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新发展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新发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cf2311110a6f524ccbf8524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新发展

杨定宇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但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不同历史时期和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因此,正确认识社会基本矛盾,准确把握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就成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本依据和前提。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连同他的一系列有关重要论述,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认识和解决社会基本矛盾问题,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始终不渝地抓住并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这是江泽民同志关于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一个基本观点。1997年5月28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所作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随后不久,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指出,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不是别的,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江泽民同志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对我国建国以来关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经验教训所作的科学总结,是我们认清形势、把握全局、不为浮云遮望眼的强大理论武器,意义十分深远重大。

当前,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说到底靠发展生产力。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前,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增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我们必须看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中国实际上已成为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我们与他们在渗透与反渗透、遏制与反遏制、分裂与反分裂、颠覆与反颠覆上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很尖锐的。要赢得这场重大政治斗争的彻底胜利,坚决粉碎西方敌对势力险恶的政治用心,确保我们这面社会主义大旗不倒,必须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一心一意搞建设,尽快把综合国力搞上去。只有国家发展了、强大了,我们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

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必须充分认识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社会基本矛盾诸构成要素中,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即所有制问题,一直是一个十分重大而又敏感的课题,它长期困扰着我们。其主要症结是三个问题,一是所有制结构问题,包括怎样理解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为主体;二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问题,包括怎样认识股份制;三是怎样看待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十四大以后,这些问题越来越突出,迫切需要我们党从理论上给予回答。对此,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的实践,进行了系统阐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比如,关于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方针作为“基本制度”确定下来;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了

“补充”的提法;提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等等。这些都是在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讲话,对这一重大的和基本的理论问题又作了一系列新的论述:

一是,经济关系的多样化,带来社会基本矛盾的复杂化。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下,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包括私有经济成分的存在,带来了“公”与“私”的矛盾,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关系格局。尽管这种“公”与“私”的矛盾,不是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但这种实质上的经济利益及其实现形式上的差异,如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导致矛盾的对抗性。党和国家的政策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但私营企业主不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不是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如何处理好经济结构中的“公”与“私”两种经济形式之间的关系,切实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管理;如何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建设,切实加强党与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广大群众的联系,巩固党在新形势下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这些都是必须认真加以研究解决的新问题。所以,江泽民同志要求我们,要加强党在这些领域中的领导,切实把这些领域的群众团结和组织在党的周围。

二是,经济关系的多样化,带来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基本上全部承担了城市居民的就业要求,农村人口也全部组织在当时那种集体经济的体制中。现在,很多人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中就业,不少人自谋职业。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农民与基层组织的关系也与过去不同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在就业和生产经营活动方面的流动性比过去大大增强。这种生产和就业形式上的多样性明显带有分散性、小型化和流动性等特征,如何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充分、合理地把全体劳动者组织起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这的确是需要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是,经济关系的多样化,带来利益主体的多样性。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利益的多样化将不可避免,群众产生不同的利益要求也将不可避免。这些利益要求,不仅会在群众的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来,也会在我们工作的不同领域和部门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党能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照顾和满足大多数人的正当利益要求。

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最根本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自觉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统治阶级及其政党成熟程度和执政水平的重要尺度。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必须靠合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紧紧抓住决定和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和环节,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是,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大力加强党的建设,也就是完善上层建筑,以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经济基础及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阶级、国家属于上层建筑的政治内容,执政党通过政权建设影响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最终影响生产力。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起推动作用的也有起阻碍作用的。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因此一般能制定比较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政策来组织、动员、协调全社会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生产力发展。我们党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考验。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不仅要继续经受执政的考验,而且面临着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的考验,面临着反对和平演变的考验。在最近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又告诫全党,要围绕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建工作。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这“三个考验”、“两大历史性课题”,是对新时期党建工作的任务、目标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我们党只有经受住这“三个

考验”、解决好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才能担当起跨世纪的历史重任。“三个代表”深刻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经验,集中概括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全面揭示了在新形势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大意义,为新世纪全面加强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方面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党建,就能够解决好前进道路上的复杂矛盾和问题,就能够经受住各种考验和锻炼,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

二是,坚持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就是从调整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方面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些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江泽民同志提出了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辩证关系的思想。其中,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江泽民同志要求全党要善于统观全局,做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江泽民同志这一精辟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的思想。贯彻这一思想,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一定要坚持以改革统揽各项工作。

三是,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邓小平同志根据本世纪新技术革命引起的社会生产力巨大飞跃的事实,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新知识、新技术及其推广运用,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早在1991年,他就指出: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这不仅阐明了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而且提出了经济和科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方针,阐明了如何依靠科技的力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形成了科教兴国、科技强军的战略思想。在刚刚召开的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两院院士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再次对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作了精辟阐述。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中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有助于我们掌握当代科技进步的发展方向,深刻理解科技进步对生产力的重大推动作用。科技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联系得如此紧密。离开科技进步,就不可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谁能在生产中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能创造先进的生产力;谁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谁才有资格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是活的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生产力,就必须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劳动者队伍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大军正由一般劳动者逐步变为知识型劳动者,“蓝领”少了,“白领”多了,这是社会发展的方向。在科技进步面前,“大老粗”不再光荣,“臭老九”不再臭,谁知识多谁就更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工人阶级要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我们党要始终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忠实代表,就必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