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寅街镇历史文化名人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弥渡寅街镇历史文化名人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c9a7149011ca300a6c390cc

弥渡寅街镇历史文化名人

一、师姓

●师向忠

弥渡辛野村(今寅街乡)人。清乾隆六年(1741),辛酉科乡试举人第二名(亚元),官至天津盐场大使。

●师范

时代:清代

类别:云南著名学者文人 官职:安徽省望江县知县

师范(1751—1811),字端人,号荔扉、金华山樵。诗歌以唐为宗,得子美、乐天之长,绝、律、歌、谣均备,雅俗共赏,自成风格。诗集有《金华山樵前后集》、《二余堂诗稿》、《抱瓮轩诗稿》、《师荔扉遗集》等,诗论《荫椿书屋诗话》则被评为大理地区第一本诗话,辑刻《雷音集》、《历代诗词》、《南园诗存》等,一生著述和自费刊刻书籍四百余部,滇人著作之宏富当推为第一,其史著《滇系》被文学家姚鼐评为“史氏一家之美”;其诗作流传大江南北,被文学家刘开称为“其气之盛,若决江河而东驰;其思之奇,若云烟变灭而不可测”。袁嘉谷在《卧雪诗话》中评论道:“吾滇文献大家,当以荔扉先生为冠。”

师范少即博学,下笔千言立就。年二十一,以中本省乡试第二名入都,诸先达巨公虽咸叹为国士,卒不获遇。便挑补剑川学博。后以军功保授望江县知县。时值西南用兵,军事繁剧,州郡承应,恒惧不给,而先生以闲曹受当时知,委理州事,措施裕如,且出奇策济饷,一时赖之。及莅任,察奸靖匿,务除民害;复志在整饬风俗,敦礼节,兴学校。士有长者,誉之如恐不及,岁损数百金资书院诸生,而时考其学之进退,亲为讲论辨析,勤勤不倦。并搜刻望江先辈遗文,籍风后进。城内三十年未有通籍者,至是且相继登选。惜以疾去官,未尽展其才,士民哀之。

师范平慷慨有大节,重然诺。自幼倜傥多能,凡有关民生国计者,莫不考求实用。尤熟于水利边防事宜,指陈古今,悉中利害。晚成《滇系》百卷,固为研究西南舆地所必不可少之书,更睠睠于表章遗逸,多足订补史乘,盖合亭林、梨洲两先生之才识为一,非徒推方志善本已也。馀诗文集尚若干卷。

他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六岁始学诗,至十二岁皆受庭训。十七至十九岁,随父到晋宁学署,此间曾向画家王学画,向大观楼长联作者孙髯翁学诗,乾隆三十九年甲午科中举人后,6次应礼部会试皆不及第。其间“遍游国中名胜,足迹半天下\,广交有识之士。1787年,任剑川州学正。在剑川7年,培养了大批人才。1791年,时逢官军西征廓尔喀,师范被派驻丽江,辅佐运粮事宜。“凡剑川应运,该出其手”。西征胜利后,他又两次入京科考,也未及第。后西征胜利,因督粮有功,1797年受到嘉奖举荐,被选授安徽望江知县。不料此年师范的父亲去世,按制要守孝3年。1801年,师范赴望江就职,任安徽望江(今安徽省望江县)知县八年。1808年,以病解任罢官后,贫不能归,以卖文为生。1811年,师范客死望江,身无余财,惟存书千卷,由挚友张溟洲、张鹏升等合力筹办,送其灵柩回弥渡,葬于东山。

师范(公元1751—1811年),字端人,号荔扉,又号金华山樵,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寅街镇辛野村(又写莘野村)人。赵州(今云南省大理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凤仪乡凤仪)人。祖籍山西省,先祖在洪武年间随傅友德征云南,就在弥渡定居。

师范出身于官宦世家,曾祖及祖父皆为州学生;父亲师向忠为乾隆辛酉科乡试亚元,挑选晋宁州训导,部授盐课大使。范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乾隆三十九年甲午科中举人后,6次应礼部会试皆不及第。其间“遍游国中名胜,足迹半天下\,广交有识之士。1787年,任剑川州学正。在剑川7年,培养了大批人才。1791年,时逢官军西征廓尔喀,师范被派驻丽江,辅佐运粮事宜。“凡剑川应运,该出其手”。西征胜利后,他又两次入京科考,也未及第。后西征胜利,因督粮有功,1797年受到嘉奖举荐,被选授安徽望江知县。不料此年师范的父亲去世,按制要守孝3年。1801年,师范赴望江就职,任安徽望江(今安徽省望江县)知县八年。

在望江为官,刚正廉洁,不畏权势,“以爱士恤民为己任,敦礼节,厚风俗,义之所在,虽死生利害弗挠\,曾面斥勒索供奉的过境总督委员,杖责欺压百姓的不法司役豪奴。为发展望江教育事业,他怜才好士,开辟“小停云馆\以礼贤士大夫,亲为诸生讲学。自题“政简入琴堂,常对一泓秋水;心清在茅屋,平分万户春光”。身居异乡,范十分珍重桑梓之谊,“凡滇人士过访必厚赠\。1808年,以病解任罢官后,贫不能归,以卖文为生。1811年,师范客死望江,身无余财,惟存书千卷,由挚友张溟洲、张鹏升等合力筹办,送其灵柩回弥渡,葬于东山。2005年4月18日《大理日报》第八版介绍:弥渡县东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有《师荔扉先生传》碑。碑云:“夫滇胎(始)于皇初,萌折于三代,立于秦,步于汉,蹒跚于魏晋南北朝间,翔于唐,而旋痹终痹于五季与宋,苏于元,趋于明,而极舞蹈之节于我国家。” - 1 -

师范知识渊博,多才多能,擅长文学,熟悉地理、水利、边防军事等业务。著有《南诏征信录》3卷、《课余随笔》3卷、l《金华山樵集》2卷、《雷音集》12卷、《荫春书屋诗话》1卷、《小停云馆芝兰》10册,以及《二余堂诗稿》等编。嘉庆十三年(1808)季冬,编著成《滇系》一书,计40册,约45万字,记述了云南的历史、典故、艺文等内容。在望江县刻板印刷,桐城人清代散文家姚鼐称是书“撰论古今之是非,综核形势之利病,兼采文物,传考故实,此史氏一家之美\,成为今天研究云南历史的宝贵文献,已收入“云南丛书\。乾嘉间云南的名史学家师范,潜心研究地方文史、整理地方文献,“搜集材料,实数十年”,编成了比较完整的一部地方志——《滇系》,对后世研治滇史者产生过深远影响。

1、教书育人

师家是武官出身,希望子孙能得个文职。师范的曾祖和祖父都一心苦读,为应试而累死。父亲只中乡试第二名,担任晋宁州训导。其父将希望寄托于儿子身上。师范在父亲的教导下,刻苦好学,博览群书。1774年,师范中乡试第二名,眼看中进士有望。师范7次参加会试,都以落榜告终。其间,他遍游各地名胜,足迹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按乾隆年间的定制,三科以上会试不中的举人,可以通过大挑,一等用为知县,二等委以教职。1787年,师范被任命为剑川州学正。到剑川后,他四川漫游,熟悉当地的地理、历史、人文掌故,撰写了他的第一部历史著作《南诏征信录》。他认为《南诏野史》有许多记载荒唐,便予以删正,以做到“实而有据,确而不诬”。他用《通鉴》编年体的体例编纂的《襄阳耆旧传》、《洛阳伽蓝记》等书,是了解云南历史的必备之书。他深入村寨教授生徒,组织科考,选拔人才。师范在剑川7年,培养了大批人才。师范到任不久,因安南内乱征调民夫,受委托当了一年的州篆。

1791年,时逢官军西征廓尔喀,师范被派驻丽江,辅佐运粮事宜。后西征胜利,因督粮有功,师范受到嘉奖举荐,被选授安徽望江知县,终于踏上了仕途,时为1797年。不料此年师范的父亲去世,按制要守孝3年。1800年,师范服满进京,途中又听到妻子及儿子、儿媳俱染鼠疫而死的消息,心中万分悲痛。在洞庭舟中,师范写下了追怀父母、兄弟、妻子朋友的诗。

2、求才慕贤

1801年,师范赴望江就职。师范刚正廉洁,不畏权势,以爱士恤民、兴除利弊位己任,曾当面斥责勒索供奉的过境总督官员,杖责欺压百姓的不法司役豪奴。望江水灾、旱灾频繁,大旱的时候禾苗都干死了,但一场暴雨又冲毁了良田和房屋,使得百姓苦不堪言。虽然望江有大批灾民等着救济,朝廷却不理会,将大量粮食运到镇压白莲教起义的川楚前线,又将师范借调出来运粮。师范对此情景很感痛心,在运粮途中愤而写下了《咏史诗》108首。

师范关心人才的聚集和培养。他在望江修葺了“小停云馆”,设了7个客寮,以招揽天下才志之士,供给他们食宿,日夜与之谈论吟咏,又将他们的诗文编成《小停云馆芝言》付印传世。此书共10册,收录了93人的诗作,云南有18人。此外,师范又广泛搜集了望江历代名人共43家的诗文,辑刻成《雷音集》。师范常常考察书院里生员们的学习情况,亲自为他们解说。师范十分珍视同乡之谊,每逢有云南人前来拜访,他都予以厚赠。

3、传世著作

1808年,师范被罢官。因为贫困不能回乡,只有寄居旅社,靠卖文为生,或靠好友接济度日。在这几年中,师范两耳全聋,手脚麻痹,僮仆散尽,收入全无,几乎无法生存。然而就在这样的艰难困苦中,师范仍然坚持把《滇系》一书编完,还筹编望江、赵州两志,整理了历代的诗文。1811年,师范客死望江,身无余财,惟存书千卷,由挚友张溟洲送其灵柩回弥渡,葬于东山。

师范知识渊博,多才多能。他重视教育,爱接纳名士,向他求学的人很多,请求校正文字的也很多。师范擅长文学,熟悉地理、水利、边防军事,著作有:《南诏征信录》三卷、《金华山樵集》二卷、《课余随笔》三卷、《雷音集》十二卷、《荫春书屋诗话》一卷、《小停云馆芝言》十册、《二余堂诗稿》。编辑、整理《历代诗文》六十卷、《国朝百二十余家古文抄》二百卷、《经史涂说》四十卷。

《滇系》一书,师范于1806年开始编纂,1808年成书,计40册,约45万字,记述云南的历史、典故、艺文等内容。《滇系》一书有许多精辟的论断,其中《滇南经费略论》、《滇省利弊》、《论钱法》、《缅事述略》、《征安南纪略》、《金沙江议》等篇,已收入《皇朝经世文编》中。此书在安徽望江县刻板印刷,姚鼐称此书为“撰论古今之是非,综核形势之利病,兼采文物,博考故实,此史氏一家之美。”《滇系》是研究云南历史的宝贵文献,已收入《云南丛书》。

《滇系》

师荔扉的一生,虽经历坎坷但饱览经史,遍历全国、又博闻强记,勤于著述。他的宏篇巨帙《滇系》等大量著述,是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他的诗是一部诗人成长史,南北交通史、社会生活史,而他的历史著作又恰似一部云南家乡的赞美诗。 《滇系》一书,共分十二系(类),40册,约45万字,全面、详尽载述有清嘉庆以前云南一省疆域、职官、事略、赋产、山川、人物、典故、艺文、土司、属类、旅途、杂载等。本书于1806年开始编纂,嘉庆13年(1808年)成书,计40册,约45万字,记述云南的历史、典故、艺文等内容。

《滇系》一书有许多精辟的论断,其中《滇南经费略论》、《滇省利弊》、《论钱法》、《缅事述略》、《征安南纪略》、《金沙江

- 2 -

议》等篇,已收入《皇朝经世文编》中。此书在安徽望江县刻板印刷,姚鼐称此书为“撰论古今之是非,综核形势之利病,兼采文物,博考故实,此史氏一家之美。”《滇系》是研究云南历史的宝贵文献,已收入《云南丛书》。

●师道南

望江令师范之子,清朝乾隆年间著名诗人。

据洪稚存《北江诗话》说,师道南生有异才,年未三十卒。当时赵州有怪鼠,白日入人家,即伏地呕血死。人染其气,亦无不立殒者。

清代乾隆壬子癸丑年(1792~1793年)间,从云南开始,我国许多省出现了鼠疫。当时我国有一位20多岁的年轻诗人叫师道南,正好在云南省赵州,亲眼看到当时鼠疫流行的惨酷状况,并写了一首《鼠死行》的诗。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著名诗人师道南在《天愚集》的鼠死行篇中写道:“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护。三人行,未十步,忽死两人横截路。夜死人,不敢哭,疫鬼吐气灯摇绿。须臾风起灯忽无,人鬼尸棺暗同屋。乌啼不断,犬泣时闻。人含鬼色,鬼夺人神。白日逢人多是鬼,黄昏遇鬼反疑人。人死满地人烟倒,人骨渐被风吹老。田禾无人收,官租向谁考?我欲骑天龙,上天府,呼天公,乞天母,洒天浆,散天乳,酥透九原千丈土,地下人人都活归,黄泉化作回春雨。”这是描写1792~1793年(清代乾隆壬子、癸丑年)鼠疫流行时纷纷死人的惨状,读来令人毛骨悚然。前人评论说,该文奇险怪伟,颇有新意,位居道南《天愚集》中之冠。

●师蔚(1916—1952)

男,弥渡县寅街乡武邑村人。1940年昆华中学毕业,回乡后任天寅镇中心小学教师、校长。师蔚出身于大地主家庭,昆中毕业后,不管家,不从政,致力于教育事业。

1944年任天寅镇中心学校校长后,为了扩大学校规模,说服乡亲父老,将校址由新地村迁往武邑村寺庙和师氏宗祠里来,并动员其祖父、父亲捐资助学,乘其祖父举办大寿之际,给学校捐献银币700元,为学校购置课桌、凳子、黑板等教学设备。通过几年努力,学校发展成设有8个教学班,一至六年级,400多学生的完全小学。为寅街地区培养了许多青年子弟。解放战争中,师蔚站在革命人民一边,拥护中共弥渡地下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学校成了宣传革命、发展农民运动的秘密据点。1949年9月28日,驻弥保五团突然袭击寅街,抓捕了本校教师——地下工作人员杨惠芳等3同志,关押敌团部审讯,经地下党多方疏通,校长师蔚出面以教学需要为由,将她们保释回校。1949年,经王从义介绍,师蔚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民青\。解放后,1950年任天寅区文教股长。1952年在清匪反霸、减租退押中,师蔚被定罪为“抗粮不交,高利剥削,害死赵华桢”(赵实为醉酒而死),处以枪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1982年,通过落实,确认师蔚实为错杀,给予平反更正。

●师化(1912一1984)

男,汉族,中共党员,寅街乡武邑村人。

云南省农业劳动模范。出身于农民家庭。双亲早逝,自幼在家务农,未读书识字。稍长,损负家中种田重担,养农勤劳朴实的良好习惯。后因田地被洪水冲毁,只好帮人榨油、赶马,维持生活。有一次,寅街石家与师家争当寅街镇长,矛盾加剧,师家主人闻讯逃走,团兵拿帮工出气,师化枉遭毒打,造成重伤。后他只好忍着伤痛,披星戴月,挑平自己的水毁田地,认真耕种。并向他人租田耕种,维持生活。新中国成立前夕,沙沟倒场田又冲坏,他日以继夜挑田。1952年土改工作中,师化积极为摧毁封建生产关系而斗争,1953年带领15户农民,响应党号召,组织了区内第—个互助组任组长,时称“师化互助组”,远近闻名。师化白天在组内互助,夜晚在自己地里干活,领导全组精耕细作,认真施肥管水,除革防虫,全组农产都得到了好收成。师化种的持别好,开创了第一丘水稻亩产肋o斤的高产田。师化被选为出席云南省农业劳模代表会议代表,会上省人民政

- 3 -

府授予他“劳动镇范”称号,1954年3月师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互助组基础上带头组织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任社长,带领社员,搞好全社生产,还挖掘剩余劳力,发展磨粉等副业,使社员增加了经济收入。

1957年,师化受乡党支部调派带领武邑乡民工大队奔赴栗树营参加修水库,他任大队长,民兵营长。师化和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努力完成工程任务,同时安排工入开荒种菜,丰富水库民工生活多次受到奖励和表扬。1961年水库下马,他又回队担任生产队队长,领导社员搞好生产,夺取粮食丰收胜利渡过三年困难时期。lo年“文革”仍担任生产队指导员,生产队长。1972年,被安排去守生产队河地上的甘蔗、竹子。1d75年积劳成疾,在家休养。19M年病玩终年72岁。

是时,政通人和,“老模范”受到尊重,乡党支部、乡公所、人民群众为师化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武邑大队党支书在悼词中对老模范、老党员作了评价:师化一生,以农为业,解放6,事事带头,苦干实干,领导群众,创丰收、夺高产,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担任社长、队长时,不谋私利,在三年困难时期,即使自家向人借粮,都把照顾的机会让给其他社员。在别年代建房高潮中,没有为自己多占一点宅基地。师化,为社会主义建设,累建业绩.多次被选为县乡人民代表,多次受省州表彰奖励。是名符其实的老模范、好党员。

●师进修

弥渡辛野村(今寅街乡)人。清乾隆甲子(1744),甲子科乡试举人,官至湖南省临湘知县。

●师联珠

清乾隆庚辰(1760),庚辰科乡试举人,官至福建省长乐知县。

【师姓文物】

寅街镇辖区内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师氏家谱自序碑、师范墓,具有很好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师氏家谱自序碑 类别:师姓文物 性质:古碑 时代:清朝

保护级别:弥渡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弥政发[1992]39号公布) 保存地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寅街镇 ●师范墓

位于弥渡县东南15公里寅街乡蔡家地后山。师范墓葬于弥渡坝下川东山蔡家地与干海子之间,名叫一碗水的地方,原墓由翰林学士谷西阿题碑文,举人张登瀛作传。可惜在“文革”期间皆被彻底毁坏,墓碑全无,仅存土冢。1991年,经师范后裔去台同胞师惇先生出资1万余元,重新修复了师范墓。墓高、宽各4米,整座墓坐西朝东,耸立于青松丛林之中。1983年,经弥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弥政发[1983]34号公布)。

立于弥渡县东山师氏祖茔的师范碑,即《师荔扉先生传》碑,记述了南诏大理区域的兴衰。碑云:“夫滇胎(始)于皇初,萌折于三代,立于秦,步于汉,蹒跚于魏晋南北朝间,翔于唐,而旋痹终痹于五季与宋,苏于元,趋于明,而极舞蹈之节于我国家。”文中的“翔于唐,而旋痹终痹于五季与宋,苏于元”对元代大理区域社会生活的复苏是肯定的,因而聚焦三月街人们盛装华服,结队相携,信仰自由,买卖昌盛的和谐社会,正是诗人用意歌颂元代的反映。(来源:大理日报第八版,发布时间:2005年4月18日)

师范墓葬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坝下川东山寅街镇蔡家地村与干海子之间,名叫一碗水的地方。原墓由翰林学士谷西阿题碑文,举人张登瀛作传。可惜在“文革”期间皆被彻底毁坏,墓碑全无。1991年,经师范后裔去台同胞师惇先生出资1万余元,重新修复了师范墓。墓高、宽各4米,整座墓坐西朝东,耸立于青松丛林之中。1983年,经弥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立于弥渡县东山师氏祖茔的师范碑,即《师荔扉先生传》碑,记述了南诏大理区域的兴衰。碑云:“夫滇胎(始)于皇初,萌折于三代,立于秦,步于汉,蹒跚于魏晋南北朝间,翔于唐,而旋痹终痹于五季与宋,苏于元,趋于明,而极舞蹈之节于我国家。”文中的“翔于唐,而旋痹终痹于五季与宋,苏于元”对元代大理区域社会生活的复苏是肯定的,因而聚焦三月街人们盛装华服,结队相携,信仰自由,买卖昌盛的和谐社会,正是诗人用意歌颂元代的反映。

师范墓联

贤里义乡留宦绩; 青山碧树葬诗人。 ——题云南弥渡师范墓 二、龚姓

●龚渤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