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课件(汉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当代文学课件(汉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c61dc0b168884868762d6ee

觉悟程度,是早该看破这一点的。” ——《背叛的权利以及背叛的结果——再谈舒芜》《书屋》,2000年第6期

“一个卅来岁的青年,面前摆着一架天平,一边是中共和毛公,一边是胡风,会看出谁轻谁重?我那时已五十多了,我是以为胡风这边轻的。至于后果,胡风上了十字架,几千几万,几十万,各以不同的程度上了十字架,你是否预想到,不得而知,我是一点未想到的。正如当了几十年党员,根本未想到十年浩劫一样。”(聂绀弩,转引自朱正:《〈我思,谁在?〉序言》,载《书屋》2000年第一期)

6月15日,《人民日报》将三批材料汇编成册,毛泽东亲自撰写《序言》。

结果:

1955年5月16日,胡风被逮捕;

6月25日,全国文联主席团和作协主席团扩大会议作出决议,开除胡风的中国作协会籍,撤销他的作协理事、文联委员和《人民文学》编委的职务。 1965年11月26日,有期徒刑14年。 1967年11月再度入狱。

1970年1月,胡风以“写反动诗词”和“在毛主席像上写反动诗词”的罪名,被四川省革委会加判无期徒刑,不准上诉。 1978年被释放出狱。 恶劣后果:

首先是对于学术风气的败坏和对文学精神的扼杀; 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集体丧失。 粗鄙、低下的话语方式影响深远。

胡明《胡适传论》 二、其它文艺事件 1、文学理论领域:

(1)关于小资产阶级是否可以作为文学的主角的争论。 (2)艺术与政治关系的讨论 。

2、文学创作领域

(1)对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

最早反映了革命者进城之后生活和思想的变化,富于现代性意义。

批判 : 陈涌:《萧也牧创作的一些倾向》:对张同志描写上有所“丑化”;流露了“小资产阶级思想情绪”。

李定中的“读者来信” 《反对玩弄人民的态度,反对新的低级趣味》:“宣泄作者的低级趣

味”,“糟蹋我们新的高贵的人民和新的生活”; “在客观效果上是我们的阶级敌人对我们劳动人民的态度。”

丁玲《作为一种倾向来看——给萧也牧的一封信》:是一篇“穿着工农兵衣服,而实际是歪曲了嘲笑了工农兵的小说”;“使人在文艺界嗅出了一种坏味道来,应该是看成一种文艺倾向的问题了。”

(2)对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的批判

爱情故事:志愿军战士王应洪和朝鲜姑娘金圣姬之间朦胧的。 对个体生命关切的温情。显示了路翎寻找新的艺术出路的努力,以及对当时文学范式下意识的疏离。

魏巍:该小说在堆满了纪律的自言下控诉了纪律的无情,诽谤了正义的战争;

巴金:轻视人民,轻视军队,用个人主义代替集体主义,用颠倒黑白的方法来实现其反革命的目的;

侯金镜《评路翎的三篇小说》:

“在某些读者的心灵深处也形成了一个‘战役’,在那里攻击了工人阶级的集体主义,支援了个人温情主义,并且使后者抬起头来。” “部队的纪律是玩忽不得的,于是对爱情故事的展开就下了苦心来经营,把爱情的主动安放在金圣姬那一方面”,说明了路翎“还没有彻底抛弃他的错误思想和错误的创作方法。”

路翎的“反批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批评?》(连载于《文艺报》第1、2期合刊和第3、4期)

第三节 “百花文学” 与

“反右派”斗争 一、“百花文学”:

1956-1957年间出现的一个短暂的文学时代。 (一)、“双百方针” 1、背景

(1)国际形势:50年代中期苏联和东欧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 苏联: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 ; 东欧:“波匈事件”。

2、内容及实施: (1)最初的酝酿:

1956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 毛泽东总结发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正式提出:

1956年5月2日,在党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在艺术方面的百花齐放的方针,在学术方面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必要的。” (3)正式实施:

1956年5月26日,中宣部部长陆定一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标志着“双百方针”正式实施的开始。

3、意义与局限 (1)意义:

“双百方针”的提出,体现了在人民共和国新体制下、在特殊的国际和国内双重背景下国家最高决策者对社会主义文化政策的一种新的尝试,包含了倡导科技学术和文艺创作自由的努力;

鼓舞了作家的创作和在理论方面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第一次文代会以来不同文学背景下的作家之间的隔阂。

(2)局限:

“双百方针”是在特定历史情势下所提出的一项具体“策略”。 有限度的规范表明了这种自由(解放)并不彻底,也注定了其必然的悲剧结局。

“双百方针”从一开始形成就包含了多种解释和自我防御的成分; 最高决策者对具体学术问题的干预与控制;

“双百方针”的落实过程一直处于摇摆不定之中。 (二)、“百花文学” 1、文艺理论方面:提出了反对教条主义,提倡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论”,提倡文学写人性,恢复人道主义传统。

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 周勃《论社会主义时代的现实主义》; 刘绍棠《我对当前文艺问题的一些意见》;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巴人《论人情》;

钟惦棐《电影的锣鼓》; 黄秋耘《刺在哪里》??

2、出版:

部分曾受冷遇的作家的作品获得了有限度的出版,如徐志摩、戴望舒、沈从文、废名等。

3、文学创作:

(1)过去一度沉默的作家重登文坛。如沈从文、周作人、陈梦家、穆旦等。 (2) “青春写作”(以新人为主体) “干预生活” :

来自苏联作家奥维奇金《谈特写》:“特写,是文学的一种战斗的体裁”,“它可以帮助党做另外一件事,即跑到很远的生活深处起侦察兵的作用。”

特点:

大胆干预现实生活,揭露和批判官僚主义以及其他阻碍社会主义建设的消极现象以及政治经济体制上存在的弊端,是对文学界流行的“无冲突论”的突破。 代表作品:

新闻特写: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罗立正、曾刚)、《本报内部消息》 ;

小说: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林震、刘世吾)、李国文《改选》(老郝); 诗歌:

公木《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公刘《禽兽篇》、邵燕祥《贾桂香》、流沙河《草木篇》、“第四种剧本”; 杂文:秦似《比大与比小》、巴人《况钟的笔》。

“爱情小说”:

走进人性深处,表达年轻人对爱情的理解,并以此维护个人的情感与价值。 代表作品: 宗璞《红豆》(江玫、齐虹) 陆文夫《小巷深处》(徐文霞、张俊) 邓友梅《在悬崖上》(加丽亚) 二、文艺界的“反右派”斗争 (一)“反右派”运动: 1、背景:

党外人士及知识界的尖锐让本来颇有自信的执政党颇受打击并再度警觉。 整风运动: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正式向全党发布《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并于5月4日发布《关于请党外人士帮助整风的指示》。

2、“反右派”运动: 5月15日,毛泽东:《事情正在起变化》——“反右”的意图; 6月8日,《人民日报》社论《这是为什么》:在“帮助共产党整风”的名义下,少数“右派”正在“向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领导权挑战。” 6月8日,毛泽东:《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反右派”运动全面开始。 (二)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1、两个方面的表现:

(1)对“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的批判。 (2)对“百花文学”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