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e48b4f3f90f76c661371a98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专题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

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2.发展历程:

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

西汉巩固: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隋唐完善:创立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北宋加强:北宋初年,“杯酒释兵权”解决兵权的问题;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分相权,加强皇权。收地方权利,加强中央集权。) 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明清达到顶峰(衰落):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达到顶峰。

3. 评价:

(一)双重作用。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如:秦朝、清朝前期维护国家统一。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如秦朝修筑长城、隋朝开凿大运河。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又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如元朝的民族融合。消极作用:①专制容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如秦朝暴政。②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束缚了文化。如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文字狱”。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如明清时期。

(二)不同阶段作用不同: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是消极作用。 二、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

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评价:

积极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消极影响: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思想,阻碍了科技和社会进步。 三、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经验教训

经验:汉、唐统治者都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在政权建设中,都继承了前代的制度,并加以发展、完善,有利于王朝的巩固。

教训:秦、隋统治者都实行暴政,激化阶级矛盾,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最终被推翻。

专题二 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民族关系)

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

1 形成和初步发展:公元前221年,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汉朝初步发展。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军事上,北击匈奴、移民戍边、修筑长城、统一东南地区、修筑灵渠。

汉朝“大一统”:政治上,解决王国问题;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军事上,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对外关系上,加强对西域的管辖,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2 繁荣: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空前发展时期。

隋朝:政治上,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完成全国统一;创立科举制,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唐朝:政治上,出现繁盛局面;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设立机构(安西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边疆地区、实行和亲政策(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对外关系上,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接受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3 新发展:元朝时,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有了新发展。

政治上,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行省制度,加强对全国的管辖(加强对台湾、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我国正式行政区划)、疆域空前;民族关系上,民族迁徙、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4 巩固: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

明清: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疆域空前;对外关系上,由开放(郑和下西洋)走向闭关(闭关锁国政策)、反抗外来侵略(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民族关系上,加强对边境及少数民族地区管辖(西藏: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新疆: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驻军;土尔扈特部回归)。

民族融合的高潮: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促进了民族融合,出现民族融合高潮。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以来,五胡内迁,与汉族杂居,北方黄河流域出现民族

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3、辽宋夏金元时期: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的并立,推动了民族融合;元朝统一,推动了民族融合高潮的出现:元朝时,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同边疆各族共同开发边疆地区;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原,较早进入中原契丹、女真等族,已经汉化;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促进民族融合的因素:

国家统一的局面;民族政权和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统治者的政策(或改革);民族战争;民族迁徙等。

二 民族政策(加强对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 从方式上看: 1、和亲:

①西汉汉元帝时,昭君出塞。

②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8世纪中期,唐朝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蕃“和同为一家”。

作用: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2、战争:

①秦朝: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统南疆,兴修灵渠。

②汉朝: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使西北边郡得到安定;东汉时,窦固、窦宪先后击败北匈奴。

③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

④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结果辽宋议和(澶渊之盟),夏宋议和,民族政权并立。 ⑤清朝时期,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影响:一方面,促进民族融合,促使和平局面的到来。另一方面,破坏了经济,给人民增加了负担。 3、册封

①唐朝:唐玄宗册封回纥、靺鞨、六诏首领;

②清朝: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规定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影响:有效的强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4、设置机构(官职)

①西汉,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②唐朝,唐太宗和武则天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③元朝政府加强对西藏和琉球的管辖。

④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⑤乾隆帝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维护了祖国统一。

⑥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1884年,清政府设台湾行省。

作用: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辖,巩固了边防,维护了祖国统一。 从不同时期看:

1.秦汉时期:

秦朝: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统南疆,兴修灵渠。

两汉:①“和亲”:昭君出塞。

②战争: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东汉时,窦固、窦宪先后击败匈奴。 ③友好往来: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与西域的友好往来;东汉初,班超

出使西域,同汉族联系日益密切。

④设置管理机构: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①友好往来: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②民族迁徙和杂居: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内迁,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③统治者改革: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3.唐朝:唐朝统治者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用战争、和亲、设管理机构、册封等方式,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和经济文化交流。

①和亲: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嫁到吐蕃,汉藏“和同为一家”。

②设置管理机构:如唐太宗和武则天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4. 五代辽宋夏金元:

①友好往来: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宋夏和议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②设置管理机构:元朝政府加强对西藏和琉球的管辖。

③友好往来:元朝时,边疆各族同汉族杂居相处;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5.明清:

①册封: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规定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②平定叛乱: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③民族迁徙: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④设置管理机构: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乾隆帝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维护了祖国统一。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 从不同地区看:

1、 西藏

① 唐朝: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吐蕃采取和亲方式,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通婚,加

强了唐蕃之间的经济、支化交流;金城公主入吐蕃,唐蕃“和同为一家”。 ②元朝: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③清朝:顺治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规定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事务。

(④新中国成立后,和平解放西藏,设立西藏自治区。) 2、 新疆

①西汉: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新疆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②唐朝: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③清朝前期:乾隆粉碎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后又派军队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④清朝后期: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收回伊犁,在新疆设立行省。 (⑤新中国成立后,设立新疆自治区。) 3、台湾

① 三国时,吴国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