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文言文阅卷读的试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试题文言文阅卷读的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ed87f205901020207409c1b

文言文阅读的复习

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邓长生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较高的分值权重在高考中占居着非常重要位置。相对于现代文阅读而言,文言文试题平稳,可抓的规律较多,得分相对较易,因此是考生高考得分的一大亮点,因而它是考生在高考总复习中不可忽视的一大环节。

文言文复习,不同的考生,不同的基础,不同的学习习惯,其复习方法也不能完全相同,但我们从高考备考实践来看,一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了解选文的特点 文言文阅读段的选材:北京卷倾向于选取叙议结合的文段,而此类文段的选取比较受专家的赞同。文段叙的部分:一般或表现人物克己守法、刚直不阿、为民请命、爱憎分明、惩恶扬善、为官清廉、为臣忠义、为子孝敬、为学奋进等,多张扬正义;文段议的部分:通常是论政、论道、论学、论史、论为人、论交友等等,多警策世人。

基于此,我们在阅读时,对记叙部分要通过文中所叙的具体的事件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出主要写的是什么人,他生活在什么时代,干了什么事(包括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他与主要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等;对议论部分,要借助文章议论的中心发掘作者的根本见解和观点:需弄清楚谈论的话题、作者的观点、选用的材料、论证的方法等等。

二、把握考点(抓两个根本的点——词语与内容,注意一个易被忽视的点——修辞)

⒈考点(详见《考试说明》):实词(一次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合、通假);虚词(18个);句式(4种);内容的理解(包括翻译断句等);信息的分析与筛选;内容归纳,中心概括;观点态度的分析与概括。

⒉抓两个根本的点

文言文测试是由“言”“文”两方面构成。这里的“言”是指文言知识(即古汉语知识),其中对实词虚词的理解是关键;“文”则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其中对内容的理解是关键。

⑴词语

文言实词、虚词是构成文言文的根本材料,掌握文言实词、虚词是考好文言文的关键所在。而且考查文意的理解能力,也是在理解实词和虚词意义的基础上读懂原文,再进行分析、概括才能得出。因此文言文复习,实词虚词的复习特别重要。

文言虚词变化多,掌握起来有难度,但其数量少、规律性强,所以又不是特别难。虚词常见的用法无需多讲,复习重点应放在不常用难以掌握的用法上。比如“其”有代词、副词、连词等词性,代词使用的频率最高,多指第三人称,这种用法无需多讲,但作第一人称的用法应作为讲解重点,例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中的“其”应是第一人称代词“自

1

己”。

⑵内容

对文言句式,文言翻译、断句,信息的分析与筛选,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观点态度的分析与概括等的考查均是建立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的基础上的。对内容的理解要以对词语、句子的理解为基础和前提,要在阅读中抓住文中的人、事、理。

⒊注意一个易被忽视的点——修辞

这个点虽然没有明确地列在《考试说明》中,但我们对其也不能忽视,因为考题中可能会间接地涉及此点,或是它们对我们解答其它题目很有帮助。

如,2003年全国卷第15题B项,该选项歪曲了文中“表动则景随”的意思,在原文它用以比喻“明君直臣”,而不是说明人的品性随朝代的变迁而自然变化的。

三、熟悉题型

选择题(熟悉题干、选项的设计与编排等)、主观题。 在熟悉题型的过程中揣摩命题者的思路、想法、意图等。 四、立足课本,着眼迁移,构建网络 文言文考查,其选段虽出自课外,但其考查的知识点又都直接或间接来自课内。如05年高考北京卷的第6题:A项中的“相”当“辅佐”讲,在《游褒禅山记》中“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的“相”,也是辅佐、帮助的意思;D项的“与”字作“结交”讲,在《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就是这样的用法。

可供选择的做法:

⒈要求学生熟读课文,重点背诵,以形成强烈的语感。语感增强了,翻译、理解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强了。

⒉按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构建知识网络,一定要在课文内找到相应的例子。 ⒊迁移训练:⑴由某一课向其它课迁移;⑵由课内向课外迁移。 ⒋要重视课本注释和课后练习,它们会给学生很多知识信息,很好地训练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⒌训练尝试为几篇课文断句、翻译几篇课文。 五、合理设计阅读、答题的过程 ⒈整体感知、总体把握

按照认知规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有一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略到精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先进行这一步。

我们要做的工作和可选择的方法:

通读,浏览或跳读全文,大致了解选段的文体,清楚段落数目,抓住文章重点内容、中心句及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脉络,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的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弄清作者的观点态度。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抓主要信息法,抓关键词句法,推敲句间关系(条件因果、承接延续、描述例解、手段目的、同位互注等)法等。

要注意,这时切忌不要寄希望于一遍能读懂全文,片面纠缠于个别难懂的字句,而应该暂时放过它们,只在文中相应地方用圈点法进行标注即可。

⒉善于借助,揣摩文意

首先要善于借助文段的题目,文段的注解和出处,加深对选段文意的理解;

2

其次是要善于借助题干和选项,最关键是要利用好实词解释题和选择题最后一题的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因为这些都是选择题,大多是只有一个错误选项,而且文意分析题中即使错的也是小问题。利用好了实词解释题,文中部分难懂的词语意思可以迎刃而解;利用好了文意分析题,就能够比较明确的了解全文内容。第三是借助知识背景,包括语文课上学过的,也包括其它课上(如历史课)学到的知识。

这里要注意我们对某些内容只是借用,不要无限扩大被借用的内容的作用。 ⒊重读文章,准确把握

经过前面两个步骤,我们的学生对文段内容已经能够理解七到八成,有了思考的方向,所以再读的时候,就能从更高层次上认知全文,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差做出纠正。如果碰到比较难的语段,还要反复通读,并调动储备,仔细推敲来确认;如果遇到个别难以判断意义的实词,就应该根据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运用字形分析法或对该词所在语句进行句法分析,从判断该词词性的角度来推断出它的准确意义。

在这个环节中要注意面向考题、重点分明,不做无用功(当然需要借助的内容除外)。

⒋结合阅读中所理解到的,完成各题的解答。在答题的过程中,有时候有必要看一看题与题之间的关系并借用这种关系。

六、掌握一些技巧、了解一些规律 说明:这里提到的部分内容可能与前面所提到的有相重复的,这主要是想单提出来一引起重视和注意。

⒈解文的技巧

⑴以题解文。借试题解读文章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⑵以文解文。以文解文,就是借文章中某一部分内容去理解另一部分。文章中的诸种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我们以文解文的依据

⑶以注解文。文言文命题者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

⑷以理解文。 这里所说的理包括事理和文理,我们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事理和文章创作的一般规律去理解文章内容。

⒉实词释义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⑴从解题方法上看,最简单的莫过于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解释正确的,反之则为解释错误的。

⑵如果设置选项的实词中有学生不熟悉的生僻词,那么对这个词的解释一般就是正确答案,它只不过是干扰项罢了;反之,如果设置选项的实词是常用词,题中给出的解答又正好与现代汉语的常用义高度吻合,一般情况下,这类选项有可能就是错的。

⑶有的实词词意在文中根据自己对该词所掌握的用法无法正确解释,就应该考虑它的通假或活用情况。

⒊虚词用法类题目答题技巧

⑴利用每组中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句子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来衡量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具体做法是代入(如果考题中没有选用课文中的句子就要回忆我们整理出来的知识系统,比照衡量)。

⑵看虚词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及其前后内容。 ⑶借助语法知识去分析。

3

⒋句式类题目答题技巧

⑴充分考虑文章内容因素的作用,尤其要关注原文中该句前后的句子。 ⑵借助标志词。

⒌信息筛选类题目答题技巧

⑴基本思路:将几个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来判断正误,最好是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

⑵要注意审题,例:如果题目中问的是“全都直接表现某某人热爱国家、不畏强敌的言行的一组是”,有些考生往往忽略“直接”或“言行”这样的重要词语,造成所答非所问。

⒍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概括、分析题答题技巧 ⑴注意区分“作者观点态度”与“所述事件””、与世人的见解、与读者的见解之间的区分。

⑵要尊重原文,实事求是,谨防随意拔高或降低作品的思想内容。

⑶有时作者的思想观点分散在全文各处,需要适当的概括综合,才能全面、准确的反映作者观点态度的全貌。遇到这种情况,切忌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⑷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曲折,这就要注意挖掘有关词语的隐含信息。

⑸注意:考查把握文意或分析概括方面的题目,不仅考查考生能不能读懂原文,更重要的是考查考生思维细致、严密的品质。应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对原文细加分析,将选项中的表述与原文一一对照,方可保证没有疏漏。

⒎选择题的其它答题技巧

⑴看选项与选项之间的异同,使用选项比较法。

⑵了解一些错误选项的拟制方法:①脱离题干(直接表现??/作者看法);③故意曲解;④必要内容脱漏;⑤用已知的干扰未知的;⑥断章取义。

⒏翻译的技巧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检查考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重要手段。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之分,需在理解领会原文的基础上,针对所要求翻译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力求做到“信、达、雅”,既保证“字字落实,一一对应”,又要符合文意及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翻译具体方法之一:十字法,留(保留)、补(增补)、删(删除)、换(替换)、调(调整)、加(加字)、释(解释)、转(转述)、改(改写)、扩(扩充)。

翻译具体方法之二:加字法;替换法;拆分法;补充法;转述法;保留法;删略法;调序法;变通法;点义法;凝缩法;扩充法;浓缩法。

注意:①要以对词语的解释为前提,以对语境的把握为基础,以对方法的运用为重点。②在翻译时,要学会如何从句中摘选出关键词,这将直接关系到答题的评分。③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不要忽略虚词的存在,它往往会对学生组织语言顺序的能力产生误导,引起学生忽略对句中部分实词的翻译。④要注意句式与复句等。

⒐断句的技巧

⑴要通读整个文段,领会它的基本意思,这是个前提,否则是没办法进行断句的。

4

⑵借助语法知识来断句,比如名词经常做主语或者宾语,遇到了名词、代词做主语了,就在它的前面断开;在阅读过程中,看见名词、代词在这句话里做宾语了,就在它的后面断开。再比如,动词、形容词经常做谓语,一般讲,尤其是动词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断开,因为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但是不及物动词做谓语例外。

⑶借助词语(主要是虚词)。虚词在文章中主要起着帮助造句的作用,因为它没有什么实在的意思,这时候,大家可以从几个小的方法来考虑:如果有一个虚词是发语词,那么,当然就要在它前面断开,如“夫”、“若夫”;有的词只是在语尾起一个帮助、表示语气的作用,例如“也”、“矣”、“尔”;再比如关联词,如果关联词关联前后的关系相当紧密,那是可能把它断开的,如果作用松一点,那么可以把前后两部分断开;再一个要注意的,碰到了“曰”、“云”,后面是人物的语言,这时候可以断开。

⑷借助句式及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⑸注意:词类活用与省略问题。 七、切忌蹈入误区 ⒈复习工作的误区

⑴重资料轻教材。⑵重做题轻阅读。⑶重理解轻表达。⑷重方法轻过程。⑸重理论轻实践(重方法轻运用)。⑹重数量轻实效。⑺重教轻学。

⒉解读过程的误区

⑴切忌读不懂原文就急着做题

语文试卷文字多,容量大,除了语言知识运用题,还有阅读、写作等;又加上其在整个考试过程中处于首场考的地位,因而极易造成考生的紧张心理,致使许多考生在做文言文题目时,读不懂甚至读不完原文就急着做题。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答好题目是很困难的。所以,考生必须克服心理障碍,安排好时间,一定要读懂读完原文再做题。

⑵克服急躁情绪

第一遍没读懂或看到一两个难点就心急火燎,结果影响阅读与答题。

⑶克服轻“敌”麻痹心理。文言文试题选材稳定,题型稳定,测试点稳定,致使许多考生产生错觉,认为文言文题目真的简单,分数唾手可得。其实,高考任何层次、任何测试点的题目既有较易的题,也有较难的题,实在轻视不得,麻痹不得。

⑷不要过于机械、不要死扣某一点不放 ①提倡入境;②暂时没有读懂的③没必要死扣的(罗列性内容、历史性东西) ⑸做书面翻译题除了注意准确体现原文的意思外,还应注意语言通顺、无病句,注意书写大方、工整、清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