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经济史3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经济史3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e3183ef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15

03.(2007江苏历史1)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A.孙叔敖 B.管仲 C.李冰 D.郑国

04.(2007江苏历史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该时期江南开始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05.(2005全国文综二卷13)隋朝大运河的一段利用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古运河。这一段是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06.(2005全国文综二卷14)筒车在中国古代南方农业生产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一灌溉工具创制于

A.三国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唐代 D.南宋

07.(2004全国文综一卷13)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①养活了众多人口

②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

③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④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08.(2008北京文综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09.(2009年重庆文综15)隋唐时期,淮水以北新增的有利于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 B.芍陂 C.通济渠 D.邗沟

10.(2009年山东文综10)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州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1.(2008天津文综39题第(1)问)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D 芍陂位于淮河流域。 02.C 应为弱化周王室统治。

03.C 从效果上看,这应是李冰主持修筑的都江堰。 04.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源于唐朝,在明清时较突出。 05.C 按教材,这应是邛沟。 06.C 唐代灌溉工具的革新应是筒车。

07.B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应是手工业发展的结果。 08.A 从该水利工程的功能和效果看。 09.C 熟悉大纲版大运河的“三点四段”划分。

10.B 题中含义是指农作物中经济作物比例增加,只能说是第②③两项。 11.答案要点:

(1)(指明整体水平,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农业生产环境来分析原因)说明: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 原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等);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关系确立(私田取代公田)。

五.新题预测

01.《史记?河渠书》载:“渠就,??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钟,古代容量单位)。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材料中的“渠”是指 B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广通渠

02.白居易的《琵琶行》有诗句:“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诗中提供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C A.商人重金钱不重感情 B.唐朝饮茶之风开始盛行 C.唐朝茶叶商品化程度高 D. 交通不便,经商路途遥远

03.大家熟悉的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的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反映出中国古代经济实质是 A

A.封建自然经济 B.农业、手工业协调发展 C.耕地织布出售产品 D.重农抑商

04.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B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05.“其湖池不流水,??或聚数人踏转。车身长者二丈,短者半之,其内用龙骨拴串板,关水逆流而上,大抵一人竟日之力,灌田五亩。”引文所指的灌溉工具是 B

0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牟氏庄园,是大地主牟墨林及其后裔高营建的住宅,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地主庄园,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地主庄园。庄园内的每一项建筑都严格按照封建地主阶级的等级观念布局:大厅供奉祖先,老爷居住楼阁,妻妾子女居于平房,一干佣人居于群房。粮仓、磨房、碾房、粉房、油坊、棺寿房等多在群厢,形成了一个自我封闭,自给自足的小社会体系。1988年1月13日,修葺一新的牟氏庄园经国务院批准,憋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此,庄园全面对外开放,短短十几年间,观光旅游者已超过六百万人次。

材料二 战国时候,韩、赵、魏三国的垦荒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中原地区的荒地大大减少。秦国从孝公商鞅变法以来也很重视垦荒。到秦昭王晚年更用分给田宅、免除徭役等办法招徕三晋(韩、赵、魏)之民到秦开荒,使秦国的荒地迅速得到开垦。

——《中国经济简史》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虽南包象、浦,西括邛、山,至于外奉贡赋,内充府实,止于荆、扬二州。

——(南朝梁)沈约:《宋书》

材料四

明代《棉花图?收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你可以得出哪些历史信息?(4分)

(2)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业的什么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3分)

(3)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变化?根据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的具体表现。(4分)

(4) 从材料四中你能得到农业发展的哪些信息?结合史实,归纳这些经济信息对其他经济部门的主要影响。(4分)

(5) 从材料一到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哪些趋势?(2分) 答案要点:

(1)封建地主阶级孙艳的等级观念,自我封闭、自给自足,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成为旅游胜地。(4分)

(2)特征:大力垦荒以扩大耕地面积。(1分)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各国政府的鼓励性措施。(2分)

(3)变化:江南经济发展迅速。(1分)表现:耕地面积增多,耕作技术进步,单位产量提高;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以丝织为主的纺织业技术高,产量大;出现了建康和扬州等大城市。(3分)

(4)信息:棉花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2分)影响: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2分)

(5)趋势: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