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教育学教程重点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简明教育学教程重点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c248f0a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e9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4.近代以来几种有影响的课程理论:(1)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①偏重知识还是偏重能力;②哲学认识上是唯理论或经验论;③心理学理论基础上是官能心理学还是联想心理学。(2)学科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①学科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学科本身,以学科教学为中心,关心的是知识的传递,强调知识的系统,而相对忽视儿童兴趣及儿童心理发展逻辑。②儿童中心论出发点是儿童,主张按照儿童需要、兴趣、能力及经验来设计课程,提倡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5.课程的内容: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6.课程目标:(1)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2)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3)课程目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时限性 具体性 预测性 操作性 (4)教学目标。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结果。

7、课程目标特征:整体性;阶段性;连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8.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9.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合发展性。

10、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的活动。

1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12、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斯宾塞。 真正为课程论建立心理学基础的是赫尔巴特。 13、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时。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14、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教师的特征;学校的特点;校外环境 15、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16、课程评价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17、课程评价的目的:改进课程;改进教学。

18、课程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修正功能;决策功能。 19、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泰勒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斯克里文 (3)CIPP评价模式。

20、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将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搜集信息;组织材料;分析资料;报告结果。

21、课程的基本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 22、义务教学计划三个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教学计划(课程计划)的构成: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

23、教学计划是指导与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材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20.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构成:说明部分;本文部分;其他。 21.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22.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23.教科书的作用:①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的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②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

24.国外课程改革趋势:(1)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2)注重信息素养的养成;(3)创造性与开创性思维的培养;(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25.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3)在课程内容上,既要体现基础性,又要反映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的关系,既要精简内容,又要增强与学生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5)改变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6)改善课程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的和全面的评价,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教学(上)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包含以下方面:(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的地位和意义。

地位:在教育中,教学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凭借教学活动实现的 意义:(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3.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4.历史上的教学过程:(1)孔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2)孟学派,强调学生主动的学习思考和实践。(3)夸美纽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从对事物的感性知觉出发展开教学。(4)赫尔巴特,提出教学过程由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构成。(5)杜威,通过从做中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6)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5.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表现:间接性;教育性;领导性;交往性。 6.教学过程的特点:(I)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的主

体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7.教学过程的结构:(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8.教学原则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规律的反映,是人们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9.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0.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方法。(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充分运用语言直观。

11.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孔子提出: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 强而弗仰 开而弗达 产婆术 12.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I)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13.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抓主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学记中要求:不陵杰而施 杂施而不孙 则坏乱而不修

14.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1)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1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1)引导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校本教材。

16.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手段及教与学相互活动方式的总称。

17.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年龄特征。(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8.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受分讲述 讲解 讲演 讲读 (2)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