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硫电池及液流电池行业分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钠硫电池及液流电池行业分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da8a52fc1c708a1294a44c2

钠硫电池及液流电池行业分析

第一章、工作原理与技术特征

1.1钠硫电池

钠硫电池结构如图(1)所示。电池以金属钠(Na)和单质硫(S)与碳(C)的复合物分别用作阳极和阴极的活性物质,Beta—氧化铝(Beta-Al2O3)陶瓷同时起隔膜和电解质的双重作用。

钠硫电池的化学反应式如下:

2Na+xS=Na2Sx (1)

新装配的钠硫电池一般处于完全荷电的初始状态。钠硫电池在300℃工作温度下,在放电的初始阶段(硫含量为100%~78%),正极由液态硫与液态的Na2S3.2形成非共溶液相,电池的电动势约为2.076 V;当放电至Na2S3出现时,电池的电动势降至1.78 V;当放电至Na2S2.7出现时,对应的电动势降至1.74 V,直至液相消失。

图(1):钠硫电池结构图

钠硫电池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理论能量密度高达760W·h/kg。实际比能量高,可有效减低储能系统的体积和重量,适合于大容量、大功率设备的应用。

2)能量转化效率高,其中直流端大于90%,交流端大于75%。 3)无电化学副反应,无自放电,使用寿命长,可达15 a以上。

4)钠硫电池的运行温度被恒定在300~350℃,因此其使用条件不受外界环境温度的限制,且系统的温度稳定性好。

5)具有高的功率特性,经大电流及深度放电而不损坏电池;具有纳秒级的瞬时速度(系统数毫秒以内),适合应用于各类备用和应急电站。

6)原材料资源丰富,价格低,无污染,适合规模化推广应用。 1.2液流电池

全钒液流电池(Vanadiunm Redox Battery,VRB)由电解质溶液,碳素材料电极,导电塑料双极板和离子交换膜等部件构成.通过流体输送设备使电解液在电堆与储槽之间循环流动,在充电/放电过程中完成不同价态的钒离子相互转化与电能的储存与释放.钒电池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将一定数量单电池串联成电池组后,输出额定功率的电流和电压。 电池反应为:

正极:VO2+2H+e—VO2+H2O 电势=1.00V 负极:V+e—V

+

2+

+3+

2+

+

+

-

电势=-0.26V

电池总反应VO2+V+2H—VO2+V+H20 电势=1.26V

+3+

图(2)全钒液流电池(VRB)原理示意图

全钒液流电池具有以下特点:

规模大:全钒液流电池的输出功率和储能容量彼此独立。通过改变储槽中电解液数量,能够满足太规模蓄电储能需求;通过调整电池堆中单电池的串连数量和电极面积,能够满足额定放电功率要求。

寿命长:电池正负极反应均在液相中完成,充电/放电过程仅仅改变溶液中钒离子状态.没有外界离子参与电化学反应。电极只起转移电子作用.本身不参与电化学反应,理论上可以进行无限次任意程度的充放电循环,极大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成本低:在电池关键材料制备方面,如质子交换膜、导电双极板等电池关键材料.通过实现国产化进行大规模、低成本生产。全钒液流电池避免使用贵金属催化剂,成本远远低于燃料电池等化学电源,适合于几十千瓦~数兆瓦规模场合使用。

效率高:由于正负半电池电解液中的活性物质分别储存在不同的储槽中,完全避免电解波保存过程的自放电消耗,经过优化的电池系统充放电能量效率高达80%。

能量密度较高,理论上每度电需要5.2kg的五氧化二钒进行电能储存,对于50MW的风电场建立IOMW×4h的储能系统,将需要224吨五氧化二钒,电解液部分需要2500万元投入,将占用储能系统一次性成本的30%左右。

第二章、技术环境

2.1钠硫电池技术发展现状 国外钠硫电池技术发展

对钠硫电池早期的研究主要以电动汽车的应用为目标,但随着一些新型二次电池的出现,因钠硫电池在车用电源方面的应用优势不明显而逐步被放弃。由于钠硫电池高的比功率和比能量、低原材料成本和制造成本、温度稳定性以及无自放电等方面的突出优势,钠硫电池在电力储能方面的应用开始为人们所重视。

日本在1992年进行了第一个示范储能电站,2002年实现了商业化,至今已有200座以上功率大于500 kW、总容最逾300 MW的储能电站在运行中,分别用于电网峰谷差平衡、电能质量改善、应急电源、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稳定输出等,最大功率的电站达到34 MW,用于风力发电站的稳定输出,运行中的储能电站~半以上用于电力的平衡。.储能电站覆盖了商业、工业、电力、水处理等各个行业。钠硫电池储能系统的效率可达到80%以上,寿命可达15 a。

国内钠硫电池技术的发展

我国对电动汽车应用的钠硫电池研究与国际几乎同步,1968年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已经开始了相关的研究,并在1977年4月成功组装并示范运行了国内第一辆6 kw功率的钠硫电池电动车。20世纪末,我国的车用钠硫电池研究也与国际同样陷入困境,研究工作几乎停

止,国内也仅有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仍保留了研究队伍,并开展相关的工作,打下了较好的技术基础。

2006年8月,上海市电力公司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合作,联合投资开发储能钠硫电池。2007年1月制备成功650A·h的单体钠硫电池,并在2009年3月建成了我国第一条产能达2 MW的储能钠硫电池中试生产线,可以小批量化制备容量为650 A·h的单体电池。中试生产线涉及各种工艺和检测设备100余台套,其中有近2/3为自主研发,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

2.2液流电池技术发展现状 国外钒液流电池行业现状

UNSW公司自1985年申请了钒液流电池专利以来,一直致力于钒液流电池的研究。该公司的主要贡献在于发现通过氧化钒(IV)溶液可使高浓度的钒(V)溶液稳定存在于硫酸介质中,从而使全钒液流电池具有实用价值。同时该公司所开发的从钒氧化物中制备钒电池溶液的工艺成本低、性能好,也是钒电池能够得到推广的重要原因。1993年UNSW与泰国石膏制品公司合作,将钒电池应用于太阳能屋。

2001年,加拿大Vanteck公司收购了Pinnacle公司59%的股份,从而拥有了钒电池技术的核心专利权。2002年,Vanteck公司改名为钒电池储能系统技术开发公司(VRB Power Systems),专门从事钒电池技术的开发和转让,该公司现已被北京普能科技技术有限公司收购,并完成了多套钒电池系统商业化项目。

日本因受其资源限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从事钒电池的研究,现已组建多套钒电池商用系统,并掌握了钒电池的核心技术。其中SEI公司具备完整的生产和组装钒电池系统的全套技术,其组建的钒电池系统已投入商业运营,其技术成熟度高居世界首位。目前,SEI公司的25kW实验室钒电池电堆已达16 000次循环,历经8a使用正常。除电池隔膜的寿命有限,其他组件都可以循环使用。这一特性较其他寿命有限的化学电池来说,具有很大的成本优势。

国内钒电池研究进展

在钒液流电池领域,我国已掌握大规模储能的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1995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首先在中国展开VRB的研究,研制成功500 W和l kW的样机,拥有电解质溶液制备等多项专利。2006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