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站结构设计原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地铁车站结构设计原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cd03d0dba1aa8114431d903

2) 依据不同的施工方法、车站外防水层的设置也不相同。 (1) 明挖法施工的车站,外防水层的设置法如表7.1.5-1。

明挖法施工的地下车站外防水层的设置

表7.1.5-1

顶 板 侧 墙 底 板 必须设置柔性防水层,并围护结构必须做到无渗漏水,才能施作内衬砼。宜设置防水层,根与顶板基层牢固粘结。必必要时,可在围护结构内表面喷涂半柔性或渗透据具体情况可选重 要时,顶板还应采用抗裂性防水涂料。对于排桩作围护结构者,亦可在地用柔性防水层或合 防水混凝土或采用防裂墙 钢丝网,防水层应有有效管,将少量渗水引入废水泵房。当采用单一地下的保护措施 叠 合 底板所选的材料相适应,或能有良好的连接处理墙 措施。必要时,也可设置一定的泄水孔,排除防水层与内衬间少量积水。

(2) 矿山法施工的车站,应特别加强注浆堵水,初支拱部注浆固结应当深入围岩中1~2m范围。加强相接处薄弱环节的防水,锚喷衬砌要强调自身的密实性防水。在地层透水系数大,有侵蚀性介质的地层中,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铺设全包柔性防水层,二次衬砌考虑承受全部静水压力,形成复合式防水。在贫水地层且无腐蚀介质,排水对外界无影响的前提下,亦可考虑在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铺设半包柔性防水层。防水层设在拱部及侧墙至轨面,在隧道环向设置连通的排水盲沟,将少量渗水引入废水泵房。

(3) 为了减少混凝土的开裂及缝的渗水,宜加密施工缝,减少变形缝,一般施工缝间距以8~12m为宜,变形缝的设置,应根据地质及结构受力条件确定,尽量少设变形缝,如要设置,宜设在结构受力较小的位置。有条件时,可用后浇带代替变形缝。

(4) 根据国内地铁设计经验,也可考虑设置诱导缝。

(5) 对于后浇带、后补孔、穿墙管、预埋件、预留通道接头、桩头等细部构造,应加强防水措施。 3. 施工工艺

同上 连续墙时,其槽段之间应有可靠的防水措施。 围护结构必须做到无渗漏水,才能施作内衬混凝 土。根据需要,亦可在围护结构与内衬墙间设置 同上 一道防水层,且防水层的防水材料,应与顶板、质水文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桩间设置适量的排水刚性防水层。 1) 防水工程的施工,务必要做好施工前的降排水工作,地下水位应降低至防水工程最低标高以下不小于500mm,并保持到防水工程施工完毕。

2) 采用明挖法的地下工程混凝土和防水层的保护层,在满足设计要求且经检查合格后,应及时回填。 3) 对于明挖法施工的地下车站,在进行基坑回填前,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基坑内杂物应清理干净,无积水。

(2) 工程周围800mm以内,宜用灰土、粘土或亚粘土回填,不得含有石块、碎石、灰渣及有机杂物,也不得有冻土。回填施工,应均匀对称进行,并分层夯实,人工夯实每层厚度不大于250mm,机械夯实每层厚度不大于300mm,并应防止损伤防水层。

(3) 工程顶部回填土厚度超过500mm时,才允许采用机械回填碾压。

4) 防水混凝土施工,应符合《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及验收规范》(GB 50208-2002)及《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中的有关规定,并参照《建筑施工手册》办理。

5) 防水混凝土的水泥、砂石、水的选用,必须符合《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J 50108-2001)的相关要求。

6) 防水混凝土,可根据工程需要掺入减水剂、膨胀剂、防水剂、密实剂、引气剂、复合型外加剂等外加剂。外加剂可单掺,也可复合使用,其品种和掺量应经试验确定,所有外加剂应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一等品及以上的质量。

7) 防水混凝土,应采用低水化热水泥,并掺入一定数量的粉煤灰,磨细矿渣粉、硅粉等,也可根据抗裂需要掺入适量纤维。

8) 为了将混凝土的初期干缩和温度引起的收缩降低到最低限度,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连续浇筑长度,同时应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尽可能安排夜间浇筑混凝土,并加强养护及时回填,避免暴晒和雨淋,保湿养护时间不得小于14天。

9) 防水混凝土结构内部设置的各种钢筋或绑扎铁丝,不得接触模板,固定模板用的螺栓,必须穿过混凝土结构时,可采用下列止水措施:

(1) 在螺栓或套管上加焊止水环,止水环必须满焊;

(2) 螺栓加堵头,堵头用环氧煤焦油沙浆填充,混凝土严禁出现蜂窝麻面,当有外贴附加防水卷材时,其基面平整度应满足《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J 50108-2001)的要求。

10) 根据不同结构、使用条件,选用不同的防水材料。防水材料的选用如表7.1.5-2。 11) 水泥砂浆防水层可用聚合物水泥砂浆

掺外加剂水泥砂浆,宜采用多层抹压法施工,聚合物水泥砂浆防水层厚度宜为6~8mm,掺外加剂、掺和料的水泥砂浆防水层厚度宜为18~20mm。

12) 涂抹防水砂浆的基层表面应平整、坚实、粗糙、清洁,并充分湿润,无积水、水泥砂浆防水层应分层铺抹或喷射,铺抹时压实、抹平,最后一层表面应提浆压光。

13) 水泥砂浆防水层,各层应紧密结合,每层宜连续施工,如必须留茬时,采用阶梯坡形茬,但距结构阴(阳)角处应不小于200mm。

14) 聚合物水泥砂浆防水层,未达到硬化状态时,不得直接浇水养护或直接受雨水冲刷。聚合物水泥砂浆防水层,硬化后应采用干湿交替的养护方法进行养护,使用特种水泥、外加剂、掺合料的防水砂浆,养护应按产品有关规定执行。

防水材料选用表

表7.1.5-2

防水材料 适 用 范 围 可用于底板,单层连续墙内防水,叠合墙夹层防水,刚柔复合防水层防水。刚柔复合防水层中的防水砂浆 刚性层,放坡明挖区间侧墙,防水层过渡段局部处理,施工缝的界面处理。 可用于渗漏水后期补漏,施工缝界面处理,单层渗透性防水涂料 连续墙内防水,复合墙夹层防水,基层的隔水处理,刚柔结合防水层中的刚性层。 可用于车站顶、底板,放坡明挖工点的侧墙,重必须满粘,不能用于潮湿的基层上,卷材 合墙的侧墙,不宜用于叠合墙侧墙。 不宜使用热熔法施工。 同上 在结构稳定后施作并加强养护。 备 注 可用于车站顶、底板及侧墙、不宜用于叠合墙侧在潮湿基层上,应选用有隔潮处理涂料 墙。 后补孔,后浇带应用微膨胀外加剂,其它可采用减水剂、膨胀剂、防水剂、密实剂、引气剂、复其掺量需经试验确定,在复合使用外加剂 合型外加剂,也可掺入粉煤灰、磨细矿渣粉、硅时,需检验其与混凝土的相容性。 粉等。 剂,并能在潮湿基面上施工的涂料。 可用于矿山法施工的工点及明挖法工点的侧墙、采用无缝焊接技术,并注意保护防防水板 底板。 水板。 可用于施工缝及变形缝处,在变形量大处,可用注意安装位置的准确性,在变形缝止水带 橡胶类止水带,在变形量小处,可用塑料、金属、处,根据其伸缩量,可采用Ω型或钢边止水带等。 中央汽泡型,外贴式或中置式。 可用于施工缝,盾构管片闭封垫,桩基钢筋根部根据不同要求可采用不同的膨胀率遇水膨胀止水条 止水。 的止水条,也可采用复合橡胶条等。 预注浆前先施作止浆墙,且在注浆可用于衬砌修补,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空隙充时应达到设计强度,回填注浆应在填,盾构管片后空隙充填,地层围岩注浆堵水,注浆 根据不同需要,可采用水泥浆液、超细水泥、化进行,衬砌后围岩注浆应在回填注学注浆等。 浆固结体强度达70%后进行。 15) 采用有机防水涂层时,根据工程需要可在阴阳角及施工缝、变形缝处增加一层聚酯无纺布或玻纤毡等胎体增强材料。

16) 有机涂料施作的基层表面的气孔、凹凸不平、蜂窝、缝隙、起沙等,应及时予以修补处理。基面必须干净、无浮浆、无水珠、不渗水。

17) 涂料施工前,应先对阴阳角、预埋件、穿墙管等部位进行密封或加强处理。 18) 涂料的底涂料或隔潮处理剂,应与涂料有良好的相容性及结合性。

19) 涂料防水层做好后应及时保护,底板可用50mm细石混凝土,顶板可用80~100mm厚细石混凝土,侧墙可用20mm水泥砂浆层或保护板等。

20) 防水板可采用PVC、EVA、ECB、LDPE等材料。

21) 防水板应有良好的耐刺穿性、耐水性、耐久性、耐腐蚀性、耐霉性、无毒、抗拉强度不小于10Mpa,断裂延伸率不小于200%。

22) 铺设防水板的基层宜平整,无浮碴,在清理好的基层上,应先铺缓冲层。缓冲层应用暗钉圈固定在基层上,铺设防水板时,边铺边将其与暗钉圈焊接牢固,两幅防水板的搭接宽度为100mm,搭接缝应为双焊缝,焊接严密,采用复合型防水板,用板上的预留绳固定在基层的暗钉上。

23) 在绑扎钢筋或浇筑内衬时,应注意保护防水板,如有必要应设置保护层。

衬砌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24) 墙体水平施工缝,不宜留在剪力与弯矩最大处或底板与侧墙交接处,应留在高出底板表面不小于300mm的墙体上。拱(板)墙结合的水平施工缝,宜留在拱(板)接缝以下150~300mm处,墙体有预留孔洞时,施工缝距孔洞边缘不宜小于200mm。

25) 在水平施工缝上浇筑混凝土前,应将施工缝处原已浇筑的混凝土表面凿毛,清除浮碴,用水冲洗干净,保持湿润,再铺上一层20~30mm厚的防水砂浆或1:1水泥砂浆。在原已浇筑的衬砌中部应加设止水构件。

26) 设置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时,应撕去隔离膜嵌入已浇筑的砼凹槽中,并用射钉固定,防止其移位。

27) 在施工中注意变形缝处止水构件的正确安装,必要时用钢筋夹或其它铺助固定措施加以固定。 28) 变形缝处止水带要焊接成环,结构外侧应有嵌缝或止水带,内侧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接水槽或可拆卸止水带。

29) 变形缝内外侧的密封胶施工时,为避免三向受力,影响防水质量,在密封胶与泡沫板间,必须采用牛皮纸作隔离层,两侧应用粘结剂将密封胶与基层粘结牢固,在向嵌缝槽填入密封胶之前,应清扫槽内浮碴、尘土、积水。

30) 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宽度一般取1000mm,后浇带所形成的缝按施工缝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