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学 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药用植物学 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ea5080416fc700abb68fca3

或授粉。

① 自花传粉:花粉粒落在同一花雌蕊柱头上。

两性花;常具等高和同时成熟的雌、雄蕊并花药内向;柱头对本花的花粉萌发无生理阻碍。连续长期自花传粉可使植物后代生活力逐渐衰退。

闭花受精:有些植物雌雄蕊早熟,在花未开放或根本不开放时即行自花传粉、受精,如太子参等。在环境条件不适合于开花传粉时,闭花受精弥补了这个不足,且花粉不受雨水淋湿和昆虫吞食。 ② 异花传粉: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

造孢细胞→胚囊母cell(2n)n! 4个大孢子3个退化 远离珠孔端1个发育1个大孢子(n)分裂3次 8核胚囊两端各1核移向中部 组成→(3个反点cell、中央cell、卵cell、助cell2个)

③受精——被子植物双受精

花粉粒萌发 (2核) 产生 花粉管 生殖cell分裂产生2个精子 与卵cell结合成胚2n 与极核cell结合成胚乳(3n) 种子 珠被发育成种皮。

胚珠发育带动了子房发育成果实。 3、花粉的形态

花粉粒的形状、大小、表面的纹饰以及萌发孔的数目、形态、结构及位置等,常成为植物科、属甚至种的特征。 ①极性与对称性

极性:决定于其在四分体中所处的地位。由四分体中心的一点通过花粉粒中央向外引线为花粉极轴,分为近极和远极。 与极轴垂直的线为赤道轴。 ②形状与大小

常呈圆形、扁圆形、三角形,四角形等。有淡黄、黄、橘黄、墨绿、青、红、褐等颜色。大小(直径)一般15-50μm。大多数单粒。

③壁:2层,内壁薄而柔软,由果胶质与纤维素组成。外壁较厚,含大量花粉素,光滑或具各种雕纹,如颗粒状、瘤状、条纹状、刺状、穴状、棒状、网状、脑纹状等。

④萌发孔:花粉粒内壁上有的地方无外壁,形成萌发孔,或长萌发孔(称“萌发沟”) 孔沟:在萌发沟内中央部位具一圆形或椭圆形的内孔。 六、花的组织构造

花是适应繁殖功能的变态短枝,各组成部分,均可看成是叶的变态。但其生理功能与叶不同,组织构造也有不同之处。

1、花梗:与茎相似,分表皮、皮层、维管柱3部分。 2、花托:结构很象茎端,但变化较大 3、花序轴:结构与茎相似 4、苞片:与叶结构相似

5、萼片:与叶构造相似,但很少分化成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

6、花瓣:上表皮细胞呈乳头状或绒毛状,无气孔;下表皮cell不呈乳头状。相当于叶肉部位比花萼更简化无栅栏组织分化,维管组织不发达,有时只有少数螺纹导管。

7、花丝:构造简化,表皮,薄壁组织,包围维管束。维管束可能是周韧维管束。

8、花药:主要是花粉囊,是产生花粉场所。花药具两种易鉴别特征,即纤维层(花粉囊内壁)和花粉粒。纤维层cell壁常不均匀增厚,呈网状,螺旋状、环状或点状等,且大多木化。 9、子房:外面是心皮围绕形成的子房壁、壁内是子房室。子房壁构造与叶片相似——内、外2层表皮,之间为多层薄壁组织,无栅栏组织分化。每个心皮通常有3条维管束,中央1条相当于背缝线,2侧束相当于腹缝线,胚珠维管联结通常是由侧束所衍生。

10、花柱:与子房壁相似,最外表皮,内方为薄壁组织,有实心和具沟两类。大多数被子植物具实心花柱。花柱中有一种特化组织,称引导组织。

11、柱头:能分泌的称“湿柱头”,不分泌者称“干柱头”,湿柱头上有一种腺体组织,柱头上的表皮细胞通常延长成乳头状、短毛或长的分枝毛,如番红花柱头。

第五节 果实

概述:是被子植物特有的结构,受精后,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裸子植物仅有种子而无果实,其它植物既无种子也无果实)。有些植物,花的其它部位如花被、花柱、花序轴等也参与果实形成,称为假果(梨、山楂、无花果、凤梨等),由子房发育的果实称为真果。果实常有鲜艳的颜色和丰富肉质果皮。

以果实入药的有枸杞、金樱子、山楂、木瓜、栀子、覆盆子、女贞子、山茱萸、枳壳、枳实、牛蒡子、栝楼等。 一、果实发育和特征 花柄——果柄

花托——果柄顶部或假果外围部分 花萼——脱落或宿存 花冠——枯萎脱落 雄蕊——传粉后枯萎脱落

雌蕊——柱头与花柱——枯萎脱落或残留 子房——壁——果皮 胎座——各种类型 胚珠——种子 二、果实的类型

根据果实形成的部分将果实分为真果与假果,根据果实的来源、结构和果皮性质分为单果、聚合果、聚花果,根据果皮质地分为肉果和干果。

(一)单果:单心皮或合生心皮雌蕊形成的果实,即1朵花只结1个果实。依果皮质地分为干果与肉质果。

1、肉质果:果实肉质多浆,成熟时不开裂。包括浆果、柑果、核果、梨果(假果)、瓠果(假果)。

2、干果:果实成熟时,果皮干燥,开裂或不开裂。

包括(1)裂果类:蓇葖果、荚果(豆科特有)、角果(十字花科特有)、蒴果。成熟时开裂方式有纵裂、孔裂、盖裂、齿裂。

(2)不裂果(闭果):瘦果、颖果、坚果、翅果、胞果、双悬果(伞形科特有)

(二)聚合果:是由1朵花中许多离生心皮雌蕊形成的果实,每个雌蕊形成1个单果,聚生在一个花托上。包括聚合蓇葖果、聚合瘦果、聚合核果、聚合坚果、聚合浆果

(三)聚花果(复果):由整个花序形成 隐头果:隐头花序形成(无花果) 三、果实的组织构造

1、外果皮:常由一列表皮细胞或表皮与某些相邻组织构成,外被角质层或蜡被,偶有气孔或毛茸。

2、中果皮:是果实中层,占果皮大部分,多由薄壁细胞组成,具有多数细小维管束。 3、内果皮:果皮最内层,多由一层薄壁细胞组成,有的具1-多层的石细胞。

第六节 种子

一、种子的形态特征 珠被—→种皮(二倍体)

胚珠 卵细胞—→胚(二倍体) 种子 极核细胞—→胚乳(三倍体)

种子常呈圆形、椭圆形、肾形、卵形、圆锥形、多角形。

种子大小差异悬殊,色彩多样。表面有各种特征,如平滑而有光泽(红蓼、北五味子),粗糙(长春花、天南星)、具皱褶(乌头、车前)、瘤刺状突起(太子参)、具毛茸(白前、萝藦、络石)、具假种皮(由珠柄或胎座部分组织延伸而成,成肉质如荔枝),菲薄膜质(阳春砂、白豆蔻、益智、红豆蔻)、具种阜(在珠孔处由珠被扩展形成海绵状突起物,如蓖麻、巴豆)。 种皮上有肿脐、种孔、种脊、合点。 二、种子的类型

1、有胚乳种子:胚乳常位于胚的周围,呈白色,胚乳细胞内含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物质。胚乳是极核受精形成。

2、无胚乳种子:常具发达的子叶,是在胚发育过程中,胚吸收了胚乳的养料,并贮藏于胚的子叶中,故不存在胚乳。

3、外胚乳:大多数植物种子,当胚发育和胚乳形成时,胚囊外面的珠心细胞被胚乳吸收而消失,但也有少数植物种子珠心,未被完全吸收而形成营养组织包围在胚乳和胚外部,称外胚乳,如肉豆蔻、槟榔等。

4、胚由胚根、胚轴(胚茎)、胚芽、子叶组成。 三、种子的组织构造

种皮显微特征在种子类药材鉴别上特别重要,胚乳和胚常少具或不具鉴别价值。

1、种皮:通常具1层种皮,也有2层种皮即外种皮和内种皮。种皮可是干性的(豆类),也可是肉质的(石榴)。

1)表皮:位于种皮最外层,通常1层薄壁细胞组成,也有为石细胞。

2)栅状细胞层:有的种子,在表皮内侧,有栅栏细胞层,由1或2-3列狭长细胞组成。 3)油细胞层:有的种子表皮层下方,有数列内贮挥发油的细胞组成,有时常与色素细胞相间排列在一起。

4)色素层:有的种皮表皮层含色素物质,有的种子在表皮层下方,具有1-数列内含色素的细胞层。

5)厚壁细胞层:有的种子表皮内层几乎全为石细胞组成,如栝楼属植物,或内种皮为石细胞层

(如姜科植物)。

2、胚乳:由薄壁细胞或厚壁性细胞组成。胚乳细胞常含大量的淀粉粒、糊粉粒、脂肪油等营养物质。

3、胚:是种子内未发育的幼小植物体,子叶细胞为类圆形或多面体,常具细胞间隙,外层表皮细胞具1极薄的角质层,常无气孔分布,有的植物在子叶的组织中还含有分泌腔和草酸钙簇晶。

第四章 植物分类概述

补充植物分类检索表的编制内容,因要学会自己独立识别植物,必须会运用分类检索表。 以植物图引入分类内容

1、研究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外观形态———————————— 形态学 2、研究各器官内部结构——————————————————————— 解剖学

3、用以上两个学科(尤其是形态学)知识来研究某一特定植物在植物界的位置及互相之间关系 ————————————————————————————————分类学

第一节 植物分类学的目的和任务

一、植物分类学:是植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整个植物界不同类群的起源、亲缘关系及进化发展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目的是对各种植物进行鉴定、分群归类、命名并按系统排列起来,以便于认识、利用的科学。

二、我们学习植物分类学的目的和意义:最重要的是对中草药进行原植物鉴别。 1、识别和区别近似种; 2、科学地描述植物; 3、澄清名实混乱; 4、发掘和扩大中药资源;

5、对中草药研究、生产、临床安全和有效用药均具重要意义。

第二节 植物分类的方法和系统

1、人为分类系统:据形态、习性、用途的不同进行分类,往往仅用1~数个性状作分类依据,而不考虑亲缘和演化关系。

2、自然分类系统:力求客观地反映出自然界生物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发展。 ①恩格勒(A.Engler)和勃兰特(K.Prantl)系统; ②哈钦松(J.Hatchinson)系统。

第三节 植物分类学发展概况

近几十年来,运用现代科技,促进了植物分类学的发展,使单纯的经典分类学(停留在描述阶段)向客观的实验科学发展。主要有:实验分类学、细胞分类学、化学分类学、数值分类学等。

第四节 植物分类的单位

药用植物学的学习需了解界、门、纲、目、科、属、种及种下等级,但主要是科及以下的等级。 1、科:拉丁词尾一般加-aceae,被子植物中有8个科词尾为-ae,作为保留科名。 十字花科 Cruciferae 豆科 Leguminosae 藤黄科 Guttiferae 伞形科 Umbelliferae 唇形科 Labiatae 菊科 Compositae 禾本科 Gramineae 棕榈科Palm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