=2C中,1.2g A完全反应生成2g C,又知B的相对分子质量32,则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例4 炼铁时用含Fe2O3 60%的赤铁矿32t,可冶炼出含杂质4%的生铁多少吨?

第四部分 化学实验

(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注 ⑴做到“三不”:口、鼻、手

液体:1mL~2mL 意⑵取“最少量” 事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项⑶用剩的药品,应放入指定的容器里

1.固体药品的取用:

块状:镊子

取用 粉末状:药匙或纸槽 试管

粉末:试管倾斜 块状:试管横放

2.液体药品的取用: ⑴瓶塞倒放 注意 ⑵标签向着手心 取一定量液体 ⑶瓶口紧挨着试管口 *3.浓酸、浓碱的使用: 实验台

量筒:

规格选用:尽可能小;一次量取 读数:凹液面最低处

滴管:悬空滴加

酸:碳酸氢钠;水;抹布

酸:

碱:稀醋酸;水;抹布

酸:水;3%~5%NaHCO3(浓硫酸:布;水;3%~5% NaHCO3)

碱:水;硼酸 碱:

皮肤 眼睛

二、托盘天平的使用:

托盘天平只能用称量固体药品,托盘天平能称准到0.1g

调零:①游码移零;②调整螺母 放纸: 称量:①称量物放在左盘…;②先加大砝码,再加小砝码,后移游码

使用步骤

三、连接仪器装置:连接顺序:自上到下,自左到右 四、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先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里,再用两手紧贴容器外壁。 若装置不漏气,导管口应有气泡冒出 五、物质的加热:

酒精≤2/3

⑴酒精灯 用火柴点燃 ⑵酒精灯的火焰 用灯帽盖灭

加热液体:试管、蒸发皿、烧杯、烧瓶

焰心 内焰 外焰~加热

⑶可受热仪器 加热固体:试管、蒸发皿

固体:先预热,后固定加热

⑷用试管加热 液体: 液体≤1/3

先预热,后不时地移动试管

⑸试管夹: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手拿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六、过滤:

⑴过滤能除去液体中混有的难溶固体。 *⑵过滤要做到:

“一角”:滤纸折叠成的圆锥形角度要与漏斗内壁相吻合; “二低”: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 滤液的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 玻璃棒末端要紧靠三层滤纸;

漏斗末端要紧靠烧杯内壁。

七、蒸发:蒸发能除去溶液里的溶剂。

⑴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液体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⑵当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就停止加热,防止固体烧焦。用蒸发皿余热使滤液蒸干。 八、洗涤仪器:

洗涤试管:水洗;刷洗; 油污:热纯碱溶液或洗衣粉

难溶固体:稀盐酸

*干净标志:内壁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二)粗盐提纯:(除去粗盐中难溶于水的泥沙)

⑴溶解:加快溶解 ⑴溶解

主要步骤 玻璃棒的作用 ⑵过滤:引流

⑵过滤

⑶蒸发:使液体受热均匀 ⑶蒸发

(三)三大气体(O2、H2、CO2)的制法 ⑷回收:转移固体 1.工业制法: H2 O2 CO2

原 料 ⑴天然气(主要含甲烷 )

分离 法 煅烧 或

或方法 ⑵水煤气(含 和 ) 2.实验室制法: ⑴制取原料:

制取氧气

氯酸钾(加二氧化锰) 或高锰酸钾 ⑵反应原理:

制取氢气

金属(镁、铝、锌、铁) 与酸(稀硫酸或盐酸) 制取二氧化碳 石灰水或大理石 与稀盐酸

制取氧气

KClO3 △ KMnO4 △ Zn+ H2SO4 = Zn+ HCl = Mg+ H2SO4 = Mg+ HCl = Fe+ H2SO4 = Fe+ HCl = Al+ H2SO4 = Al+ HCl =

MnO2 制取氢气

制取二氧化碳 CaCO3+ HCl = ⑶制取装置:

装置名称

制取氧气 型

制取氢气

制取二氧化碳

装置图

⑷收集方法:

收集氢气

排 法

向 排空气法

向 排空气法

收集氧气

收集二氧化碳

例1 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常见装置如图。试回答:

⑴过氧化氢(H2O2)俗称双氧水,是一种无色液体,常温下过氧 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时迅速分解出水和氧气。如果用过氧化氢 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选择该装置的 理由是 。收集氧气可选用 。 ⑵实验室可用加热熟石灰和氯化铵两种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 氨气,反应方程式为Ca(OH)2+2NH4Cl △ CaCl2+2H2O+2NH3↑。 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极易溶于水, 氨气的水溶液叫做氨水。实验室制取氨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收集氨气可选用 。

⑶实验室可用铜与稀硝酸反应制取NO,反应方程式是3Cu+8HNO3=3Cu(NO3)2+4H2O+2NO↑。NO是无色气体,难溶于水,比空气略重。常温下NO极易与O2化合生成红棕色NO2气体。实验室制取NO的装置应选 ,收集NO应选 。

例2 右图装置具有集气、贮气、洗气等功能。试用“a”或“b”填空:

⑴作集气瓶:①用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时,氢气应从 端通入;收集氧气时,氧气应从 端通入,检验氧气是否已收集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 处。②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

需先在瓶里盛 。收集氢气时,氢气应从 端通入;收集氧气时,氧气应从 端通入。 ⑵作贮气瓶:若瓶中已贮存有难溶于水的气体,为使气体逐渐排出,可往 端逐渐通入 。 ⑶作洗气瓶:为除去(或称洗去)CO中的少量CO2,可在瓶中盛半瓶 CO气体从 端通入,则另一端导管排出的即是纯净的CO。

,将混有少量CO2的

C D E A B

⑷对于医院里给病人输氧时使用该洗气瓶(装半瓶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便于观察是否有氧气输出 B可观察输出氧气的速度

C有利于让病人吸入具有一定湿度的氧气 D氧气瓶应与洗气瓶的b端连接

其 他

一、物质的学名、俗名、化学式:

学名 汞 硫 氧化钙

固体二氧化碳 氯化氢水溶液

俗名 水银 硫磺 金刚石、石墨 生石灰 干冰 盐酸 熟石灰

化学式 Hg S C CaO CO2 HCl Ca(OH)2

学名 氯化钠 碳酸钠 甲烷 乙醇 乙酸 碱式碳酸铜

俗名 食盐 纯碱 沼气 酒精 醋酸 铜绿

化学式 NaCl Na2CO3 CH4 C2H5OH CH3COOH Cu2(OH)2CO3

氢氧化钙

二、各种混合物的主要成分: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铁锈:Fe2O3 煤:C 天然气:CH4 水煤气:H2和CO 生铁、钢:Fe 三、物质的颜色:

固体

黑色:C、CuO、Fe粉、Fe3O4、MnO2 红色:Cu、Fe2O3 紫黑色:KMnO4 淡黄色:S

溶液 蓝色:CuSO4溶液

浅绿色:FeCl2溶液、FeSO4溶液

1-6章化学方程式集锦

一、氧气的性质和制法:

1.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 点燃 2MgO 2.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 点燃 Fe3O4 3.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5O2 点燃 2P2O5 4.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O2 点燃 SO2

5. 碳在氧气中燃烧:C+O2 点燃 CO2;2C+O2 点燃 2CO(碳不充分燃烧) 6.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O2 点燃 2H2O

7. 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 点燃 2CO2 8.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2O2 点燃 CO2+2H2O

9.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3O2 点燃 2CO2+3H2O

10.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2KClO3 MnO2 2KCl+3O2 ↑

△+O 11.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2KMnO4 △ K2MnO4+MnO22↑

二、氢气的性质和制法:

12. 氢气的可燃性:2H2+O2 点燃 2H2O

13. 氢气的还原性:H2+CuO △ Cu+H2O;3H2+Fe2O3 高温 2Fe+3H2O 14. 氢气的工业制法(水煤气):H2O+C 高温 H2+CO

15. 锌与酸反应制取氢气:Zn+H2SO4 = ZnSO4+H2↑; Zn+2HCl = ZnCl2+H2↑ 16. 镁与酸反应制取氢气:Mg+H2SO4 = MgSO4+H2↑; Mg+2HCl = MgCl2+H2↑ 17. 铁与酸反应制取氢气:Fe+H2SO4 = FeSO4+H2↑; Fe+2HCl = FeCl2+H2↑ 18. 铝与酸反应制取氢气:2Al+3H2SO4 = Al2(SO4)3+3H2↑; 2Al+6HCl = 2AlCl3+3H2↑ 三、碳的化学性质:

19. 碳的可燃性:C+O2 点燃 CO2 ; 2C+O2 点燃 2CO(碳不充分燃烧) 20. 碳的还原性:C+2CuO 高温 2Cu+CO2↑;3C+2Fe2O3 高温 4Fe+3CO2↑;

C+CO2 高温 2CO(吸热)

四、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