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6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申报推荐指南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1. 2016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申报推荐指南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dc7cfaf1eb91a37f0115c4c

不少于10000例;建成国家认证的胸痛中心;制定2-3项国内领先的血栓防治新策略、血栓防治指南或专家共识;形成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准化分级诊治方案;建成市内心肌梗死转运网络,并推广全省。

②以医院和社区为单位,研究我省获得性长QT和QRS波群增宽的患者,深入研究其发生率、主要影响因素、干预的时机与方法、对预后的影响等,获得预测发生心源性猝死和心力衰竭的指标或因素;研究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机制,提出预测和治疗心源性猝死和心力衰竭规范性诊疗方案。建立以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猝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大数据平台;构建预测发生心源性猝死和心力衰竭的风险评估数据模型;形成1-2部规范性指导性学术文件;将预测和治疗心源性猝死和心力衰竭的规范性诊疗方案在基层医院和社区进行推广,不少于30家联盟成员单位。

③开展全省范围内的结构性心脏病伴发心律失常患者的筛选,评估全省结构性心脏病伴发心律失常的治疗状况,研究个体化的防治方案,制定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治疗、微创治疗、杂交治疗、外科手术等系列综合救治流程。建立全省范围的结构性心脏病医疗协作平台;建立全省范围的相关救治网络和诊疗技术标准,不少于30家联盟成员单位;免费救治结构性心脏病伴发心律失常患者200例/年、先心病患者不低于500例/年;建立区域性心脏内、外科结合的诊治平台。

(3)神经系统肿瘤与脑血管疾病的精准综合防治策略研究。建立基于大型队列的辽宁省神经系统疾病样

13

本库和数据库,构建恶性脑肿瘤精准医疗大数据共享平台,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开发用于精准医疗的测序、检测、治疗等产品,形成预警、早期筛查、早期诊断、个性化治疗等精准防诊疗方案,加快重大慢病防治技术突破。

①面向精准医疗需求,建立以脑恶性肿瘤的生物组学数据、临床信息和健康数据为核心的大数据中心,构建支持精准医疗的大型储备库,开发个体化的预防干预、早期诊断、分期分级、复发监测等检验、监测产品,研发脑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技术和药物,研究炎症免疫机制在胶质瘤相关癫痫的发生进展过程中的作用,制定精准化脑恶性肿瘤临床路径和诊治规范。建成辽宁省临床恶性脑肿瘤标本库与临床脑恶性肿瘤患者病例资料库,收集完善千例级恶性脑肿瘤患者的队列,不少于30家联盟成员单位;制定规范的恶性脑肿瘤的精准治疗技术标准及临床应用指南,并推广使用;研发恶性脑肿瘤单克隆抗体类药物。

②利用基因测序技术、基因芯片技术、蛋白质组学、表观遗传组学以及生物信息学大数据处理等方法,筛选和发现我国神经系统重大疾病高危易感人群的分子标记物、易感基因;深入探讨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发展进程中的关键靶点及信号通路。搭建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基层医院形成协同创新网络,不低于30家;参与制定我国临床诊疗规范;开发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2项生化标志物;制定基于纠正低氧状态的阿尔兹海默病新疗法的诊疗方案。

14

③针对脑血管疾病,重点开展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大灶脑梗死无创新技术的研发与新方法探索,应用影像学手段,构建脑卒中的神经影像集成数据库;联合省内各市医院,收集我省卒中发病的流行病学数据。搭建我省脑血管病转化医学协同创新网络平台,不少于50家;建成脑卒中的神经影像集成数据库;制定脑卒中规范化诊治方案和预防策略。

(4)肾脏疾病的转化医学研究。针对我国慢性肾病的防治重点病种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开展基础研究、临床转化、循证评价、示范应用一体化的转化医学研究。

针对我国慢性肾脏病,以疾病前状态或疾病早期人群为干预靶点,开展早期肾功能异常的诊断、进展机制及干预技术、慢性肾病病情评估分子分型体系与再生医学新技术研发、肾衰竭透析和人工肾相关技术。搭建协同创新网络,不少于30家联盟成员单位,收集样本不少于4000例;实现肾衰竭透析治疗技术医疗均等性;形成慢性肾病评估分子分型体系;形成2份省内行业标准。

(5)植入前筛查诊断及胎儿异常诊断精准医疗研究。构建我省生殖健康相关疾病序贯性一体化精准医疗示范应用平台,开发出防治不孕不育、诊断和预防出生缺陷的关键技术、适宜技术、产品及标准规范,从整体上提升生殖疾病和出生缺陷防控水平。

针对出生缺陷或者产前诊断发现异常的胎儿,利用模式动物及生命组学技术,分析环境、遗传等因素,揭

15

示关键分子事件;建立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构建植入前筛查和诊疗平台;开展男性原因导致不育或复发性流产的男性病因学筛查,精子遗传学病因检测和分析。建立覆盖全省的生殖疾病和出生缺陷检测防控网络;建立妇产科精准医疗临床示范中心,搭建双胎妊娠网络平台,不少于30家联盟成员单位,双胎数据库达到5000例;建立和完善植入前诊断-产前诊断-胎儿治疗一体化精准医疗平台和体系;形成1-2份技术标准规范与指南;5.有效改善患者就医条件,节省医疗成本。

(6)儿科疾病转化医学研究。立足于儿科疾病的发病规律和流行病学特点,有效整合现有基础研究和临床资源,同时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转化医学的研究策略,研究常见出生缺陷的胚胎早期诊断与干预的新方法,建立危重新生儿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风险监控新技术平台,进一步达到降低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的远期目标。

利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筛查小儿先天畸形的胚胎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建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先天性巨结肠等常见小儿先天畸形的临床治疗及流行病学调查新体系。提出常见小儿先天畸形的胚胎发生机制和胚胎期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新方法;筛选出5-6个常见小儿先天畸形的胚胎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建立其早期临床筛查新技术;制定小儿便秘和便失禁的诊断流程及规范的治疗常规,并在全省推广;建立新生儿影像学网上会诊中心和新生儿脑损伤的影像学资料库;转化医学协同创新网络建设,不少于30家联盟成员单位。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