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进行课堂观察?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如何有效进行课堂观察?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dbb9280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c9

如何有效进行课堂观察?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1、定义: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执教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法。是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目前已发展为较为普遍的教研方法。可以从五个方面加以理解。 (1)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的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的情景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索等,记录相关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2) 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观察主体可以是研究人员,也。可以是教师。有明确观察目的(一方面要谋求学生学习状况的改善,另一方面还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指向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选择观察对象(是课堂运行状况)、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信息、呈现观察结果(观察方法和要求)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 (3)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共同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改进策略。

(4)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团队成员: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课堂观察的每一个过程都是团队成员多向互动的过程。研究者与教师之间,教

师与教师之间借助共同的课程观察,进行专业对话,促使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5)课堂观察是一种新型的听评课范式。所谓范式是指特定的学科共同体从事某一科学活动所必需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认性,是可模仿的成功案例。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评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课堂观察是在听评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的和作用是相同的。(联系听课评价体系表)。

区别:观察的主体目的性不尽相同;观察的的目的性更强,是为了研究而观察,课堂观察使老师在听课时更有目的,更有研究性,而听评课有时是出于常态工作需要(如:每学期要求业务领导听课60节,中层干部40节,教师30节,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了解教情和学情等)。

规范化程度不同。与以往的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科学,更专业化。课堂观察需要根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来确定观察行为,设计观察量表,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将课堂中的复杂教学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这样的听课不再盲目、随意。通过对教学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对观察结果的反思分析推论,这样的评课研讨也不再是模糊、粗略的,而是针对具体问题的实证分析,对课堂诊断更准确,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课堂观察更利于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焦点问题,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从而形成新的教学改进策略或方式,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是集约型和粗放型的区别)。

关注的内涵有所不同。与以往的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关注执教者与听课者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形成合作分享的学校文化。课堂观察包括课前会议、课堂观察与课后会议。课前会议时执教者谈班级学生的学情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设计思路和重难点的解决策略等,使听课者对研讨课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围绕研究问题合作设计观察量表,这样可以带着自己的思考听课,呈现听课→观课→思课的转变;课中观察时听课教师分工对多个观察点进行记录与分析;课后会议时执教者围绕目标反思学生课堂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听课教师则围绕观察点进行分析、反思、推论,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是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都受益,每位老师都能从自己的观察点进行分析,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分析,教研活动氛围浓了,每位老师都能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关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与以往的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堂观察的观察核心在学生,最要紧的是观察全体,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多元目标的达成等。 2、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研究的逐渐兴起,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并为专业研究人员运用,专业研究人员深入课堂采集相关信息,观察课堂现象,进行课堂研究,从而得出相关结论,揭示教学规律。广州市在十一五期间作为省级课题进行研究,并且解题(今天有的部分内容就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目前,这种研究方法也正在为一线教师青睐,一些学校和教师也开展了课堂观察的本土研究。(公主岭)

3、实施条件

一是对观察者的观察技能要求

课堂观察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要求观察者能集中心智观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随时做出决定。这是对观察者在专业技能与自身特质方面的要求。

二是课堂观察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如:购置用于观察的必需的视听设备等。

4、基本步骤(三步:课前、课中、课后) (1)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 (2)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

(3)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和结果的呈现。 二、为什么要进行课堂观察(解决认识问题)

1、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对学生而言)

在真实的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可以说,教师的课堂行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环境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当观察者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以及学得怎样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行为上的改变。观察课堂中的其他行为或事件,如教师教学、课堂文化等,通过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或课堂文化的创设,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观察者参与课堂观察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这也是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最大的功能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