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概况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永嘉概况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ef00776b84ae45c3a358c04

永嘉文化中,有著名的永嘉学派。永嘉学派是南宋时期能够与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成鼎足之势的重要学术思想流派,创始人是郑伯熊兄弟、薛季宣、陈傅良等,他们分别是现在的温

叶适

州鹿城和瑞安人,永嘉是当时的州治所在地,故称为“永嘉学派”。稍后的思想家叶适是瑞安人,继承和发展了永嘉之学,进一步扩大了“永嘉学派”的影响,在当时的学术思想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具体到永嘉学派的近代命运,近代温籍知识分子从永嘉学派的文献中汲取了思想精华,在近代情境中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正如陈黻宸说:“通商以来,风气稍移,浮浅之徒,侈谈西学,剽窃失据,转或刍狗诗、书,求其融会中西,贯穿古今,通经致用,蔚为一代儒宗者盖鲜。夫以中国四千年圣人之治,不为之鲜扁弥缝,修吾声名文物,而徒震惊乎异域杂霸功利之见,儒术之衰,非吾辈责欤?” (《陈蛰庐孝廉〈报国录〉序》,《陈黻宸集》第511页)可以说,“贯穿古今,通经致用”是南宋永嘉学派的思想灵魂,叶适认为这是向儒家“道之本统”的回归(参见何俊《叶适与道统》,《叶适与永嘉学派论集》); “融会中西”则是永嘉学近代存续的具体形式,而这三者又统一于温籍知识分子对“儒术”的近代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近代儒家知识分子对儒家“道之本统”的新见解、新境界。因此可以说,永嘉学派近代命运这一个案,展示了儒学在各种情境下存续的某种规律。 永嘉四灵

中国南宋中叶的诗歌流派,代表南宋后期诗歌创作上的一种倾向。永嘉四灵指当时生长于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的4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赵师秀(字灵秀)、翁卷(字灵舒)。因他们同出永嘉学派叶适之门,其字或号中又都带有“灵”字,故称永嘉四灵。4人中徐照和翁卷是布衣,徐玑和赵师秀做过小官。他们的诗风承袭晚唐,选择了晚唐诗人贾岛、姚合的道路,要求以清新刻露之词写野逸清瘦之

趣。诗体的特点是:继承了山水诗人、田园诗人的传统,满足于啸傲田园、寄情泉石的闲逸生活。在艺术上,又能刻意求工,忌用典,尚白描,轻古体而重近体,尤重五律。甚至要求全诗字数不得超过40字。在较大程度上纠正了江西派诗人以学问为诗的习气。他们的成就极有限,但在当时的诗坛却得到广泛的反应。 “永嘉四灵”是南宋诗坛独树一帜的诗歌流派,对前人,它改造江西诗派,去除其弊端;对后来,它启动江湖诗派而再创新、发展。全祖望在《〈宋诗纪事〉序》里把宋诗的发展归纳为“四变”,从陆游等“中兴四大家”到“永嘉四灵”为其中的第三变。“四灵”诗歌并非“寒蝉哀鸣”,也不是远离社会现实,只透露“狭窄的心理”。它在宋代诗歌史上应有较高的地位,对它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评价,特别是对积极用世方面的评价,需要突破由来已久的思维定势,多一些多元意识和宽容意识。 “四灵”出现的时候,江西诗派的影响已渐趋衰弱。“四灵”主观上也想打破江西诗派的藩篱,学贾姚,少用典等等,都含有与江西诗派背道而驰的意图。叶适认为他们的诗风是对唐诗的复归,其实以“四灵”的才能,从实质上来说,他们只是因为不满体现着典型宋调的江西诗风,从而又回到了宋初崇尚晚唐体的老路上去。

永嘉昆剧

永嘉昆剧是我国古老剧种之一,是在南戏即永嘉杂剧的基础上吸取昆山腔优点而形成,流行于浙南闽北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是昆曲的一个流派。由于它产生在永嘉县,所以叫永嘉昆剧,简称“永昆”。 永嘉昆剧源于南戏,也是宋、元时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由宋杂剧、唱赚(宋代流行的一种演唱形式)、宋词,以及里巷歌谣等综合发展而成。它的表演质朴粗犷,行腔明快流畅,生活气息浓郁,至今仍保留有南戏声腔的遗韵,是戏曲史上罕见的宝贵遗产。《辞海》和《中国戏曲曲艺词典》对昆剧作如是解释:“一般认为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著名的昆曲大师俞振飞先生曾作这样评价:“南昆北昆,不如永昆”。

南戏首先在永嘉正式形成(当时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早在北宋末叶的宣和年间(1119—1125年),由于江南东南沿海一带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农村生活也相对富裕,因而在浙江温州一带产生了一种民间歌舞小戏,在当时被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是南戏的萌芽。宋室南渡之后,临安(杭州)成了整个南方的政治中心,经济与文化事业迅速发展,加之北方艺人大量流入,于是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也随之兴旺发达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源于相邻地区的南戏获得了合适的土壤,也迅速繁荣起来。到绍熙年间(1190—1194年),在南戏中出了《赵贞女》、《王魁》这样艺术性较高的剧本,标志它已经进入较成熟的阶段。宋元南戏的剧目,至今可考的还有一百几十种,可见当时的盛况。南戏开始时,正如徐文长在《南词叙录》中所说的:“即村方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可歌而已。”所以在唱腔、唱词和宾白等方面是比较粗糙的,并且运用了大量永嘉方言和谚语,如“蚂蝗叮住鹭鸶脚”,“命里合吃粥,煮饭忘了鹿”,易为群众喜闻乐见。以后逐渐吸取一些宋人词牌、诸宫调,以及法曲、大曲的片段加以充实,在艺术上提高了一大步。 元末明初的《荆钗记》、《杀狗记》、《拜月亭》、《琵琶记》等剧本在戏曲舞台上出现以后,南戏这种形式已成为当时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戏曲形式,流传广泛,到明后期至清中叶,形成四大声腔并列,使中国戏曲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昆腔,也叫昆山腔,是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它产生于元末明初,兴起于明代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年),至嘉靖年间,即十六世纪中叶,吸收了海盐、弋阳诸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调的某些特点,形成一种舒徐婉转,细腻流畅的新腔,称为“水磨腔”,也就是“昆腔”。永嘉昆剧通过本地的东西(如语言、民间音乐等)吸收了昆山腔的各种优点来丰富自己,逐渐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地方剧种——永昆。

由于历史原因,永嘉昆剧几经波折,一度绝迹舞台。1999年,中共永嘉县委、县人民政府认识到永嘉昆剧的存在价值,决心抢救“永昆”。组建永嘉昆曲传习所,为集研究、资料搜集、剧目挖掘整理和承担实验性演出于一体的艺术团体,也作负责抢救、振兴永昆的工作班子。

2000年,永昆传习所特邀张烈编剧,将南戏古典剧目《张协状元》改编成昆剧,由谢平安执导,林媚媚、王成虎等演员为班底,搬上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舞台,获得成功,备受国内外专家、观众瞩目。全剧六个演员,五人获奖,传为佳话。《张协状元》获得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优秀展演奖,并赢得“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流派(永嘉昆剧)”的美誉。2002年又获文化部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和我国

戏曲界最高专家奖——中国戏曲学会奖。编剧张烈获第十届文华剧作奖和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随后,《张协状元》应文化部邀请晋京演出,应台湾邀请赴台北演出,应香港邀请参加“香港国际艺术节”演出,均获好评。

1999年,传习所招收10名学员,送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分院昆剧表演班学习,三年后返所学习永昆剧目。这些学员基本功较为扎实,经永昆老艺人言传身教,以及自身刻苦学习,由他们演出的《荆钗记》之《拷婢》、《见娘》,《琵琶记》之《吃饭吃糠》,《玉簪记》之《秋江》及《张协状元》等,颇获好评。2003年,由青年演员上演的永昆传统剧目《杀狗记》,获得了第二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展演奖。永嘉昆剧有了新一代传人。 因昆曲在文学、戏剧、艺术上的特殊价值,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均作了重要批示,予以极大关注。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昆曲“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荣誉。 编辑本段教育文化

2010年末全县共有幼儿园214所,在园幼儿3.15万人;小学77所,在校生6.31万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9.98%;普通中学52所,在校生5.02万人,其中普通初中41所,在校生3.35万人,初学龄人口入学率99.98%。教师队伍不断充实,2010年末全县拥有小学专任教师3377人,比上年减少15人;中学专任教师3329人,比上年增加47人;幼儿园教职工2494人,比上年增加265人,其中专任教师1410人,比上年减少132人。全县小学、初中、高中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师数分别为5、7、6人。教育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办学条件继续改善。全县财政教育事业费支出6.54亿元,同比增长23.6%,占全县财政总支出的37.8%,比上年提高了0.1个百分点。年内新增校舍总面积4.19万平方米。年末学校藏书352万册,增加94万册。中小学配备计算机13495台,比上年增加1174台,增长9.5%。

2010年末,全县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群文活动丰富多彩,2010年共送戏下乡245场,其中,昆剧团共送戏下乡70场次,越剧团送戏下乡演出活动175场次,送书下乡1.12万册次,为农村群众送去丰富健康的精神文化食粮。县图书馆藏书总量21.72万册(件),比上年增长16.0%;全年举办各类读者活动讲座、展览、读者培训20余场次,参与人数2万余人次。全县拥有调频广播电台4座,广播覆盖率为96.2%;电视台1个,电视覆盖率为99.0%。年末全县有线电视用户16.70万户,入户率为66.8%。 学前教育 名称 地址 永嘉县机关幼儿园 上塘镇 县前路(新世纪右侧) 永嘉县机关第二幼儿园 上塘镇 广场路66号 永嘉县实验幼儿园 上塘镇 嘉宁街东侧 永嘉县上塘镇中心幼儿园 上塘镇 桥翔路 永嘉县瓯北镇中心幼儿园 瓯北镇 公园路3号 永嘉县瓯北镇第二幼儿园 瓯北镇 浦西街二幼巷 永嘉县黄田中心幼儿园 瓯北镇 永嘉县桥头镇中心幼儿园 桥头镇 永嘉县乌牛镇中心幼儿园 乌牛镇 乌牛镇西大街(王宅村) 永嘉县岩头镇中心幼儿园 岩头镇

永嘉县碧莲镇中心幼儿园 碧莲镇 小学教育 名称 地址 永嘉县实验小学 上塘镇 永嘉县外国语实验小学(少艺校) 上塘镇 永嘉县城西小学 上塘镇 环城西路575号 永嘉县城南小学 上塘镇 永嘉县城东小学(浦东小学) 上塘镇 陡门巷14号 永嘉县城北小学 上塘镇 永嘉县瓯北镇第一小学 瓯北镇 永嘉县桥头镇第二小学 桥头镇 桥联路4号 永嘉县桥头镇中心小学 桥头镇 永嘉县桥头镇第六小学 桥头镇 桥东北路 永嘉县桥头镇第八小学 桥头镇 金村 永嘉县瓯北镇第二小学 瓯北镇 永嘉县瓯北镇第三小学 瓯北镇 浦西村渡江路 永嘉县瓯北镇第四小学 瓯北镇 张堡工业街130号 永嘉县瓯北镇第五小学 瓯北镇 礁头村 永嘉县瓯北镇第六小学 瓯北镇 白水村村口 永嘉县桥下镇第二小学 桥下镇 梅岙中村 永嘉县桥下镇第一小学 桥下镇 桥联路 中学教育 名称 地址 浙江省永嘉中学 上塘镇 永嘉县实验中学 上塘镇 西后村 永嘉县上塘中学 上塘镇 环城北路139号 永嘉县上塘镇城西中学 上塘镇 下堡工业区 永嘉县上塘镇城关中学 上塘镇 环城北路55号 永嘉县体育运动学校 上塘镇 环山路10号 永嘉县桥头镇中学 桥头镇 河西路54号 永嘉县白云中学 桥头镇 白云路 永嘉县罗浮中学 瓯北镇 双塔路.王家坞路 永嘉县瓯北镇第一中学 瓯北镇 永嘉县瓯北镇第二中学 瓯北镇

永嘉县瓯北镇第三中学 瓯北镇 堡一村 永嘉县瓯北镇第五中学 瓯北镇 永嘉县乌牛镇中学 乌牛镇 西湾村山下 永嘉县乌牛镇第二中学 乌牛镇 洪山村 永嘉县第二高级中学 岩头镇 学前路35号 高等教育 名称 地址