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论述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地球科学概论论述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e6781ef81c758f5f61f67bd

1.分析表述表层(外动力)地质作用与内部(内动力)地质作用的关系。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对地球的改造 地球的内,外圈先后形成之后,整个地球的演化主要表现为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对地球进行外动力地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是由于太阳辐射能和地球重力位能引起的地质作用。它是指地壳的表层在气温变化,雨雪、山洪、河流、湖泊、海洋、冰川、风,生物等的作用下,使地壳不断地被风化、剥蚀,将高处物质搬运到低处。内动力地质作用又称内营力地质作用或内生地质作用。指由于地球自转、重力和放射性元素蜕变等能量在地壳深处产生的动力对地球内部及地表的作用称内动力地质作用。如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及变质作用等

因此说:内动力地质作用居于主导的支配地位,内动力地质作用与外动力地质作用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它们在空间上是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

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内外力地质作用关系

内、外力地质作用互有联系,但发展趋势相反。内力作用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单一化发展。一般来说,

内力作用控制着外力作用的过程和发展。

2、阐述矿产资源--地质环境—人口之间的辩证关系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是谋求人口、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人口过剩、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当代世界三大社会问题,也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三大障碍。“人口增长-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使中国人口未来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主要是指:人口继续增长,人口素质低下,就业负担重,年龄结构迅速老化;随着人口增长,自然资源日趋紧缺,有些资源已接近资源承载极限;环境污染迅速蔓延,自然生态日趋恶化。因此,要实施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发展战略,缓和与解决过剩人口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具体来说,就是要使总体人口与生活资料增长可持续发展;要使人口质量与经济技术进步可持续发展;要使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而从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来看,中国首要的任务是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不仅要强调人口文化智力素质的提高和人口资源环境素质的提高,而最根本的是要实现中国人口的现代化。

1、 矿产资源-地质环境-经济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

1)矿产资源开发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甚至是高速的发展,比如利比亚的石油(卡扎菲上台后,利国家、人民迅速富裕)就是如此;矿产资源开发可以改变地质环境,甚至引起地质环境问题,如地面塌陷、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污染,地表的建筑受到破坏等;不合理的矿产资源开发也可能使已经取得的经济发展出现倒退,比如重大的事故、在重要的交通、水库等下采矿对其造成损毁等。

2)经济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比如日本本身的矿产资源很缺乏,如果断了它的资源供应,它就完蛋了;再如美国,资源丰富,但是它现在不开发,主要是进口,先用人家的,用完了再用自己的,这也是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确定的;

3)地质环境制约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开发需要一定的开采技术条件,如果有资源但开采技术达不到,就现实而言也没用,只能加大科学研究,比如低品位矿石、或者地质构造复杂的(如地下水影响、地温影响);如果又有资源又可以开发利用,那时最理想的状态了。

1.为什么我国南方岩溶地貌比北方发育

(1)岩石的透水性:水渗入可溶性岩石内部是加速岩石溶解和地质作用的重要因素.

(2)地下水的运动: 地下水排水条件好,交替作用强,喀斯特发展速度快;地下水运动缓慢,则情况相反,溶解的碳酸钙不能及时带走,停滞的地下水很快成为饱和溶液而失去再溶蚀能力。

(3)水的溶解能力:净水溶解能力是比较低的,当水中合有碳酸(H2CO3)时,溶解能力加强。 自然界碳酸的来源很多,主要来自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CO2)和雨水的化合,以及土壤层中各种生物化学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水的化合。此外,气候和岩石成分、结构、产状、厚度等,对喀斯特的发育也有很大的影响。

流水的流动作用 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因此我国南方岩溶地貌比北方发育

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由于人口的剧增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活动导致地质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即改变着地球表面的形态、破坏了地表的植被、产生了新的地球化学过程、改变着水的循环途径和物质成分、改变着大气的成分和使物种减少。地质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类生活环境的质量 , 人为的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以及诱发的地震作用,使得地表形态发生很大的变化,形成新的人为的地貌景观,从而破坏了地质环境的天然平衡条件。人类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干扰和改变地质环境原有的特征和规律,加快演化速率、改变演化方式和演化轨迹。因此,人类在从事工程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主动协调与自然的关系,避免由于盲目设计、盲目投产和施工所带来的损失,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环境,加强科学规划和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什么说岩石记录了地壳发展的历史?为什么说岩石记录了地壳发展的历史?

地壳发展在岩石中都会留下了痕迹,地壳发展应该说是包括地壳内部及表面发生的一切事件,也包括时间痕迹。

以地壳表面发生的事件举例:比如见到石灰岩,说明曾经是浅海环境;见到砂岩,说明当时动力比较强,可能是沙漠环境或滨海、浅海或河流,具体是哪一种?在砂岩内部颗粒特征、结构特征、矿物特征等方面都能找到证据,等等。

以地壳内部发生的事件举例:岩石受到挤压时,岩石中会保留下糜棱结构或者岩层扭曲

等特殊的岩石结构构造。地壳内部受到热液作用时,能在岩石中看到矿物被蚀变痕迹。等等 岩石特征有宏观方面的,叫构造,微观一点的叫结构,经常需要在显微镜低下看特征。 另一方面,只有沉积岩中能保留大量的地球表面历史地理环境信息(气候、地形、生物、海湖河等),比如干热环境沉积物形成的岩石发红,有特殊的矿物组成等等。加上沉积岩具有一层一层的特点,所以巨厚的沉积岩就象是一套地壳发展的历史书,只是需要有心人的慧眼去提取信息。

河流地质作用

河流地质作用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①侵蚀作用:河流的侵蚀作用包括机械侵蚀和化学侵蚀两种。河流侵蚀一方面向下冲刷切割河床,称为下蚀作用。另一方面,河水以自身动力以及挟带的砂石对河床两侧的谷坡进行破坏的作用称为侧向侵蚀,而河流化学侵蚀只是在可溶岩地区比较明显,没有机械侵蚀那么普遍。

②搬运作用:河水在流动过程中,搬运着河流自身侵蚀的和谷坡上崩塌、冲刷下来的物质。其中,大部分是机械碎屑物,少部分为溶解于水中的各种化合物。前者称为机械搬运,后者称为化学搬运。河流机械搬运量与河流的流量、流速有关,还与流域内自然地理——地质条件有关。

③沉积作用:当河床的坡度减小,或搬运物质增加,而引起流速变慢时,则使河流的搬运能力降低,河水挟带的碎屑物便逐渐沉积下来,形成层状的冲积物,称为沉积作用。 河流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河流入海、入湖和支流入干流处,或在河流的中下游,以及河曲的凸岸。但大部分都沉积在海洋和湖泊里。河谷沉积只占搬运物质的少部分,而且多是暂时性沉积,很容易被再次侵蚀和搬运。

河水通过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河床;并使河床的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河床形态的变化反过来又影响着河水的流速场,从而促使河床发生新的变化,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风化作用,成岩作用,变质作用,岩浆作用都能使岩石发生变化形成新的岩石比较它们的差异?

风化作用是指先期形成的岩石转变为碎屑物质、溶解物质和不溶残余物质的过程。原来地表物质可发生水解、氧化、碳酸盐或重碳酸盐化,使得部分矿物转变成新的矿物,如伊利石等粘土类矿物。

成岩作用,即指沉积物从沉积下来起,一直到变质或风化之前,在其表面或内部发生的一切作用。其矿物变化主要表现在压实和压溶、胶结、溶蚀和交代、重结晶等方面。 沉积作用是指原始物质在地表经过运动介质(风、流水等)搬运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

变质作用是指先已存在的岩石受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变化的影响,改变其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成为一种新的岩石的转变过程。

岩浆作用是指地壳深部(至上地幔顶部)高温熔融岩浆的发生、发展、演化直至冷凝固结成岩的整个地质作用过程。

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岩浆作用三者不同的成岩过程导致所形成的岩石的矿物组合、结构构造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