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寅街镇历史文化名人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弥渡寅街镇历史文化名人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c9a7149011ca300a6c390cc

龚渤(1712-1759),字遂可,号学耕,弥渡县寅街镇莘野村人。乾隆丙辰科(1736年)进士,入翰林院,授检讨,官侍讲学士,受命纂修《八旗姓氏通谱》,参与修纂《大清会典》,充文武殿试受卷弥封官。著有《使蜀吟》《游燕草》《塞上吟》《留粤草》《使晋纪程》《依云楼诗文集》《梅花百咏》等集。雍正丁卯科乡试,龚渤以学士典试四川;乾隆乙丑科会试同考,抡才得人。龚渤以学优品粹深得乾隆优渥,随乾隆帝谒景陵、泰陵,随驾木兰,奉旨祭告北岳恒山。还乡后,受云贵总督爱必达之请,掌五华书院,当时云南登科第为仕官者,多出其门下。《道光云南通志》载:“门人掇巍科、登显仕者甚多。”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逝世于故里。

龚渤嵌名不落款诗人群体著名村

盛代昌

龚翰林龚渤取大禹王“躬耕地莘野”之意,将其家所在地新邑改名为“莘野”,自己的别号也取名学耕,以提倡耕读之风,以致农业发展,读书有成,文风丕振,造就了清代人才辈出的局面,至今成为远近闻名的“历史文化名村”。

莘野村可以说是典型的历史文化名村。《白族文学史》就有说:“赵州(弥渡当时属赵州)诗人,当以龚氏一门为最著,尤以龚锡瑞颇有名于时”。此外,有龚敏、龚亮、龚敬、龚仁、龚义、龚锡鼎、龚允塞,及龚锡瑞妻、女诗人苏竹窗组成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的十大诗人群,形成了一个诗人群体,是今天历史文化名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同村师氏诗人群,饶氏诗人群中人数最多,但其作品保存至今者远不如师氏之多。

龚渤是弥渡清代的名贤之士,无论为官为民都是后代学习的榜样。传说少年时,到龙潭洗澡,就作了戏联:

千年老树挂衣架; 万里长江洗澡塘。

充分表述了他少年有志的胆识。在苴力李宰家,他的另一幅对联被刻在堂屋旁的廊板上,联曰:

遂知某件事, 可省那行书。

据说是他写给李家的,联中阐述了一个道理:当你为一件事得难时,可在那行书中去寻找答案,并暗藏了他的字的嵌名。原来,龚渤字遂可,联虽不落名,然名已在其中。书法圆润秀气,别出一格。

龚家四代中,不但有诗词的好手,同时也是联语的高人。如龚渤之子龚锡瑞的联句就颇耐人寻味,如:

山在斜阳外; 人归古渡头。

《晚眺》

梨枣筵中问稚子; 桑麻影里话君恩。 《过饮邻家偶赋》

龚锡瑞的妻子苏竹窗,是苏翰林霖渤的女儿,出身诗书世家,同样有较深的文化修养,她的联语实有大家风范。如: 关山千里月; 天地一声秋。 《闻雁》 马背千盘路; 林梢百丈泉。 《登楼望白岩诸山》

龚锡瑞的堂兄龚锡鼎,清乾隆十三年(1749)年进士,官南和知县,志评:“学粹品优,勤于史治,士民赖之”。他的联语,写出了自己的家世情况和自己的感慨。如:在《解官归,重登学士六叔父(龚渤)依云楼》中就有如下联句: 千章乔木门前绕; 万帙香芸架故留。 垂髻方随题雁塔; 归田又早筑菟裘。

还有龚渤兄弟辈的龚敏,虽然留下的诗不多,仅从《万人冢歌》中的联语,也可看出一定的功力,《白族文学史》评:“此诗特色,正由于另立新意,借新丰拆臂翁与南征的廿万官兵命运作对比,鲜明地表达了对不义战争的谴责。” 另有龚允塞,康熙间人,属龚渤父辈,其《花鱼洞》诗中也有联句云: 虚谷藏云老; 乔松荫树浓。

- 5 -

浪翻鱼濯锦; 声响石敲钟。

龚渤以联体民意 遗联招对动乡人

盛代昌

龚渤,字遂可,号学耕。弥渡辛野村人。生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雍正十年(1732)20岁中壬子科举人,乾隆元年(1736)中丙辰科进士。先后为官翰林院检讨,侍讲学士,詹事府左右春坊,日起居注官和《八旗通谱》纂修官,稽查六科,典试四川,抡才得人,还任《大清汇典》纂修官、文武殿试受卷密封官等。

龚渤曾经两次得乾隆帝赐宴,龚渤曾以御制诗进献,又伴随皇帝谒景陵、泰陵。奉旨祭告北岳恒山,事后皇帝赐弯把皇伞、九龙凤嘴法兰壶、端砚等,以示褒奖。

回云南后,曾主讲五华书院,有著作《使蜀呤》、《游燕草》、《塞上呤》、《留粤草》等诗集和《使晋纪程》等书,多已失传。 这里要说的是龚渤告老还乡的故事,据说龚渤回乡的消息传到家乡弥渡,弥渡通判府府官得知龚渤是皇帝身边红人,位高权重,当时弥渡还没有一个像样的接官亭。于是命人操办,打算在城北大兴土木建盖接官亭,以示对龚渤的尊重。 谁知此事被回到昆明的龚渤知道了,立刻派人给通判府官带来一封信,信中没有更多的言语,只有一副对联云: 山高挡不住太阳; 官大压不过乡里。

还让带信的人转答说:山再高也挡不过太阳的光辉,官再大也不该在乡里显耀,为他造接官亭的事,使他感到不安,自己是家乡山水,父老乡亲养育成人的,用地方钱财兴土木实在是让乡亲们看不起自己。并告诉府官,只要为百姓做好官,自己是不会管闲事的。

龚渤回乡后,乐于田园山水之间,不问政事。《疏圃》一诗就是最好的写照: 荒田分半亩,随意种山蔬。春韭连畦密,种瓜插架疏。 时防来有客,得佐食无鱼。何必栽花好,锄园乐自如。

龚翰林在家乡人的心中,是一位可尊可敬的人,他的故事,在民间传流了百年之久,他的作品留下的不多,但也深受人们的喜爱。如天生桥联句: 混沌天开云外窟; 参差石炼画中桥。 鸟穿窄径窥青鬼; 龙起寒潭听紫箫。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清雍正年间,东山白云寺的教书先生凤仪人李根云,是一位很有学问的寒士,一边教书一边攻读,写了“看剑毫生胆;读书香到心”的对联,后来在白云寺普东禅师的接济、帮助下,上京求名,高中进士,入翰林院,官江西参政。后以藏笔信与普东禅师重兴寺院的故事流传民间。龚渤与李根云志同道合,结为知友。在一次白云寺会友中,龚渤为龙王殿题了一联。但因沧桑巨变,时过境迁,原对联已经散失。

幸在许多年后,弥渡县文管所征得下联木刻保存。白云寺按原件重刻,并在寺中举行了独联征对。经过数年,如今征联已经近百,出人预料的是,参加应对的人有老人、少年、青年、妇女。从行业看有干部、学生、教师、工人、农民、僧人。有本地的,外地的游客。有人说:选出一联重刻悬挂。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让它一直对下去,让号称“文献名邦”的弥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引起关注。有兴趣你也来吧! 独联是:

白云深护,天开佛地龙宫。

●龚锡瑞

龚锡瑞(1733—1781),字信臣,号簪岩,翰林龚渤之子。清乾隆乙酉(1765年)拨贡,工诗善画,著《簪岩诗集》,《滇南诗略》收其诗歌。诗或粗犷豪放,或细腻纤柔,或沉郁顿挫,风格多样,独树一帜。《龙尾关》等诗尤被著名文学家袁枚激赏,论曰:“工古乐府及七言长句”,“诗才超逸,有太白遗风,七律俱闯入唐人之室”。云南提学使汪云鹤说:“龚生之诗,倜傥奇伟,风骨在遗山、清秋之间。”

莘野村,一个直到今天不到四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从清代乾隆年间起至清末,十余名诗人不断涌现,许多还是重量级的诗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传奇,一个文化的传奇。

龚锡瑞有幸游剑地 石宝山多留诗人联

盛代昌

- 6 -

龚锡瑞,号簮岩,弥渡莘野村人,侍讲学士龚渤之子,能文工诗,乾隆已酉拨贡,著作有《簮岩诗集》。袁枚《隋园诗话》评曰:“天才超逸,有太白遗风”,是乾隆年间云南颇有影响的诗人。其妻苏竹窗是御使苏霖渤之女,是当时有名的女诗人,在弥渡十八位女诗人中首屈一指。

乾隆之世,同村亚元师范任剑川州学训导,相邀游览剑川名胜石宝山。龚锡瑞为河山的壮丽而诗情大发,在各寺院留下了不少楹联。

在石宝山宝相寺,与石钟寺相距五里的地方,“宝相八景令人醉,引得骚人儿辈攀”。宝相寺依山建筑在一堵高耸险峻的大石岩上,蔚为壮观,被誉为云南的“悬空寺”。徐霞客赞道:“盘岩层叠,云回幛拥,如芙蓉十二楼??” 诗人写下如下楹联: 僧定不知南北路; 客来消尽古今愁。

宝岩居离宝相寺不远,地处佛顶山向北逶迤的鸡冠岭,原为一进三院的明代古庙,寺内有几株百年茶花,故又名“茶花寺”。诗人到此,留下了两幅对联: 苍岩日冷无尘到; 黄叶林深有径通。 绝涧螟来山鬼啸; 悬岩日落野猿啼。

写下了古寺虽有道通,然无多游人所至的沧凉情境。据了解,茶花寺现已成废墟,然古木参天,野竹遍地,不失为一处胜景。灵泉庵在石宝灵泉旁,因泉而得名。庵建于清康熙年间,年久失修,早已破败,而庵东西的岩壁上有明代岩画,上有年代为:“嘉靖丙午”(即1546年)。龚锡瑞有联云: 雨气忽来千幛外; 泉声遍在万松中。

海云居是诗人游客们游览留宿的地方,当诗人一日游兴未尽,回到海云居时,已是淡月升起、寺钟响起的时候,诗人写下了海云居联:

疏篁流水才通履; 淡月轻烟忽听钟。

由于近天庵离海云居不远,是息静逸老之地,院中种满梅树,溪水从寺中流过,鸟语花香,虽现已不存,但寂静的山林、芳香的花木,依然令人陶醉。而当年诗人到此时,幸许庵寺存在,诗人感叹地写下了楹联: 尽觉花间还有径; 不知林外是何峰?

在近天庵休闲时,听到佛家之梵音似乎来自很远的地方,而闲坐中之禅室,云从外面飘来好像客人的坐位也飘在空中一样,使人如佛似仙。享受神仙境界之乐趣。即: 梵声初雨来天外; 禅室留云入座中。

龚锡瑞诗写得好,对联也不错,但留下的不是太多。在大理市凤仪镇飞来寺,有一位著名的乡村教师,从教六十年,桃李满天下。他与弥渡谷西阿、师荔扉、龚锡瑞都是好友,时常在飞来寺中谈诗说谊,也留下些诗联作品,龚锡瑞有联云: 孤月睛翻江影动; 乱松寒送雨声来。

著名的白族学者赵藩是这样评龚锡瑞的: 江水生愁照鬓斑,月中饮马唱刀环。 流传爱尔从军句,合在龙标庶子间。 《龚选贡锡瑞》

●龚锡鼎

龚锡瑞的堂兄,清乾隆十三年(1749)年进士,官南和知县,志评:“学粹品优,勤于史治,士民赖之”。他的联语,写出了自己的家世情况和自己的感慨。如:在《解官归,重登学士六叔父(龚渤)依云楼》中就有如下联句: 千章乔木门前绕; 万帙香芸架故留。 垂髻方随题雁塔;

- 7 -

归田又早筑菟裘。

●龚亮 ●苏竹窗

龚锡瑞的妻子,是苏翰林霖渤的女儿,出身诗书世家,同样有较深的文化修养,她的联语实有大家风范。如: 《闻雁》:

关山千里月; 天地一声秋。

《登楼望白岩诸山》:

马背千盘路; 林梢百丈泉。

●龚敏

龚渤兄弟辈,虽然留下的诗不多,仅从《万人冢歌》中的联语,也可看出一定的功力,《白族文学史》评:“此诗特色,正由于另立新意,借新丰拆臂翁与南征的廿万官兵命运作对比,鲜明地表达了对不义战争的谴责。”

●龚允塞

康熙间人,属龚渤父辈,其《花鱼洞》诗中也有联句云:

虚谷藏云老; 乔松荫树浓。 浪翻鱼濯锦; 声响石敲钟。

三、其他姓

●李彪

李彪(公元1818年-1896年),字星海,号菊村,又号抱虎山人,弥渡县寅街镇大庄营人,曾主讲大理西云书院,“滇西知名之士多出其门”,名噪滇省。李彪出生寒门,幼年丧父,母亲打短工、编草鞋维持生计。在私塾王景坡先生提携下,李彪勤奋好学,成绩出类,16岁得府试第一,20岁入大理桂香书院就学,深得迤西道罗天池器重,“期以远道”。26岁,中道光甲辰科举人,主讲弥渡奎光龙文书院名噪一时。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为避战乱隐居天目山密云寺,“凡十二年足不履城市”,潜心研究学理,著书立说。

李彪交游甚广,在滇西有“友直、友谅、友多”的称誉。公元1874年,李彪授安宁州学正,之后四年,经云南总督岑毓英推荐主讲大理西云书院。公元1881年,受云贵总督岑毓英委聘,前往昆明与名流学士共修《云南通志》。岑以彪“品学兼优堪矜式,疏请叙奖,赏嘉国子监学士衔”,并有意挽留于府内任职,李彪委婉拒绝,辞别回乡尽桑梓义务,继续主讲大理西云书院、弥渡中和书院。公元1892年,清庭督学高钊中往大理巡视,在祥云清华洞与李彪讲学达旦,甚为投机。临别,高携其所著《易经浅解》回京向光绪帝具疏以闻,经太学博士研究认为,注释超前,解义不凡。于是,李彪被御赐翰林内阁中书衔,建恩荣一座于大庄营前。晚年李彪辞官回乡,创建香山书院授徒直至终年。

李彪是位自學成才的學者,知識淵博,一生著述甚多。他的儒學著作有︰《四書淺解》、《讀易淺說》、《周易標義》、《性統》等。他還倡導學習俗學,著有《爻位陰陽說》、《五緯考度》、《呂律算草》、《天根談》、《彖象合參》、《籌算法》、《辭佔辯例》、《祗可自怡草》、《游戲偶存》、《孝子必讀》、《戒煙歌》等。此外,李彪還長于楹聯和書法。

李彪的第七代後人現在還收藏著李彪生前留下的大量手稿、資料,其中包括《孟子評注》、《密雲點易》、《周易標義》、《讀易淺說》、《深山談易》、《周易六通》等手稿。

李彪工于撰写对联,民间流传墨宝较多。所撰中和书院联“山川之灵秀,愈出愈奇,有志后兴,莫辜负铁柱名区,彩云胜地;学问之功夫,越修越密,多才蔚起,当恪守鹅湖正轨,卢洞遗规。”香山书院联“相如使节,诸葛天威,开蒙、郑、杨、段之先,名标铁柱;玉斧既挥,革囊再渡,历唐、宋、元、明之古,德护金汤。”等等,足见其对联功底之深厚。他知识渊博,兼修百家,著述等身。曾刊印《四书浅解》、《读易浅说》、《筹算法》等理学著作和诗集《南安秋吟》,于数学、医学等各领域均有深透见地。

李彪一生多经历清末乱世,厌恶朝政腐败而投身从教。他治学严谨,力倡因材施教,文道并举,教学深入浅出,特专解疑,循循善诱。主讲西云书院,滇省各地后生慕名求教于门;回乡办学,学士远道而来求教者,络绎不绝。一代师表,桃李满园,后人称他“文才出众世人赞誉,德行超群社会恭维”。

●李彪墓

李彪为弥渡夫庄营人,生于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在荣获”内阁中书衔”后第四年,也即公元1896年逝世于故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