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起舆情事件损政府公信力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多起舆情事件损政府公信力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c24aa19650e52ea5518986e

多起舆情事件损政府公信力 “钴事件”排第一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发表时间: 2009-10-26 15:52:31

--------------------------------------------------------------------------------

事件 总分 应对能力 重庆打黑风暴 32.18 蓝

云南陆良事件及慎用“不明真相”标签 27.27 蓝

山西煤矿改革“国进民退” 17.38 黄

新疆乌鲁木齐“针刺”事件 15.98 黄

内蒙古赤峰饮用水污染事件 13.23 橙

陕西凤翔血铅事件 11.84 橙

吉林通化通钢暴力事件 10.91 橙 河

南新密农民工“开胸验肺” 10.72 橙

上海市交通行政执法部门“钓鱼执法” 0.55 红

河南杞县“钴60”事件 -2.83 红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今天,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公布了“2009

年第三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上海市交通行政执法部门“钓鱼执法”成为排行榜上十大“舆情热点事件”中最有损政府公信力的事件。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梳理出的2009年第三季度十件“舆情热点事件”和政府应对、处置能力做出的评估由高到低依次如下:

政府应对总体较为得体(蓝色警报):重庆打黑风暴、云南陆良事件及慎用“不明真相”标签;

政府应对有待进一步加强(黄色警报):山西煤矿改革“国进民退”、新疆乌鲁木齐“针刺”事件;

政府应对存在明显问题(橙色警报):内蒙古赤峰饮用水污染事件、陕西凤翔血铅事件、吉林通化通钢暴力事件、河南新密农民工“开胸验肺”;

政府应对严重失当,存在重大缺陷(红色警报):上海市交通行政执法部门“钓鱼执法”、河南杞县“钴60”事件。山西地震谣言

提高政府公信力与群体性事件之消除

文/姚亮彭红波

政、法治程度和民主程度。

总体而言.我国政府的公信力在不断提高,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体制的进一步调整,各种利益矛盾和纠纷不断涌现.群体性事件也日益增多,某些地方政府在公正、诚信、服务、法治、民主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2008年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群体性突发事件,都从不同程度反映了

这些问题的严重性。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轻则会引起群众不满,重则会引发各类打砸抢事件,甚至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群体性事件诱因之一:社会不公问题突出

群体性事件频发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近段时间发生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实际上也是公众对社会不公正问题不满情绪的集中爆发。不公正的情形有两种:一种是经济利益分配的不公。相当一部分群体性事件是由于群众切身的经济利益直接受损引起的,参与事件的目的在于维护自己权益和争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如2005年河北定州征地事件的起因是政府土地征用价格太低,2008年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在于出租汽车企业与驾驶员之间利益分配不公。同时,对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的不满也是群众参与事件的重要原因。《人民论坛》的千人问卷调查显示,68.45%的受调查者表示目前自己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例。对目前社会贫富差距现象。公众表示难以接受。(《社会公平调查:96%民众对权力造成的不公不满》,人民网一人民论坛,2008年11月5日)另一种是权力造成的不公。《千人问卷》调查显示,96.11%的受调查者表示,“由权力造成的不公平”是当前社会不公平现象最为突出的表现。(同上)由此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往往是“无直接利益”者参与居多.其参与主体主要是社会弱势群体。如下岗工人、失地农民、农民工等。他们参与事件的目的。往往是借机发泄对社会某一群体的不满情绪;

群体性事件诱因之二:政府诚信危机

从最近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来看.围攻、打、砸地方政府的群体性事件逐渐增多,如在贵州瓮安、云南孟连、甘肃陇南等事件中。当地政府与群众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突显了某些地方政府的诚信危机。具体来说,诚信危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决策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为寻求各自政绩的最大化.政策朝令夕改.经常是领导的更替意味着政策的变化;二是某些地方政府践诺能力缺失,无法兑现对公众的承诺,难以取信于民;三是某些政府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欠缺,

知法犯法、欺压群众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导致了政府信用形象的下降。可见,某些地方政府的失信极大地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已成为群体性事件发生和升级的一个不可忽视因素。 群体性事件诱因之三:公共服务短缺

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是私人产品过剩而公共产品短缺,即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文化与传媒、社会管理、人居环境等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难以满足公众的需求。这些常常成为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导火索,如医患纠纷群体性事件、企业改制群体性事件、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等。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中国在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方面的投入是最低的。这种短缺的公共服务无法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由此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从不同程度反映了当前中国公共服务短缺的严重性。导致群体性事件进一步升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政府对公众利益诉求的回应度低。无法做到及时与群众进行沟通和反馈群众的意见,从而造成群众不满。最终助推了事件的爆发和升级。 群体性事件诱因之四:利益表达机制缺失

通常情况下,我国公众进行利益表达主要有两种途径:信访和司法。综观最近以来影响重大的群体性事件,不难发现,公众利益表达机制存在严重的缺失已成为引发冲突的重要诱因。一方面。信访责任难以落实。某些地方政府“拦访、堵访、截访”现象多。使群众的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司法又常常受行政严重干扰,造成司法的不公。这就使得群众在信访和法律两条途径上都无法进行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公众又缺乏其他的利益表达渠道,政府与民间沟通不到位。利益表达渠道不畅。权益得不到保障,公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就会与El俱增,一旦出现偶然事件,一些利益严重受损的群体就会采用非理性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不满,造成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和升级,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根源。

群体性事件诱因之五:信息不透明

纵观诸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升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