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eeb721a7f1922791788e8b6

Born to win

经济学考研交流群 <<<点击加入

第2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2.1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

(1)科学方法:观察、理论和进一步观察 正如其他学科一样,经济学观察一个事件,建立一种理论,并收集数据来检验这种理论。但是,收集数据来检验经济理论是困难的,因为经济学家通常不能从试验中创造数据。这就是说,经济学家不能仅仅为了一种理论而控制经济。因此,经济学家通常采用从历史事件中收集到的数据。

(2)假设的作用

假设可以使解释这个世界更为容易。例如,为了研究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假设世界只由两个国家组成,而且每个国家只生产两种产品。通过理解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这种假想世界中的国际贸易,来更好地理解人们生活在其中的、更复杂的现实世界中的国际贸易。

(3)经济模型

经济学家努力以科学家的客观性来探讨他们的主题。像所有科学家一样,他们做出了适当的假设并建立了简化的模型,以便解释周围的世界。两个简单的经济模型是循环流量图和生产可能性边界。

(4)循环流量图

循环流量图是经济组织的简要表述,表明了物品和劳务、生产要素以及货币支付在家庭和企业之间的流动。经济决策由家庭和企业做出。家庭和企业在物品与服务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家庭是买者而企业是卖者)以及生产要素市场(在这个市场上,企业是买者而家庭是卖者)上相互交易。外面一圈的箭头表示货币的流向,里面一圈的箭头表示相应的物品与服务的流向。

(5)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获得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品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经济可以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或它之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生产,但不能在该边界以外任何一点上进行生产。生产可能性边界上(而不是它以内)的点代表有效率的生产水平。

生产可能性边界也表明了用另一种物品来衡量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 技术进步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从而增加了经济所能生产的产量。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某个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整体经济现象。例如,联邦赤字、失业率和提高人985/211历年真题解析,答案,核心考点讲义,你想要的都在这→ 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Born to win

经济学考研交流群 <<<点击加入

们生活水平的政策。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密切相关的。由于整体经济的变动产生于千百万个人的决策,所以,不考虑相关的微观经济决策而去理解宏观经济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尽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存在固有的联系,但这两个领域仍然是不同的。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探讨不同的问题,所以,它们有时采用相当不同的方法。

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实证分析即实证表述,是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这种方法旨在揭示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和因果关系。

规范分析即规范表述,是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决的。这种方法通常要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准则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并考察如何才能符合这些准则。

这两种表述的关键区别在于如何来判断其有效性。原则上,实证表述是可以通过对证据的检验来肯定或是否定的;而规范表述除了事实,还包括价值,判断一项政策是好是坏不仅仅看科学事实,还包含对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政治哲学的看法。当然这两者也是互相关联的,实证分析会对规范分析产生影响,但规范分析结论不仅需要实证分析,还需要价值判断。

研究经济学需要记住这两种分析的不同,这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当经济学家解释经济运行情况时,他使用前者,此时他是站在科学家的立场上的;当提供帮助来改善经济后果时,他使用后者,此时他站在政策顾问的立场上了。

4.经济学家意见分歧的原因

经济学家向政策制定者提供相互冲突的建议的原因有两个:

(1)科学判断的不同。经济学家可能对世界如何运行的不同实证理论的正确性看法不一致,因而会有不同的科学判断。例如,经济学家对家庭储蓄对储蓄税后收益变动的敏感程度看法不同。

(2)价值观的不同。经济学家可能有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对政策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有不同的规范观点。例如,经济学家对于是否应该进行收入再分配看法不同。

在现实中,虽然经济学家对于许多问题有正常的分歧,但在许多经济学原理上是极为一致的。

2.2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循环流量图(circular flow diagram) 答:循环流量图是指表明物品和劳务、生产要素以及货币支付在家庭和企业之间如何流动的经济图形,如图2-1所示。在这个模型中,经济由两类决策者——家庭和企业——所组成。企业用劳动、土地和资本(建筑物和机器等)这些投入来生产物品和劳务,这些投入被称为生产要素。家庭则拥有生产要素并消费企业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

985/211历年真题解析,答案,核心考点讲义,你想要的都在这→ 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Born to win

经济学考研交流群 <<<点击加入

图2-1 循环流量图

图2-1中,经济决策由家庭和企业做出。家庭和企业在物品与劳务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家庭是买者而企业是卖者)以及生产要素市场(在这个市场上,企业是买者而家庭是卖者)上相互交易。外面一圈的箭头表示货币的流向,里面一圈的箭头表示相应的物品与劳务的流向。循环流量图的形式是简化的,是整体经济的一个简化模型,因为它不包括国际贸易和政府。

2.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深圳大学2007研;北京工业大学2008研)

答:生产可能性边界也称为社会生产可能性边界或生产可能性曲线,指一个经济在可获得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品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当这些经济资源都被充分利用时,增加一定量的一种产品的生产,就必须放弃一定量的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整个社会生产的选择过程形成了一系列的产品间的不同产量组合,所有这些不同产量的组合就构成了社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假设一个社会把其全部资源用于A和B两种产品的生产,那么生产可能性边界可用图2-2表示。

图2-2 生产可能性边界

该图形表示,一个社会在资源一定、技术一定的情况下所可能生产的A产品和B产品的各种不同产量的组合。位于曲线右边的点(如C点)是不能达到的,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而曲线左边的点(如D点)可以达到,但没有利用完或没有有效利用全部可供利用的资源。而位于曲线上的点(如E点)则表示全部资源都得到了利用而又可以接受的组合。这条曲线向下倾斜是因为当全部资源都被利用时,要获得更多一些的一种产品,就必须以牺牲其他的产品为代价。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边界以外无法达到的组合意味着资源的有限性;边985/211历年真题解析,答案,核心考点讲义,你想要的都在这→ 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Born to win

经济学考研交流群 <<<点击加入

界线上各种组合的存在意味着选择的必要;边界向下倾斜意味着机会成本。

3.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答: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对称,指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某个市场上的相互交易的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以市场经济中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规律作为考查对象,研究单个生产者或企业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商品和劳务以获取最大利润,以及单个消费者或家庭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货币收入购买商品和劳务以获取最大满足。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微观经济学采用个量分析法,个量是指与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相适应的经济变量,如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利润,某一商品的需求量、供给量、效用和价格等。微观经济学在分析这些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假设总量固定不变,所以又被称为个量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消费理论或需求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理论、要素价格或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等。由于这些理论均涉及市场经济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因而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市场经济学。从根本上讲,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都同市场机制、价格决定有关。当然,它也研究具有整体意义的社会经济问题,如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分析等,但这同样是以单个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为出发点的。

4.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答:宏观经济学是与微观经济学相对而言的,它是研究整体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体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历史十分悠久,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是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宏观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奠定基础,二战后逐步走向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60年代后的“滞胀”问题使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并形成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对立争论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又使国家干预思想占据主流。宏观经济学是当代发展最为迅猛,应用最为广泛,因而也最为重要的经济学学科。

5.实证表述(positive statements)(西北大学2003研;山东大学2005研)

答:实证表述即实证分析,是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旨在揭示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和因果关系。实证表述的结论常常被用作规范表述命题的依据。实证分析的本质是要证实或证伪关于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说”。这个假说,不仅是“是什么”,而必须包涵着“将是什么”的命题,是一个把“是”与“将是”联结起来的判断。

6.规范表述(normative statements)(山东大学2005研)

答:规范表述即规范分析,是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决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方法通常要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准则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并考察如何才能符合这些准则。

985/211历年真题解析,答案,核心考点讲义,你想要的都在这→ 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