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墠鏁欒偛鍙插涔犻噸鐐?- 鐧惧害鏂囧簱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瀛﹀墠鏁欒偛鍙插涔犻噸鐐?- 鐧惧害鏂囧簱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c21a084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90

5.《颜氏家训》: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也是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内容涉及了胎教、教子、迁善、道德情操、勉学、练习技艺等家庭教育问题。其中,序致、教子、兄弟、治家、慕贤、勉学、涉务诸篇是研究其家庭教育、学前教育思想的主要篇章。就学前教育而言,这部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婴幼儿教育的意义、内容、原则和方法。 6.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p51 (1)注重胎教

朱熹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注重胎教的教育家。他从“理气二元论”出发论述胎教问题 (2) 重视乳母之教

朱熹十分重视乳母对婴儿的保育作用,主张要慎择乳母。 (3)善从师,慎择友

幼儿童稚,模仿性强辨别力弱,环境对它们的影响很大。 (4)提倡由浅入深的启发教育原则

在教育儿童的方法上,朱熹提倡由浅入深进行启发诱导。 (5)提倡正面教育为主

朱熹主张多用积极诱导,少用消极防禁

7.小学:为便于儿童学“眼前事”,朱熹和刘子澄编撰《小学》一书,该书将大量古今圣贤的“嘉言懿行”汇集起来,贯彻对儿童多用正面教育的原则,全文共六卷,分内外篇,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包括刻苦学习、忠君、孝宗、事长、守节等德行方面的格言、故事等,内容生动,通俗易懂,易于儿童接受。 8.童蒙须知:是为儿童制定的学习“眼前事”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分衣服冠履、言语步履、读书学习、道德行为礼节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在行为习惯方面,要求儿童“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等;在学习习惯方面,要求“凡读书,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等。在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上,《童蒙须知》上规定了详尽的行为准则,称为“应对、进退之节”。

9.小人之学:朱熹首先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把教育分成二等,即“小人之学”和“大人之学”。“小人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进而“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使之学到“做人的样子”,进而再学“大人之学” 10.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p53 (1)“明人伦”的儿童教育目的

5

(2)循序渐进的教育主张 (3)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 (4)注重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5)主张陶冶教育 (6)提倡广泛的教育内容

11.明人伦:王守仁认为儿童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所谓“人伦”,就是传统的儒家道德伦理。教育的任务要教儿童懂得人伦之学,儿童也是完全可以掌握人伦之学的。

第三章 清末的学前教育

1.简述清末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

(1)在政治方面,教育改革是整个国家政治体制变革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学前教育的改革又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

(2)在经济方面,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促使教育体制向社会化转变,而学前教育的社会化是整个国家教育社会化的一部分。

(3)清末学前教育的改革,也是在社会各阶层人士积极要求变法的思想推动下进行的。

2.简述康有为《大同书》中有关儿童教育的主要构想。

(1)《大同书》描绘了一个人人相亲相爱的美好世界。在这个被称为“大同之世”的美好世界中,儿童完全由社会公育。未出生之前,享受胎教。从一出生开始,就送到公立育婴院,由社会抚养。3岁后,转到慈幼院或继续在育婴院接受良好的保育。

(2)《大同书》关于学前教育的主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其一,保育员的选择。其二,育婴院的内外环境。其三,育婴院的保育方式。 3.简述梁启超“新民”学说的核心要旨

梁启超认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在于其本末倒置,没有优先发展国民教育。只有首先普及义务教育,广开民智,才是强国固本的正确道路。国家强弱的根本在于民,而每一个民的强弱则取决于其早期所受到的教育。这就是梁启超新民学说的核心要旨。正是从这样一个角度出发,梁启超极为重视幼学和女学。

4.简述梁启超的儿童教育思想,并予以评价。(论述)

(1)梁启超极为重视幼学和女学。他通过对日本、欧美等国教育的考察,提出了建立中国学前教育体制的构想。

(2)他主张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心理特点来划分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任务。他参照日本的学制,列出了一个教育次第表,根据身体、知、情、意、自观力等

6

五个方面发展的年龄特点,将人的年龄阶段划分为幼儿期(5岁以下)、儿童期(6-13岁)、少年期(14-21岁)、成人期(22-25岁)四个阶段,与此相适应的学制划分为家庭教育期、小学校期、中学校期、大学校期。这个教育制度表将幼儿期的学龄前教育,设为两年期的“幼稚园”教育。

(3)每一个学制阶段教学任务的规定,都应该与相应阶段儿童年龄阶段的身体、知、情、意、自观力发育特点相适应,不能“ 躐等”。

(4)梁启超对于女学问题的关注,也是完善学前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他认为发展女子教育史益国益民的好事。发展女子教育不仅仅是一个男女权利平等的问题,而且涉及幼儿教育师资的实际问题。主张向美国学习,由妇女担任幼稚园的教师,并通过兴办女学培养师资。

5.《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简答或名词解释) :1904年1月《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正式颁行,标志着清末蒙养院制度的建立。本章程分为四大章,即蒙养家教合一、保育教导要旨、场屋图书器具和管理人事务。 主要有三个要点:

(1)蒙养院的基本性质和构成形式。规定了蒙养家教合一的宗旨: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学。确定蒙养院专为保育教导3岁——7岁的儿童,每日不得超过4小时

(2)蒙养院的师资问题。各地蒙养院附设在旧有的育婴堂或敬节堂内,由堂内原有的乳媪担任

(3)蒙养院保育的任务与内容。保育的内容分为游戏、歌谣、谈话、手技四个方面

6.武昌蒙养院(湖北幼稚园):1903年,湖北巡抚端方在武昌创建的幼稚园。1904年《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行后,湖北幼稚园改称武昌蒙养院。这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附设女子学堂,是中国幼稚师范的萌芽。湖北幼稚园的教员主要由日本人担任。户野美知慧,是日本来华的最早幼教工作者。她拟定了《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规定“重养不重学”的原则。保育幼儿包括开发知识、发展身体,培养行为习惯三方面。课程有行仪、日语等。

7.天津严氏蒙养院:是私立蒙养院最有名的,由严修所设。1902,开办严氏女塾,1905,创办严氏女子小学,并设蒙养院和保姆讲习所。聘请日本人为教师,采用日本教材,购进钢琴等教具,课程有手工、唱歌、故事等。每日上午授课,招收亲友和邻居子女中的4-6岁儿童。 8.简述清末蒙养院制度的主要特点

7

(1)初步体现了学龄前教育由家庭向社会化的转变,尽管实现这一转变的步伐迈得不大,体制也不够完善,但也反映了中国教育制度向近代化演进的必然性。 (2)仍然以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为宗旨,其维护封建礼教的意图贯彻始终,严重制约了学制改革的成就。

(3)清朝统治阶层对于妇女的歧视,以及剥夺妇女教育权利的种种举措,导致了清末蒙养院制度从一开始就残缺不全。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蒙养院师资的严重缺乏以及优质蒙养院的极度稀少。

(4)脱离中国实际,照搬日本学制和严重依赖外国教习。 9.结合史实,分析评价教会在华学前教育活动的目的和影响。 目的:

(1)从小开始培养优秀的基督教人才,使他们将来可以在中国占据领袖的地位,从而更好的支配中国。

(2)通过开办幼稚园吸引更多的民众信仰基督教,以扩大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社会基础。

(3)使得基督教能够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减少双方之间的误解和冲突,从而使西方的势力更方便地进入并支配中国社会。 影响:

(1)教会学校的动机确实是培养代理人,以方便西方宗教渗透并支配中国,在客观上配合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入侵,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得益彰的关系。

(2)教会学校在华的活动,也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教会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也为清末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示范作用,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清末教育改革的进程。特别是教会学校率先在华开办女学、禁缠足、开设蒙养学堂,也为近代中国的女子教育、学龄前教育起到了开风化之先的引领作用。

10.宁波女塾: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进会会员、传教士亚尔德西在宁波创办。这是近代外国人在华设立的最早的教会女学,也是中国最早的女子学堂。它免收学费,供给衣食。课程内容有国文、圣经、数学、地理以及缝纫、刺绣等。后该校与美国长老会女校合并,定名为崇德女校,后又改名甬江女子中学。 11.英华女塾:由美国女传教士金振声1889年在苏州慕家花园创办的英华女塾,是一个将女学、幼稚师范、幼稚园合为一体的综合性学前教育机构。这所学校是先办女塾,然后派两名女生到美国留学,专门学习幼稚教育,回国后于校内开设幼稚师范科,向女塾学生讲授“关于幼稚园的教育暨教授法,养成保姆人才。”并设幼稚园于校近旁,所施教育,一依美国最新之方法。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