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二标地基基础检测方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土建二标地基基础检测方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ebdc6e3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21

冲洪积层(Q3al+pl或Q3+4al+pl)、残积土层(Qel)和白垩系下统白鹤洞组下段(K1b/1)。对岩、土层统一描述如下:

人工填土层 (Q4ml):

①1填石:浅灰色,压实状,该层主要为路面石块及路基填石组成,岩芯主要呈柱状或碎块状的花岗岩块及混凝土块,岩芯节长约10~20cm,碎块直径约5~20cm左右。该层在全区均有揭示。平均层顶标高7.25m(3.27~8.74m),平均层底标高5.12m(0.57~7.53m),平均揭示厚度2.07m(0.20~5.30m)。

①2填土:主要以素填土为主,局部为根植土或杂填土,灰色、灰黄色,压实状,局部欠压实状,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含较多砂及碎石。该层在全区大部分钻孔有揭示。平均层顶标高7.08m(3.27~9.49m),平均层底标高4.49m(-1.39~7.49m),平均厚度2.57m(0.45~7.60m)。

①3 水泥土:浅灰色、灰黄色,为受邻近地铁等构筑物连续墙施工影响,由水泥及土胶结而成的地层,强度较高。该层仅在B区钻孔NBZZ2-02及C区N钻孔CZZ2-12揭示。平均层顶标高5.78m(4.76~6.80m),平均层底标高-5.32m(-5.84~-4.80m),平均厚度11.10m(10.60~11.60m)。

②1淤泥质土:灰色,饱和,流塑~软塑,含少量有机质、腐殖质及粉细砂,局部夹薄层粉细砂。摇振无反应,光泽反应光滑,干强度及韧性较高。该层在全区大部分钻孔有揭示。平均层顶标高4.71(2.56~6.67m),平均层底标高2.88m(-0.36~4.79m),平均揭示厚度1.71m(0.50~3.70m)。

②2粉细砂: 灰色,饱和,松散,颗粒级配不良,含少量粘性土及腐殖质,局部混较多淤泥质土,呈淤泥质砂状,局部夹薄层粘性土。该层分布较连续,仅个别钻孔未揭示。平均层顶标高3.50(0.69~6.47m),平均层底标高0.49m(-4.19~3.80m),平均厚度2.99m(0.50~7.20m)。

③1粉细砂:灰白、灰黄色,饱和,稍密,呈粉细砂与粘性土互层状。该层仅在B区及D区局部钻孔揭示。平均层顶标高0.53(-0.15~0.99m),平均层底标高-1.09m(-1.56~-0.62m),平均厚度1.61m(0.90~2.10m)。

③2中粗砂:灰白、灰黄色,饱和,松散~稍密,含少量粘性土。该层仅在B区,D区及E区个别钻孔揭示。平均层顶标高1.09(-1.39~3.80m),平均层底标高-0.41m(-2.79~1.55m),平均厚度1.49m(0.55~2.80m)。

④1粉质粘土~粘土: 灰黄色,浅灰色,红褐色,饱和,可塑,不均匀含少量粉细

5

砂,局部夹薄层中粗砂。摇振无反应,光泽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及韧性中等。该层分布连续,在全区钻孔均有揭示。平均层顶标高0.80(-4.80~4.09m),平均层底标高-3.45m(-8.95~0.51m),平均厚度4.10m(0.50~9.40m)。

④2淤泥质土:灰色~灰黑色,饱和,软塑~流塑,含少量腐殖质。摇振无反应,光泽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及韧性较高。该层在B,C及D区局部钻孔有揭示。平均层顶标高-2.62(-4.07~-0.59m),平均层底标高-3.95m(-5.27~-2.19m),平均厚度1.33m(0.50~3.35m)。

④3中粗砂: 灰白色、灰黄色,饱和,松散~稍密,颗粒级配良好,含少量粘性土。该层局部分布。该层在局部钻孔揭示。平均层顶标高-0.90(-3.16~1.14m),平均层底标高-2.39m(-4.50~-0.26m),平均厚度1.49m(0.50~3.40m)。

⑤2残积土:紫红色,稍湿,可塑~硬塑,呈粉质粘土状或粉土状,为泥质粉砂岩残积土,遇水易软化崩解。摇振无反应,光泽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及韧性中等。该层在全区部分钻孔揭示。平均层顶标高-3.25(-8.95~0.69m),平均层底标高-6.10m(-11.48~-1.21m),平均揭示厚度2.85m(0.35~8.00m)。

⑥ 全风化泥质粉砂岩:紫红色,稍湿,泥质胶结,矿物成分基本已风化呈土状,原岩结构尚可辨认,岩芯呈坚硬土柱状,遇水易软化崩解。该层分布较连续,在部分钻孔揭示。平均层顶标高-4.64(-10.64~-0.43m),平均层底高-6.59m(-13.24~-2.83m),平均揭示厚度1.95m(0.50~4.70m)。

⑦ 强风化泥质粉砂岩:紫红色,泥质胶结,极软岩,矿物成分大部分已风化呈土状,岩石结构大部分已破坏,但清晰可辨,岩芯呈坚硬土柱状、半岩半土状或碎块状,但遇水易软化崩解,强度降低。该层分布较连续,仅在个别钻孔未揭示。平均层顶标高-5.92(-13.24~-0.99m),平均层底标高-9.22m(-19.47~-2.59m),平均揭示厚度3.29m(0.20~11.30m)。

⑧中风化泥质粉砂岩:紫红色,软岩,泥质胶结,碎屑结构,层状构造,岩屑成分为粉细砂,主要矿物成分基本未变化,岩芯呈柱状为主,局部呈碎块状。该层分布连续,在所有钻孔均有揭示,大部分钻孔在该层终孔。平均层顶标高-8.43(-19.47~-2.59m),平均层底标高-17.96m(-30.17~-4.48m),平均揭示厚度9.51m(1.40~17.70m)。

⑨微风化泥质粉砂岩:紫红色,软岩~较软岩,泥质胶结,碎屑结构,层状构造,岩屑成分为粉细砂,主要矿物成分基本未变化,岩芯呈柱状,偶见节理裂隙,强度高。该层在部分钻孔有揭示,并在该层终孔。平均层顶标高-10.95(-21.50~-3.75m)。

6

五、检测方法

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地基基础工程采用两种或以上的方法进行检测的,宜由两家或以上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根据基础特点及地质情况,选取N63.5重型圆锥型动力触探试验及平板载荷试验对本工程天然地基进行检测;选取平板载荷试验对本工程注浆处理地基进行检测。

针对抗拔桩应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和抗拔力检测,其中桩身完整性检测可采用低应变动测法、声波透射法、钻芯法检测,而抗拔力检测,因 Ds1 区位于地铁七号线正上方,限于地铁保护文件规定“不得在地铁隧道上方设置施工通道或堆载”,(详见广州市地铁总公司关于广州南站区域地下空间及市政配套设施工程基坑支护设计意见的复函<穗铁地保[2014]483号>、广州南站区域地下空间及市政配套设施工程地铁设施保护工作现场交底会议纪要<穗铁安监[2015]123号>)不具备抗拔力检测条件,拟通过钻芯法检测结合就近地质钻孔资料,设计验算抗拔承载力,具体方法如下:

选取3根待检测抗拔桩进行常规钻芯法检测,在抗拔桩旁钻取地质钻孔两个(均匀布置),验证桩侧土质情况,为设计验算抗拔承载力提供依据。

其它区域的检测ES区、En一部分为天然基础采用 验检测

Fn En Dn Ds区为人工挖孔桩基础采用低应变动测法、声波透射法、钻芯法、静载试验方法检测

动力触探试验、 平板荷载试

六、检测数量

(一)N63.5重型圆锥动力触探检测数量

依据《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 15-60-2008)第3.2.6条和穗建质【2010】574号文件中地基基础工程质量检测的项目、方法和数量的规定,单位工程抽检数量为每200m2不应少于1个孔,且不得少于10个孔。

7

(二)平板载荷试验检测数量

依据《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 15-60-2008)第3.2.5条和穗建质【2010】574号文件中地基基础工程质量检测的项目、方法和数量的规定,单位工程抽检数量为每500m2不应少于1个点,且不得少于3点。检测数量见下表

N63.5重型圆锥平板荷载试验(检型动力触探试验区域 面积(m2) 测频率为500 m2 /(200 m2 /点,且点,且不少于3点) 不少于3点) Ds1 En(含5号、7号出入口) Es(含4号、6号、8号出入口) 6#通道 4320 4936 4980.5 630 9 10 10 3 / 25 25 4 备注 注浆处理 复合地基 En区天然地基范围 天然地基 复合地基 说明:1、因DS1区抽条段地基已采用钢花管注浆加固处理,不对复合地基进行轻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对DS1基础进行平板荷载试验和抗拔桩的低应变、声波透射、钻芯法检测

(三)低应变法、声波透射法、钻芯法、抗拔承载力检测数量

依据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文件《关于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检测工作的通知》穗建质[2010] 574号对混凝土灌注桩检测的规定有:1、对于桩径≥1500mm的柱下桩,每个承台下的桩应采用钻芯法或声波透射法抽检,抽检承台下桩总数的30%,且不少于1根。

2、对于桩径<1500mm的柱下桩和非柱下桩,应采用钻芯法或声波透射法抽检,抽检数量不少于相应桩总数的30%且不少于20根;

3、对未抽检到的其余桩,采用低应变法检测。

4、确因试验设备或现场条件等限制,难以采用静载试验时可采用钻芯法对不同直

径桩的成桩质量、桩端持力层进行鉴别,抽检数量不少于总桩数的10%且不少于10根,

由于本项目人工挖孔桩全部在基坑底施工且基坑周边场地狭窄,静载实验设备难以运达现场,以及项目在地铁线路附近不适宜进行大量的堆截,难以采用静载试验对桩进行单桩竖向承载力检测,经设计同意改用钻芯法对不同直径桩的成桩质量、桩端持力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