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委托-代理理论激励机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委托-代理理论激励机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c8feb1852ea551810a687ad

第二,老师选择哪一次课堂练习做为期末考试取决于学生人数,老师只选学生人数最少的那一次课堂练习成绩做为期末考试成绩(使学生面临的最优对策是最好我来上课.其他同学不来)。同时.这样做老师的机会成本也较小(批改的试卷最少);

第三,凡请假均需事前通知老师,否则,有可能没有考试成绩。全学期请假三次以上者,每次扣总分数20%。

结果,凡是第二次上课就取消选修课程的学生,多数属于混学分的学生。

首先,这项机制对于真正希望来听课的学生几乎不构成额外成本,甚至使他们学习的机会成本有所降低。

其次,该机制还应满足学校考试制度的要求和易于操作。当然,满足这些条件的激励机制框架可能有许多,这里只提供一种激励机制框架。

2 激励机制

2.2 激励机制的框架

“激励”就是委托人拥有一个价值标准,或一项社会福利目标,这些标准或目标可以是最小个人成本或社会成本约束下的最大预期效用,也可以是某种意义上的最优资源配置,或个人的理性配置集合。委托人如何使代理人在进行选择时,从其自身效用最大化出发,自愿地或不得不选择与委托人标准或目标相一致的行动。

通俗地说,激励机制的核心就是“我怎样使某人愿意为我做某事”。

激励机制的框架

2.3 激励机制的简单模型——单个雇主与雇员 假设雇主有一份工作需要雇员完成,雇主有两种付酬方式,一是无论雇员劳动结果如何都将一次性支付报酬给雇员,这样操作简单,但问题是雇员没有动力好好工作;二是使雇员的报酬与其劳动结果相关,但问题是这种相关性如何确定? 这里给出一个简单模型:令雇员接受工作的劳动量为x,产量为y=f(x)。y不唯一由x决定,但二者之间高度正相关。为简单化,假设产品的价格为1,这样,y就确定了产品的价值。 假设s为雇主在生产价值y元产品后支付给雇员的报酬,为了鼓励代理人的劳动积极性,s应与y相关,即s=s(y)。同时,雇主为了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希望选择能使y—s(y)最大化的函数s(y)。

从雇员角度分析,其付出劳动x的成本为c(x)(如要花费时间、体力、脑力等),且该成本

与一般成本函数相同,总成本与边际成本都随着劳动量的增加而递增。于是,雇员选择x的效用等于

s(y)— c(x)=s(f(x))— c(x)

假设雇员有获得效用为U1的多种选择,如从事其它工作或完全不工作。这样,激励机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使雇员从事这项工作获得的效用至少等于他在其他可选方案中获得的效用,以满足参与约束条件,即

s(f(x))— c(x)≥ U1 (1) 最苛刻的雇主希望雇员选择的x恰好满足参与约束条件,即 s(f(x))— c(x)= U1 此时,雇主的利润最大化maxy—s(y)即可转化为

max f(x)—c(x)— U1

求解该问题,只要最优解x*满足下列条件:使边际产值MP等于边际成本MC,即再增加努力所带来的产值增加与劳动成本的增加相等,

MP(x*)= MC(x*)(2) 用图形表示的话,(2)式的最大化将出现在曲线f(x)与c(x)之间的垂直距离最大化点上。此时,曲线f(x)与c(x)的切线斜率相同。

由于不能满足边际产值等于边际成本条件的任何选择x*都不能使利润最大化,就存在如何确定刺激雇员选择x*的函数s(y)的问题。

激励机制的常见方法是:通过s(y)使雇员在选择x*时获得的效用大于他选择其他可供选择x获得的效用,即对于所有的x来说,有

s(f(x*))— c(x*)≥ s(f(x))— c(x) 从而满足激励相容条件。

实例1:雇主——农场主雇员——农民 产量、报酬与成本

2.3 四种典型的激励机制

? 租金 ? 劳动工资 ? 目标产量承包 ? 分成制

(1 )租金

当信息对称时,土地所有者(委托人)按一定价格R向劳动者收取地租,而劳动者(代理人)得到交纳地租R后的所有产量,即

s(f(x))=f(x) -R

在这里,参与约束决定了地租率的大小。由于劳动者的总效用等于U1 ,故

f(x*)-c(x*) -R =U1

因此,地租应略低于以下水平:

R=f(x*)-c(x*) -U1(在实例1中,应略低于10公斤) 如果劳动者使

s(f(x))-c(x) =f(x) -R-c(x)

最大化,那么,劳动者将选择上述(2)式的努力程度,这恰好是土地所有者所希望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劳动者而言, 努力劳动>不劳动>偷懒 当信息不对称时,委托人无法判断产量与代理人劳动之间的真实关系,由此会导致两类代理成本的出现:

一、激励成本。如果委托人完全按产量来定报酬的话,意味着代理人得到的报酬与其努力程度不一定完全一致。

二、风险成本。当信息不对称时,如果委托人将土地租给代理人,收取固定租金的话,意味着代理人将不得不承担随机因素引发的所有风险。如果代理人比委托人更希望避免风险的话,那么,代理人就不会愿意接受这种激励机制。因此,如果要让代理人承担风险的话,租金就要定得比较低;或者,代理人会要求委托人给他一个最低收入保障,以丰补欠;或者,代理人要求委托人承担部分风险,以维持委托-代理关系。

(2 )劳动工资

当信息对称时,委托人(土地所有者)规定一个单位劳动工资率W,代理人(劳动者)可获得两部分报酬:一部分是固定收入K,另一部分是“按劳分配”的工资,因此,该激励机制的形式为

s(x) =W·x +K

这里,工资率W等于代理人在最优选择水平x*上的边际产量MP(x*)。在实例1中,在代理人选择工作4小时的情况下,再增加1小时劳动能增加的产量为5公斤,因此,工资率应该为每小时5公斤产量。

从代理人角度来看,希望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即

max W·x +K -c(x)

这意味着代理人将选择使他的边际成本等于工资率,即MC(x) =W的x。由于工资率=MP(x*),故代理人的最优选择将是x*,x*使(2)式满足,这正好是委托人所希望的理想水平。 固定收入K的设置只要考虑“参与约束”就可以,即: W ·x* + K - c(x*)≥ U1 K ≥ c(x*)+ U1 – W ·x* 当信息非对称时,委托人只能观察到代理人的工作时间,而不能观察到代理人投入的真正劳动量,但工资必须依赖于劳动量。显然,如果委托人不能观察劳动的投入量,那么,这种激励机制是无法最大限度地激发代理人的工作热情的。 (3)目标产量承包

当信息对称时,委托人给予代理人一项简单选择:如果代理人付出劳动水平x*,就能从委托人处得到报酬B*,否则,报酬B*=0。显然,这是一种不允许讨价还价的单点报酬激励机制。其中,B*的数量由参与约束条件

B*-c(x*) ≥ U1

决定,故,

B* ≥ U1+c(x*) (在实例1中,B* 应略高于20公斤)

如果代理人选择劳动水平x,且x≠x*,那么,代理人获得的预期效用将为-c(x);如果代理人选择x*,那么,其预期效用为B*-c(x*) 。因此,代理人的最优选择是使x=x*。 当信息非对称时,结果与劳动工资的情况相似,委托人无法观察到代理人真正投入的劳动量。同时,如果产量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话,该机制使代理人承担了全部风险,如果代理人稍微偏离“目标产量”,将导致报酬为零的结果。这种状况将难以建立委托-代理关系。

上述三种激励机制表明,如果委托人拥有代理人的全部信息,即信息对称,且产量由劳动的努力程度决定时,激励机制是使代理人在付出x*水平的劳动后,恰好得到稍高于c+u的净收益,偷懒将使净收益低于c+u。同时,代理人付出x*的努力,也使委托人达到其所希望的理想效用水平。

一般而言,在对称信息环境中,这三种激励机制都具有同样效用。然而,如果信息非对称,这三种机制都同时存在着局限或者不适用,除非进行改造。 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有效的激励机制应符合三个原则: ——参与约束 ——激励相容

——不能让代理人承担过多的风险 (4)分成制

第四种激励机制在对称信息条件下是非最优机制,如分成制。

当信息对称时,在分成制度下,代理人与委托人双方都按一定比例从收益中获得各自的利润。 假设代理人报酬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固定收入F,另一部分是产量的一定比例a,则s(x) =a · f(x) +F,其中,a <1 。这样,由于代理人最大化问题是

a ·f(x) +F -c(x)

而委托人的利润最大化选择是使

f(x) -c(x)-U1

最大化,双方的最大化动机显然是不相容的。

因此,分成制在对称信息条件下不是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分成制却具有其它三种机制所不具备的效率。在分成制下,虽然代理人的报酬只部分依赖于可观察的产量,但代理人与委托人却共同承担了产量波动带来的风险。 分成制的报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委托人给代理人的固定收入,即给予代理人部分的保险。另一部分则与产出(即劳动的努力程度)相联系,从而既对代理人产生激励,又使代理人不必承担所有产量波动的风险。 讨论:

对不同行业和不同的工作性质,运用什么激励机制比较有效? ——农民

——出租车司机 ——流水线工人 ——销售人员 ——公务员

? 1、试述不确定性与风险的联系与区别。

? 2、风险偏好有哪几种类型?风险偏好对决策有何影响?

? 3、试用激励机制设计理论解决网上问答社区的用户参与激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